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殿试的时候,朱元璋让人抬上3筐稻谷,刘伯温:有人要倒霉了
迪丽瓦拉
2025-07-06 17:34:35
0

1371年,明朝第一次科考殿试,朱元璋让人抬上3筐稻谷为考题,让考生评判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此时,80名恩科进士在奉天殿安静侍立,等候朱元璋出题考核,并评定名次,开启自己公务员之路。

考生们一个个信心满满,跃跃欲试,心想无非就是考经史子集、八股文章,自己寒窗苦读十多年,这回终于可以在皇上面前好好表现一番了。

谁知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他让卫士抬上三筐稻谷放在这些考生面前,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来来来,大家走上前来,摸一摸看一看,然后说说这些谷子的成色、产地的区别。”

朱元璋招呼大家,像个卖货郎。

考生们接到命令,纷纷走上前,把手伸进稻谷里,摸一摸、揉一揉,却没人能说出其中的玄机。

也难怪,这些考生平时别说种过田,就连稻谷都少见,你说米饭香不香还能说出来,这稻谷好与坏,谁晓得呢?

但是,既然皇帝把它们当试题,考生们也不敢不回答。于是,他们开始信口开河起来。

有的说稻谷看似不同,其实都差不多,顶多就是有的卖相不太好;还有的说,稻谷产自不同的地方,自然有些许差别,随后便夸夸其谈,开始卖弄自己的地理知识。

朱元璋脸色阴沉,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刘伯温上前来试一试。

刘伯温把手放进三筐稻谷中搓一搓,心中若有所思,嘴上却说:“禀皇上,臣惭愧,臣也看不明白。”

这时,站在旁边的杨宪私下里问刘伯温:“恩师,您真的看不懂吗?”

刘伯温把眼睛微闭,轻声说道:“这是什么场合,看懂也得说看不懂。我只知道,等会有人要遭殃了。”

见神机妙算的刘伯温都看不透自己的意图,朱元璋得意洋洋起来,只见他把手往稻谷里一插一捏一闻,不仅看出了三筐稻谷的成色,还分别估出了它们各自的重量。

大家无不感叹:咱们这位朱皇帝,真是被自己的职业给耽误了,如果不做皇帝,那肯定是种田的好把式。

然而,朱元璋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们直冒冷汗,再也不敢低估这位农民皇帝的精明和杀伐果断。

“这优中劣三种不同的稻谷,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官场态度,以及三颗不同的人心哪!”朱元璋提高了声调,“你们要是看懂了稻谷,就可以看懂民生民情,还可以看透官场人心。”

原来,首筐稻谷,是杨宪治理下的扬州所产,谷粒饱满,新鲜清香,代表着他的业绩。朱元璋当即加封杨宪为扬州侯,并把他评为正臣,列为学子们的楷模。

下一筐稻谷来自太仓(大明粮库),因太仓官员管理不善,导致稻谷发霉,朱元璋剥夺李中祖太仓守职位,送交刑部处罚,并将其评为庸臣。

另一筐稻谷来自军仓,掺有大半的糟糠稻草,可以看出军仓是在克扣军晌,以次充好。所以,中军司库员吕进雄被评为佞臣,斩首示众。

这现场说法惊得众考生们目瞪口呆,又害怕地垂首而立。

“都把脑袋给我抬起来!”

朱元璋大喝一声,“事实就是这么惨痛,我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这个人的下场!”

众人吓得直哆嗦,早就听说朱元璋厉害,看来他不仅打仗厉害,教育起人来更是一套套的。

血淋漓的教训摆在眼前,这道别出心裁的考题,让考生们胆战心惊,却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见到自己的精心设计达到了预期目的,朱元璋这才放心地给诸位考生分配工作。

他把这80个考生分配到六部的各个衙门去实习,考察期为3个月,合格者转正升职,不合格者则要剥夺进士功名。

就这样,朱元璋首创了监生观政制度,其实就是“官员(员工)试用期制度”,这些考生得以从基层公务员实习生做起,全方位学习政务,多层次进行考核,几年后,这里面中的多数人成为朝廷的精英。

这场科举考试,是在明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官员非常缺乏的情况下的一次选拔。但是这些进士们的表现却让朱元璋很不满意,在这之后还暂停了科举12年。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开考之前,朱元璋已经了解到,这些考生全部来自南方富贵家庭,自幼衣食无忧,所以对稻谷优劣完全不能判断,对民间疾苦自然更无法感受,只会纸上谈兵。

而北方因受元朝统治迫害和战争影响,参加科考的人寥若晨星。

还有,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又是来自南方,与不少考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人情关系,这对国家选拔人才非常不公平。

经与刘伯温商议后,在这次考试结束后,朱元璋下旨暂停科举考试,这期间,采用选举荐辟等方式来挑选官员,等北方的考生休养生息后再统一开考。

这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颇为特殊的一次殿试,朱元璋通过这道考题,不仅解决了克扣军晌贪污腐败的问题,还给考生们树立了一个严肃吏治的高大上形象,而且通过火眼金睛识别稻谷背后的官场人心,让考生们印象深刻。

考生们被他恩威并施的天子风范所折服,内心受到深刻的震撼,在步入官场后,不敢越雷池半步。

不得不说,也只有朱元璋这么一个人才,才能想出这么一个同时具有实际性、警戒性、教育性的考题了。

作者:红袂弄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国... 在研究解放战争的时候,曾有过这么一个段子:“蒋介石开作战会议,作战计划还没有发到国军将领手中,就先到...
原创 李... 在毛主席十个子女中,李讷无疑是与毛主席最亲近,也是享受父爱最多的一个。正因为如此,她有机会在很长时间...
原创 刘... 刘基自己不当宰相,也不同意别人当,用意何在? 明朝开国功臣刘基,曾经是一心忠于元朝的。他成为朱元璋集...
原创 慈... 慈禧太后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提到她,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她在执政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伤害国家利...
原创 耶... 作者:陈二虎 一、赤峰市元宝山区的辽义州 内蒙古赤峰市是历史上契丹人的发源地,亦是契丹人建立大辽帝...
原创 许... 许世友长征时享一“特权”,别人不服,政委:你有他那两个本事吗 许世友,是我军著名的上将,他的一生历经...
原创 汉... 汉武帝是创业进行时的皇帝,需要军功来对文武大臣进行分工行赏,集权成为他本人干政的资本,也是积累人脉的...
原创 商... 商鞅,张仪,魏冉和范睢,谁对秦国的功劳最大?这个问题就问题本身而言,答案并不复杂,但问题却隐藏了一个...
原创 世...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喜欢文章的话请点击上面的“关注”哦!可以的话当然也不要忘记点赞,小编在这谢谢大家...
原创 魏... (以下为个人观点,欢迎交流、点赞、吐槽,如果您觉得还有意思,请点击右上角"关注") 喜欢历史的人们...
原创 毛... 前言: 一个最普通的农民,正在院子里晒谷子,突然跑出来一个少年,说被人追杀,他急中生智,救下了少年。...
原创 长... 在苍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如一颗闪亮的明珠,璀璨夺目地绽放着独特的文明光芒。五千年的光阴深深承载着...
原创 《... 吴明彻列传 吴明彻(504—580年),字通昭,南兖州秦郡(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陈朝名将。 屡...
原创 中... 侵华日军将领中村忠英少将,是日本陆军中少数以少将军衔代理师团长的将领,日本全面侵华之初,就曾以华北方...
原创 都... 网上有一个经久不衰的辱明段子,那就是所谓的“72个倭寇打南京”事件,据说这72个日本人一口气干掉了4...
原创 1... 说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就不能不提刘伯承和邓小平这两位人物,他们从抗日初期就开始在一起合作,...
原创 难... 一、明教的辉煌与衰落 随着阳顶天的逝世,明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长老们围坐在大殿中,面色沉重。他们...
原创 为... 辽阳,古称襄平、辽东城,今天是辽宁省地级市。在明代,这里是辽东巡抚的驻地,同时明王朝还在这里驻扎了大...
原创 陕... 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王夫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经历了数代王朝更替,可是只出了一位正统...
原创 李...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皇位上已经13年的时间,大明王朝也初步稳定下来。但朱元璋直接发动胡惟庸案,不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