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司马懿的老对手。司马懿曾在皇帝面前得瑟,说诸葛亮不是他的对手:“臣夜观天象,见中原旺气正盛,奎星犯太白,不利于西川。今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臣托陛下洪福,当往破之。“司马懿还在给弟弟司马孚的信中吹嘘:“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司马懿这样大吹法螺,不免有鼓舞士气的作用。实际上,当他真正面对诸葛亮是小心谨慎的多。每次对阵武侯,司马懿基本上都是以优势兵力、优势地形、优势兵种(骑兵),在基本可预判的进军路线来防守,却多次被打得大败亏输,闭门不战,落得个“畏蜀如虎”的骂名。尤其是上方谷一战,司马懿想偷袭诸葛亮的军粮,结果中计,偷鸡不成蚀把米,若非天降大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就被诸葛亮烧死。
那么,上方谷差点被烧死的司马昭,灭蜀后为什么不报复诸葛亮后人?毕竟,灭蜀之后庞会就屠杀了关羽一家,来为当年被关羽杀死的父亲庞德报仇。窃以为,这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第一,英雄敬英雄,惺惺相惜。
司马懿一生,如果不是对敌诸葛亮,也称得上是用兵如神。平孟达之时,司马懿风驰电掣,不等皇帝批复就立即率兵八日赶至上庸,数日破敌;平公孙渊之际,司马懿料敌先机,提出“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大约一年足矣”,之后他率军远征四千里,果然如期消灭了毋丘俭等名将不能解决的辽东叛乱。
虽然诸葛亮让司马懿屡吃苦头,但是作为一个军事家,司马懿还是非常佩服诸葛亮的用兵才华,称赞他“真乃天下奇才也!”久掌兵权的司马师与司马昭也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非常佩服。后来,司马懿后人建立的东晋政权还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司马家族对诸葛亮佩服得如此淋漓尽致,那自然不可能去祸害诸葛亮的家人或者去刨诸葛亮的坟了。
第二,恩怨两掺杂,无须结怨。
“两国相争,各为其主”,为国伐魏,诸葛亮才屡次进攻司马懿,并设计要置其父子于死地。就个人感情来说,两家并无私怨,并且还有不少交情。就私人关系而言,司马懿本河内大族,与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司马徽等荆州名士都有交情。更何况曹操早就怀疑司马懿有不臣之心,魏国对司马家一直限制使用。若不是诸葛亮屡次北伐,魏国无人抵挡,司马懿父子也不会成功上位,掌握兵权,积累势力与威望,为以后得天下打下基础。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说,武侯对司马家虽然有怨,但是更有恩情。
第三,志当存高远,尽泯恩仇。
司马家深谋远虑,机心深藏,久蓄大志,自然不愿在小事上显得自己没有肚量。更何况,当年诸葛亮灭魏不成反而累死,成就了司马懿的大名;后来灭蜀时,诸葛亮儿孙多战死,对司马家的危害更少,司马昭自然无须向诸葛亮报复了。至于庞会杀关羽一家,一则庞会心眼小;二则庞德当年曾留有遗言,让儿子将来给自己报仇;三则庞德确实被关羽所杀,报仇也有点依据。相比而言,上方谷一役,虽然司马懿父子险些丧生,但最终仍旧逃生,所以没必要像庞会那样去公报私仇。
更何况,诸葛亮名望甚大,害了他的后人或坟墓不得人心,容易引起乱子,惹人耻笑。像当年伍子胥借兵灭楚,鞭尸楚王的行为就受到不少非议。那么,急于为子孙称帝作好铺垫,收买人心的司马昭就更没有必要收拾诸葛亮。不仅如此,称赞诸葛亮不仅可以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更有利于激发属下学习诸葛亮的德才,为自己效力的决心。
正因上述种种理由,司马家对诸葛亮的称赞几乎代代不休。灭吴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司马懿孙子司马炎,就非常佩服诸葛亮,他对臣子说:“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