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是中国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自1723年到1735年,在位13年,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勤勉皇帝,对“康乾盛世”的连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位“以勤先天下”的勤勉皇帝却始终被一个个谜团围绕,其中雍正继承皇位之谜直到今天依然争论不休。
那雍正皇帝到底是不是民间传说中勾结隆科多,篡改康熙遗诏才夺得的皇位呢?为雍正正名,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对手败落。
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几乎家喻户晓,当时有资格和雍正皇帝争夺皇位的有皇长子胤褆、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褆。皇长子胤褆虽然是庶出长子,但是清朝自建国以来就没有嫡、长一说,况且胤褆并不得康熙喜爱,便转而支持自己生母惠妃抚养长大的皇八子胤禩。皇太子胤礽反复废立直至圈禁而死。皇三子在皇太子二次被废以后,不愿再扯进乱局,主动退出皇位之争。皇八子虽有“八贤王”之称,但其生母地位卑微,继位机会不大,在皇长子事发以后,也让康熙加剧了对其的提防之心。在皇太子二次被废以后,皇八子便转而支持皇十四子胤褆。
所以,最后的皇位之争便在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这两个一母同胞的兄弟之间展开,针对雍正继位之谜也全是围绕着这个一母同胞的弟弟,小编认为胤禵败落的原因有三。
1、胤禵虽然待人平和、善于收买人心但常常恃才傲物、脾气刚烈,性格不太成熟平稳,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非常不适合的。
2、军事才能过人,政治手段欠缺。虽然胤禵的军事才能在康熙的皇子之中排位第一,但康熙晚期朝政腐败、民生问题突出,而军事威胁仅仅是小问题。以康熙皇帝的英明,选择继位之君不会不看到这一点。
3、队友所累。当时胤禵的支持者有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如果胤禵继承皇位,这些为康熙皇帝并不喜爱的皇子们势必会得到重用,那么康熙晚年的贪腐问题、民生问题只会加剧而得不到改善。有鉴于此,康熙皇帝不会选择胤禵继位。
二、先天条件和自身修为。
胤禛出生于公元1678年,虽然胤禛的生母出身不好,当时只是一个宫人,但其由当时的贵妃佟佳氏(一等功佟国维的闺女,孝康章皇后的侄女)抚养,也就是后来的孝懿仁皇后,算得上出身高贵,地位尊崇。胤禛当时的老师有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学者,师出名门,教育得当。
胤禛的自身才能和务实精神确实让胤禛在当时取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对于胤禛当时提出的整顿朝政陋习、奋发作为的方针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极大赞许。在“九子夺嫡”中,胤禛善于韬光养晦,隐忍不发,表面潜心佛法,与世无争,就连晚年深受“九子夺嫡”之苦的康熙皇帝也最喜欢到胤禛的雍和宫放松身心,忘却纷争。当时忙于争夺皇位的其他皇子根本就没将胤禛当成对手,反而被胤禛的两面派手段耍得团团转。然而背地里,胤禛却结交隆科多,培养年羹尧,事实证明,在争夺皇位的关键时期,胤禛培植的政治集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击破篡改遗诏传说。
坊间传闻,胤禛是将康熙遗诏里面“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或者,胤禛串通当时的步军统领衙门都统即我们所说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另外书写了一份遗诏,取得了皇位。首先,辽宁档案馆早先时候已经公布了流传下来的《康熙遗诏》,有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汉字能改,满蒙文字如何修改?,况且当时汉字里面的“于”字应写为“於”字繁体写法,“改字”一说并不成立。
至于另写遗诏,小编认为也不成立。现存于世的《康熙遗诏》是一式四份,分别保存于台湾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档案馆。康熙皇帝驾崩之间唯一召见了皇四子胤禛,即使当时胤禛隐藏了康熙皇帝的遗诏,另外书写,鉴于当时的情景,怕也不可能准备那么充分,重新书写四份保存。
另外,按照当时清朝制度,圣旨都有存档,一部分原因就是防止圣旨造假,出现偏差的时候可以比对。康熙皇帝驾崩,胤禛被临时召见,事起仓促,即使重新书写遗诏,也不可能将重新书写的遗诏备案存档。现存于世的四份《康熙遗诏》也将胤禛偷换遗诏的说法打破。至于《康熙遗诏》中笔迹并不是康熙皇帝本人这一疑点,《清史稿》有记,康熙晚年眼见于皇子们为争夺皇位二手足相残对自己的精神打击很大,最后几年基本只是批旨而非亲自书写。
至于雍正继位以后,对自己的种种正名和对皇八子、皇十四子的残忍手段也只不过是他的统治手段罢了。
雍正继位的真相似乎已经无从考证,也欢迎了解更深刻、研究更透彻的看官评论区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