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初,西北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给毛泽东发去电报,汇报了部队的兵力情况。
电报中彭总这么写道:
“我军现状:共有九万五千人(包括警四旅改编为十二师的四千人),第一、二军共五个师,每师平均七千八百余人(师的编制规模),第三军七个师接近八千人,第九师不足六千人,第四军的三个师中,有的达五千人,有的仅四千人,第六军的两个师各有五千人。至1948年底,全军伤亡共四万二千九百七十余人,其中被俘、失踪、逃亡九千人,干部伤亡一万一千人(班级干部六千余人,连排级干部近四千人,营级以上及医务人员等一千人),伤愈返回部队者已达两千余人。经过冬季的整训,干部已补足,备用干部达四千余人,党员占全军三分之一强……”
相较于装备精良、兵力雄厚的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第一野战军的规模相对较小,编制也较为精简。
此外,彭德怀在这份电文中还提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即一支原本全由北方人组成的部队,变成了一支“完全的南方部队。”
一、西野扩军的困境
1947年,蒋介石对陕甘宁解放区发起了“重点进攻”,胡宗南的25万大军压境,意图彻底平定陕北。
作为军委副主席的彭德怀在危急时刻接受了任务,他召集留守陕北的各部队,组成了西北野战军。部队初期仅由第一纵队和教导旅、新编第四旅、警备第一和第三旅组成,总兵力仅1.7万余人。之后经过四处征调,仅扩编到两个纵队、六个旅的2万多兵力。
这些部队主要由陕北农民和晋绥军区的山民组成,大多数是北方人。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西北野战军的成员结构却出现了奇特的变化。
彭德怀在电报中提到:
“(我军)绝大多数是四川人,基本上已变成了南方部队。”
这表明,西北野战军不仅被“替换”成了南方部队,而且实质上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川军”。
需要注意的是,西北野战军主要在广阔的西北地区活动,从未涉足四川。在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之前,四川一直是国民党的稳固后方,西北野战军根本没有在四川地区进行征兵。那么,西北野战军究竟是如何从“
秦军”转化为“川军”的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探讨自战争开始以来一直困扰着彭德怀及其西北野战军的一个主要问题——“扩军难”。
与其他野战军相比,第一野战军虽然序列靠前,但规模一直难以扩大。创立之初,全军仅有15万人。相比之下,第四野战军一个军就包含4个师,共有5万兵力。换句话说,第一野战军的总兵力甚至不如第四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的一个兵团。
第一野战军不仅无法与第三、第四野战军相比,甚至也不及华北野战军。因为华北野战军一成立,就拥有了24.5万兵力,两者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西北野战军虽然兵力不多,但肩负的责任重大。西北地区盘踞着多个国民党军事势力,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属于中央军的胡宗南集团,以及驻扎青海的马步芳集团和宁夏的马鸿逵集团。这些正规军和地方部队加起来近50万人,是国民党的重要预备力量。
彭德怀和西北野战军的任务是牵制胡宗南集团,阻止其东援东北、华东及中原的国军。同时,还需保护在陕北地区转战的毛主席及党中央的安全。彭总可谓肩负重任,稍有不慎,整个解放战争的走向都可能发生逆转。人们常说,在绝境中看彭总,此言非虚。
由于西北野战军的兵力实在太少,彭德怀不断尝试扩军,但效果均不理想。
二、内无粮草,外无援兵
首先,彭德怀所依赖的后方条件十分艰苦。陕甘宁边区虽人口有150万,但地势广阔且多山,人烟稀少,物产极其匮乏,交通设施落后。当地农民连自身生计都难以维系,更别提扩充军队了。
因此,党中央决定将陕甘宁边区与贺龙的晋绥军区合并。彭德怀负责在广袤的西北进行战略部署;而贺龙则负责后勤支持,提供物资和人员支援。尽管贺老总的后勤工作做得尽力而为,但困难条件下,资源仍显不足。
仅靠“自力更生”无法完成西北野战军的扩充任务。因此,若要扩大兵力,就必须依赖外部支援。
因此中央军委决定将陈赓纵队调往西北,若此计划实施,无疑将极大增强西北野战军的战斗力。
在我军中,陈赓的地位非同小可,他以其敏
锐的战术思维和出色的指挥能力著称。解放战争初期,陈赓连续取得多场大胜,其战绩与华东的粟裕不相上下。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中,毛泽东曾两次向全军表扬陈赓,这种待遇之前只有粟裕享受过。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彭德怀与陈赓便是老朋友、战场搭档。彭德怀性格直爽,而风趣幽默的陈赓与其性格互补。在太岳纵队时期,周希汉、陈康、查玉升、李成芳等众多猛将齐聚一堂,若陈赓加盟,必将大幅增强彭总的兵力,实为一箭双雕之策。
然而遗憾的是,最终陈赓并未被派往西北。与东北、华东及中原等主要战场相比,西北战场地理位置偏僻,相对较为次要。解放军的兵力有限,无法向此区域投入过多兵力。
同时,毛泽东已决定向国民党的腹地展开反攻,而陈赓指挥的部队是少数几个能够迅速机动的精锐兵团之一。既然攻守已易,毛泽东认为不如让陈赓挺进中原,
与刘邓、陈谢两大集团一道,直接与蒋介石争夺天下。这样一来,彭德怀只能再次面对兵力不足的局面。
截至1947年9月,西北野战军虽获得了有限的扩编,但彭德怀麾下的部队加上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及陕甘宁的一些地方部队,仍然只有7万多人。兵力不足的困境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西北野战军既无法在当地征兵,也难以获得外部支援,他们只能依靠彭德怀超凡的指挥才能立足。
面对胡宗南这位“天子门生”,彭德怀只用短短时间就让其大败而归。胡宗南占领延安后不久,彭总便连续发起青化砭、羊马河及蟠龙镇三大战役。
利用陕北地形的优势,彭总将主力藏于深山中,用小股部队佯攻吸引敌军,从而分割庞大的敌军力量,并集中优势兵力将孤立的敌军一网打尽。
短时间内,国民党的整编31旅、135旅及167旅接连被全歼,损失达1.4万余人,而我军仅损失2200多人。
彭德怀的高超指挥艺术让胡宗南胆寒,迫使其采用保守的“方形战术”——即用数十万大军形成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大方阵,在陕北崎岖的地形中缓慢前进
。然而,这种笨拙的战术对西北解放军并无效果。胡军被我军牵着鼻子在山中迷茫行进,精疲力竭。
不久,胡宗南的军队只能固守在几个据点,成为惊弓之鸟。只要敢离开据点,便可能遭遇西北野战军的包围和歼灭。在沙家店战役中,彭德怀巧妙设伏,全歼钟松的36师,毙伤俘敌1.5万余人。
1948年2月,彭德怀在宜川、瓦家店地区设伏,全歼胡宗南主力部队——第29军,军长刘戡被迫怀雷自尽。
仅用一年多时间,彭德怀仅凭初期的2万多兵力,全歼胡宗南集团的11个旅,共计10万余人。
然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尽管西北野战军战绩辉煌,但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涉及到部队的补充问题。
既然无法依靠当地征兵,也无法得到外部援助,彭德怀只能另辟蹊径,从俘虏中吸收新兵。因此,从一开始,西北野战军便积极吸纳“解放战士”。这些解放战士主要来自胡宗南集团。
三、秦军变川军,彭德怀的忧虑
西北野战军初创时,胡宗南部队确实是兵强马壮。其下有4个集团军、10个整编师、2个整编旅、55个步兵团以及若干特种兵团,总兵力达25.6万人。其中不少部队装备了美式武器,被誉为“国军精英”。
抗战初期,胡宗南曾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参与淞沪会战,与日军浴血奋战,在敌军的舰炮和空袭下几乎全军覆没,胡宗南甚至亲自持枪上前线作战。
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胡宗南被调往西北。蒋介石担忧八路军在敌后迅速扩张,心生畏惧,遂任命胡宗南为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镇守西北。临行前,蒋介石对胡宗南有所嘱咐:
“东御日寇,北制共党,西防苏联,内慑回族。”
抵达西北后,胡宗南部队得到补充,四川成为其主要的兵源地。因此,胡宗南的部队逐渐成为以四川兵为主的部队。
因此,当我军大量吸收胡宗南的俘虏兵时,无疑加速了我军兵力结构的转变。到了解放战争后期,西北野战军的大部分部队已是由俘虏兵组成。
彭德怀在向中央
电报中提到:
“俘虏兵约占全军八成,连队比例更高,班长大多是俘虏兵,排长和副排长也近半数,连长和指导员在各军中也有少数,绝大多数是四川人……”
当时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政委的廖汉生也回忆道:
“解放战争开始前,我纵的三五八旅、独一旅的战士主要是地方子弟兵。随着战争的推进,一方面部队伤亡严重,另一方面俘获大量敌军士兵,而在人烟稀少的陕甘宁和晋绥边区,兵员补充极为困难,新兵的补充几乎全部来自俘虏兵。解放兵在全纵各连的比例平均超过60%,有些连队甚至达到80%。”
西北野战军中有如此众多的“解放战士”,彭德怀是否担心难以控制他们?显然他是有所忧虑的。
相比直接参加我军的革命战士,“解放战士”的思想觉悟一开始普遍较低。他们一旦遇到不利情况,很可能选择逃跑甚至伤害同袍,这在各野战军中均有发生。
西府战役后,余秋里曾向彭德怀汇报过一个案例。他的部下有位叫路新理的战士,原是蟠龙战役中的国军俘虏。路新理对夜间行军表现出极大不满,质疑道:“钻山沟,走夜路,这和土匪有什么两样?”领到新帽子后,因不喜欢其样式,他当众将帽子扔地上踩,边踩边骂:“这破玩意儿,老子才不戴。”战后,对新俘虏的国军士兵进行训斥,质问他们为何不抵抗就选择投降。
听闻此事后,彭德怀皱起了眉头:“还有这种事?”
事实上,像路新理这样心存异志的解放战士不在少数,他们“吃谁家粮,就为谁家打仗”的观念根深蒂固。彭德怀深知,若有国民党军官混入部队,串通一些国民党俘虏战士,发动一场兵变是完全有可能的。
彭德怀不仅是位能攻能守的将领,还是位擅长政治工作的政委。否则毛主席也不会让他同时担任司令员和政委的职责。
经过深思熟虑,彭德怀决定召集所有旅级以上首长,开展一场“三查三整”的整军运动。运动以诉苦为突破口,让干部战士深刻认识到反动派的剥削统治真相,让解放战士明白他们为何而战。许多解放战士出身贫苦,对于诉苦
教育极为共鸣。
在诉苦大会上,发言的战士激动慷慨、泪流满面,听众也被深深触动。这也使得“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在战士们心中反复呼应。
通过这场整军运动,西北解放军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净化,不仅增强了解放战士的团结,而且彻底清除了队伍中的不良分子,极大提升了西北野战军的凝聚力。尽管兵力不多,西北野战军的战斗力却异常强大,解决了解放战士可能发生哗变的问题。
#深度好文计划#三大战役之后,党中央终于能够着手解决第一野战军的兵力问题。太原战役结束后,华北第18、19兵团陆续加入第一野战军,使得其兵力从15万迅速增至34万。
得到兵力支援后,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等地方势力不再是难题。彭德怀首先在扶眉战役中彻底消灭了胡宗南的主力,随后转战兰州,摧毁了青海的马家军。宁夏的马家见状,只能选择投降。
“韩信用兵,兵多则利。”虽然兵力少时彭德怀亦能赢得战斗,但兵力多则更加如鱼得水。解放战争结束后,彭德怀被派往东北亚,指挥百万志愿军,最终迫使实力强大的美军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