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张玉凤这个名字,可能年轻人不认识,但生在50年代60年代的人都不陌生,甚至对她有几分神秘感。
她就是毛主席晚年时的女秘书,毛主席晚年的很多情况,张玉凤最为熟悉。毛主席逝世后,这位女士便默默离开了中南海。
那么如今张玉凤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张玉凤晚年接受记者的采访,说到自己陪伴毛主席的那些日子,她流着泪说:
我所亲眼看到的毛泽东就是这个样子的,我有责任把真实的毛主席告诉大家,这也是毛主席生前的心愿,我想,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天之灵,一定能会感到欣慰的。
那么,张玉凤到底和大家都说了什么,她为什么如此感动呢,她口中的那个真实的毛主席究竟是什么样子。
第一,毛主席很少做手术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毛主席虽然生病次数很多,但他从来没有做过比较大的手术,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没有让医生动过刀子。
但是在晚年。尤其是1974年底,毛主席因为白内障,他的眼睛几乎看不见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做手术才能好转。
不得已,1975年7月,毛主席做了白内障手术,张玉凤回忆,那天天气很好,毛主席睡了6个小时,下午4点才醒来。
张玉凤说:“主席,您休息的这么好,我们把那件大事办了吧!”毛主席说:“什么大事啊。”张玉凤笑着说:“做白内障手术啊。”
毛主席沉默了,张玉凤走到毛主席身边说:“今天天气很好,以后天气不好了,您更不想做了。”毛主席笑着说,那医生叫来问问。
唐由之大夫过来后,问了问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觉得可以,毛主席反问道:“那就做?”
随后,唐由之医生为毛主席量了血压,觉得一切正常,随后就开始为毛主席做手术准备着。
周总理很关心毛主席的身体,他自己本身身体也不好,但在毛主席做手术期间,周总理多次来询问情况。
用张玉凤的话说,如果是赤脚医生在田间地头看病,自然十分顺利,但现在医生为毛主席做手术,必然是紧张万分啊。
据张玉凤回忆,他看到那些小护士为毛主席扎针的时候,双手发抖的厉害,甚至一连好几次都扎不进去,毛主席理解她们,就和她们说说话,缓解她们的紧张。
开始做手术的时候,毛主席心里也没有底,他一直问医生,有多大把握,医生说:“主席您就放心吧。”其实医生心里也没底。
白内障虽然算不上什么大手术,但毕竟是毛主席第一次做,他笑着对张玉凤说:“给我放个声音听听吧,眼睛看不见,还不让我听了啊。”
于是张玉凤给毛主席找来了一段昆曲,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毛主席就是这样慷慨激昂的声音中做的手术,期间打了两次麻醉剂。
手术做完后,张玉凤问唐由之大夫,手术很顺利,你有几成把握,唐由之感叹说:“我也只有95%的把握。”
周总理和邓小平都来看望毛主席,但毛主席还在休息,周总理嘱咐张玉凤:“等主席醒来了,让厨师给主席做点好吃的。”随后周总理便轻轻退出去了。
等到毛主席醒来,张玉凤说:“周总理专门来看您了。”毛主席点点头说:“谢谢总理。”
在毛主席治疗眼睛期间,一直用纱布蒙着眼,期间都是张玉凤为毛主席读新闻,读稿子。
一直到痊愈后,毛主席才把纱布摘掉,已经是近一年后了。
张玉凤说:“毛主席摘掉纱布后,激动得掉眼泪,他已经一年没有看到这个世界,他老人家可以看见光明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读书。”
读书是他人生最大的爱好,张玉凤对此印象十分深刻。张玉凤说:“这就是平凡的毛主席,他也会生病,也会做手术,这才是真实的毛主席。”
第二,毛主席的晚年很孤独
张玉凤说,毛主席是人,不是神,他的晚年是孤独的。
1971年后,毛主席的身体逐渐不好,起初是气管炎,然后是大叶性肺炎,后来是咳嗽。
再加上林彪事件,毛主席的精神遭到很大的打击,张玉凤说:“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属于绝密,别说普通的老百姓不知道,就是很多高层都不知道。”
这就说明了当时毛主席身边的秘书十分重要,他们虽然职位低,但权力大,没有他们的通报,一般人见不到毛主席。
张玉凤本来是一个铁路局的普通员工,后来北京的铁路招收列车员,张玉凤就去报名了,最后如愿录取,1960年,张玉凤被选中,到毛主席的专列上工作。
当时张玉凤年仅16岁,在毛主席的专列上工作了10年时间。
其实在毛主席身边有很多工作人员,但毛主席担心影响他们的前途,便把它们调往地方工作,比如李银桥、叶子龙等人。
毛主席身体不好那段时间,考虑到秘书要熟悉毛主席的生活习惯,便把在毛主席的列车上工作了10年的张玉凤调到了北京中南海。
刚开始她是毛主席的生活秘书,后来为了方便工作,还兼任毛主席的机要秘书,一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张玉凤陪伴了毛主席6年的最后时光。
张玉凤说,虽然仅仅6年时间,但那几天对于她来说意义非凡。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大多时候是张玉凤和护士长吴旭君整夜守在毛主席身边,不仅照料毛主席的生活,还要给毛主席读书,对于张玉凤来说,她一个月都没有回家一次。
1976年春节,是毛主席人生的最后一个春节,张玉凤没有回家陪伴丈夫和孩子,她们依然守在毛主席身边,生怕毛主席的身体出现意外。
张玉凤说,毛主席的晚年是孤独的,他十分想念他的女儿李敏。
李敏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孩子,童年在苏联长大,回国后一直在中南海生活,自从成家立业后便搬离了中南海,再回去看望父亲是十分不易的。
毛主席家里没有客人,也没有自己的亲人,这就是他最孤独的地方。
除夕那天,毛主席对张玉凤说:“马上就要过年了,放点鞭炮吧。”
于是,张玉凤让几个警卫员去外面点了鞭炮,毛主席听到声响,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第三,唐山地震,张玉凤保护毛主席
1976年6月1日,毛主席突然心肌梗塞,不省人事。
医疗小组火速对毛主席进行抢救,最后毛主席终于苏醒了,张玉凤记得一个医生被吓哭了,她说:“人要闯三关,毛主席这是闯了两关了。”因为毛主席在之前还有一次严重的休克。
那天上午,毛主席突然让张玉凤把《枯树赋》拿来读一读,毛主席年轻时候就经常读这首诗,现在再次让张玉凤拿来,可见对于他的重要性。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北京震感强烈,当时毛主席居住在游泳池,房子不防震,工作人员意识到这是地震后,有人大喊:“保护毛主席!”
张玉凤和几个护士都扑在毛主席身边,护住头部。汪东兴突然摇摇晃晃地冲进来说:“快,带着主席转移!”
大家都意识到情况不对,肯定是有地方发生了大地震,几个人把毛主席抬到了隔壁防震的屋子,等到毛主席醒来,震动已经过去。
张玉凤说:“主席,地震了,我们就把你转移到这里来了?”“哪里地震了?”毛主席病情严重,他很想知道真实情况。
不久,华国锋同志来报,说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唐山来人报告,“震平了!”放眼望去,一片废墟。
毛主席听到这个悲痛的消息,眼泪默默地流了下来,他拉着华国锋的手说:“快去,快去唐山,看看受灾程度!”
毛主席和人民心连心,得知唐山人民受灾,他多想亲自去看看大家,但他走不动了。
据张玉凤回忆,1976年8月,华国锋曾向毛主席递交了一份《关于唐山灾情通报》的文件,据不完全统计,唐山地震共造成24万多人丧生,4000多个孩子成为孤儿,毛主席看到伤亡数字,再一次老泪纵横。
这份文件,是毛主席生前签署的最后一份文件。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病逝。张玉凤说:他去得非常安详,没有一点痛苦的表现,就像永远地睡着了一样。没给他做过新衣服,还是那件洗干净了的穿过的中山装。
此后,张玉凤就默默离开了中南海,多少年来,张玉凤一直深居简出,很少和别人说关于毛主席的事情。
如今的她,她的两个女儿也都有了小孩,她和丈夫正在享受天伦之乐。
她说,即便年纪大了,每年清明节,以及12月26日和9月9日,都会去毛主席纪念堂,看望他老人家。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