李讷,是毛主席排行最小的女儿。因为动乱的时局,主席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军民抗战上,所以错过了之前儿女们的童年。
这让主席深感遗憾,所以在李讷出生后,主席常常将她带在身边亲自照料,实在走不开时也要托付给信得过的人,并且还要千叮咛万嘱咐。
与主席的其他子女不同,李讷的一生十分朴素低调。她有过两段婚姻,儿子王效芝也如同他的母亲一样低调,娶了同为“红三代”的王伟,从来不张扬自己的身份。
这一切都离不开主席的悉心栽培。
悉心关照下成长起来的小女儿
“主席啊,这讷丫头打小在你身边长大,是个很有主见的,她说这小徐好,那应该就是好。”
说话的人是李银桥,毛主席的卫士长,看到毛主席捧着信乐呵呵地笑,自己跟着悬着的心也放下来。
这封信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寄来的,信中说自己在五七干校遇到了一个年轻人小徐,他非常踏实,还能吃苦,自己很喜欢,就是怕爸爸像妈妈一样,不喜欢小徐的身份。
毛主席看了信后就跟李银桥说:“这个她不用怕嘛,只要是个靠谱的孩子,不管是什么服务员啊,农民啊工人啊都是可以的嘛,我们本来也就都是农民的孩子。”
事实上,在女婿的身份问题上,毛主席本就与李讷母亲的意见不同,他并不太希望李讷找一个高干子弟,她知道女儿喜欢安稳的性格,与普通人结成一家是对于李讷最好的选择。
李银桥看着李讷的婚姻问题终于解决,也是由衷替主席高兴,连忙派人去书店挑选主席嘱托要送给李讷的书籍。
知女莫若父,将书籍当做新婚贺礼,毛主席知道李讷一定会十分高兴。而李讷这个看看书的爱好,正是毛主席自己培养出来的。
李讷出生在1940年,当时我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相持的阶段,虽然面对敌军的武器装备,我军应对仍然较为艰难,但我们有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加之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我军延安的革命基地情况还算是平稳。
这一年女儿出生,毛主席十分欣喜,并且给她用“讷”做了名字。孔圣人有云: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不常说话,每一句话都说得很谨慎;但是君子却很擅长行动。孔子说这句话是为了教导自己的弟子说话低调,行动敏捷,而这也正是毛主席对于李讷的期待。
没能陪伴子女们一起成长,一直是毛主席心里的一个结,在李讷出生后,他决定不能再让这个女儿缺少父亲的陪伴和教导,于是他将李讷时时刻刻都带在身边。
毛主席不只是陪同李讷一起玩耍,他还慢慢带着李讷一起学习古诗词,学习古代的散文和历史,渐渐地,李讷也如她的父亲一样,深深地热爱起古典文学,在指挥营地里,经常能看见一个可爱的小丫头拿着树枝摇头晃脑,一个人在角落里默默念叨:“谁家玉笛暗飞声……”
看到此情此景的毛主席心里很是高兴,在李讷稍微长大了点之后,更加关心李讷学习的情况。为了让小李讷能够更加快速而且轻易地理解那些“大部头”经典,毛主席亲自写了一本“教辅书”,将认为值得教给李讷的诗词整理出来,打印成册子,让李讷便于翻阅和学习,而且还监督李讷一定要将自大名著读完。
李讷后来回忆起毛主席,她对毛主席陪自己看水浒传的场景记忆尤深。“爸爸说要先陪我读完《水浒传》,这里面的故事最有趣。”
等到李讷要上大学的时候,关于要学什么专业,毛主席和妻子又起了争执。
当时的中国正是一个需要发展生产的阶段,国家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相对应的,工人的待遇也会好一些,于是母亲希望李讷可以去学习生产技术。
但从小带着李讷长大的毛主席深知,李讷根本对生产不感兴趣,而且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天赋和想法。但是李讷热爱历史,热爱看书,经常自己一看书就忘记吃饭,一看就是一整天。
而且在上中学的时候,李讷的历史学科成绩一直很好,这样的能力和热爱如果被埋没了是很可惜的,毛主席用兵如神,也十分惜才,对于女儿在历史研究上的能力更是珍惜,于是在毛主席的支持下,李讷还是报考了历史专业,并且也不负期待地考入了北京大学。
差异导致的婚姻失败
李讷和小徐的婚姻最终还是没能走到最后,究其原因,除了李讷目前的阻拦,还是两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差别太大。
从小接受毛主席的亲自培养,加上李讷自己本来就热爱学习,所以在进入北京大学后,李讷也没有放松自己,而是在历史专业上继续悉心钻研。
学业上有专业的老师作指导,毛主席不用再担心李讷的学业问题,于是他转而更加关注到李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
虽然毛主席对于李讷十分宠爱,也时时刻刻陪伴着李讷的成长,但他对李讷并不溺爱。
从小毛主席就和李讷讲,虽然自己是主席,但主席就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千千万的人民将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放在自己身上,自己就要对得起人民的期盼。这个名号不意味着自己高人一等,反而意味着要做一名更加合格的人民公仆。
所以,毛主席教育李讷更不应该用“主席的女儿”的身份招摇,应该深入到人民中间,成为千万普通百姓中的一员。
为此,毛主席和李讷交代了几个“不许”:不许向大家透露你毛泽东女儿的身份、不许坐中南海的车,不许透露自己的家庭住址。
这些李讷深刻理解,她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也形成了低调朴素的思想习惯和行为风格。所以对于这三个“不许”,李讷是严格遵守,并且将这个准则一直带入了大学。所以许多同学直到大学毕业了,都不知道自己身边居然一直坐着毛主席的女儿。
到了大学毕业之后,李讷也按照当时毕业生分配的要求,负责中央军委机关报刊《解放军报》的编辑工作,在这期间,她凭借着自己认真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学习功底,得到了报刊负责的认可。
甚至到了1970年,李讷去五七干校锻炼,都是她自己提出来的。毛主席对于李讷的提议很是惊喜,而李讷也的确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五七干校,李讷谨守着毛主席的教诲,从来不搞特殊,无论是什么样的任务交到自己的手中,她都尽力去完成。
因为她见到过自己的父亲在战争时期,无论是多么艰苦的情况,他都坚持了下来,这些亲眼目睹的场景,带给了李讷很大的榜样力量。
所以,李讷的思想觉悟很高,眼界也很宽。虽然小徐的确十分踏实,也很能吃苦,但毕竟在思想上与李讷有很大的不同,他有的时候也会想用自己妻子“主席女儿”的身份谋求一些便利,被妻子严词拒绝,再加上丈母娘总是对自己的身份不满意。
久而久之,夫妻两人之间就产生了嫌隙,情感出现了裂痕。二人也曾为了继续一起生活下去试着做出调整,还一起孕育了一个儿子,但最终两个人无法达成一致,还是选择了离婚。
离婚后的李讷知道自己的父亲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婚姻大事,她不想让父亲担心,于是她决定自己和儿子一起生活。
同样低调的孩子王效芝
李讷的儿子叫做王效芝,这个名字是李讷取的。毛主席的字叫做润芝,李讷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儿子可以效仿他的外祖父,做一个低调朴素,对人民有用的人。
至于这个孩子为何姓王,这还得从李讷与小徐离婚后说起。
离婚后的李讷生活十分艰难,还有抚养孩子,这带给了她很大的压力,实在是撑不下去的李讷通过毛主席的保卫张耀祠向父亲透露了自己的情况,主席自然是二话不说,就叫人从自己的稿费中抽了八千块钱出来,交给李讷。
1974年,听闻毛主席病重的消息,李讷赶忙带着儿子回到了北京,陪在毛主席身边。
看着病重的毛主席,李讷总是想起来自己小时候那个永远繁忙。充满斗志的父亲,每每想起总忍不住落下泪来,毛主席总是轻轻拍拍她,以作安慰。
1976年,毛主席还是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李讷带着儿子住进了一个四合院。
卫士长李银桥来看望她时,感觉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实在是过于艰辛,于是他给李讷介绍了一个人——曾在中央警备团任职的王景清。
王景清也是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为人朴实,这让李讷很有好感,王景清也觉得李讷十分善良坚强,于是二人结为夫妻,一起生活。自此,李讷的儿子改名叫做王效芝。
王效芝也没有辜负母亲取这个名字时的心愿,经过介绍,他娶了薄一波的孙女王伟为妻。
王效芝从来不喜欢在媒体镜头前露面,他下海经商,做起了旅游产业,并且曾在亚运会上尽职尽责地做着志愿者服务的工作。
还是记者在采编现场照片的时候,王效芝的偶尔入镜,才让他在亚运会做志愿者的消息传了出来。
毛主席的精神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这种烙印在他的孙儿身上也十分明显,他栽培出朴素低调一生的李讷,李讷又培养出致力于为社会做贡献,默默无闻的王效芝。
这种精神会永远流淌在毛主席后人的血液中,毛主席的伟大精神,也永远值得我们铭刻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