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殿试的时候,朱元璋让人抬上3筐稻谷,刘伯温:有人要倒霉了
迪丽瓦拉
2025-07-06 17:34:35
0

1371年,明朝第一次科考殿试,朱元璋让人抬上3筐稻谷为考题,让考生评判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此时,80名恩科进士在奉天殿安静侍立,等候朱元璋出题考核,并评定名次,开启自己公务员之路。

考生们一个个信心满满,跃跃欲试,心想无非就是考经史子集、八股文章,自己寒窗苦读十多年,这回终于可以在皇上面前好好表现一番了。

谁知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他让卫士抬上三筐稻谷放在这些考生面前,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来来来,大家走上前来,摸一摸看一看,然后说说这些谷子的成色、产地的区别。”

朱元璋招呼大家,像个卖货郎。

考生们接到命令,纷纷走上前,把手伸进稻谷里,摸一摸、揉一揉,却没人能说出其中的玄机。

也难怪,这些考生平时别说种过田,就连稻谷都少见,你说米饭香不香还能说出来,这稻谷好与坏,谁晓得呢?

但是,既然皇帝把它们当试题,考生们也不敢不回答。于是,他们开始信口开河起来。

有的说稻谷看似不同,其实都差不多,顶多就是有的卖相不太好;还有的说,稻谷产自不同的地方,自然有些许差别,随后便夸夸其谈,开始卖弄自己的地理知识。

朱元璋脸色阴沉,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刘伯温上前来试一试。

刘伯温把手放进三筐稻谷中搓一搓,心中若有所思,嘴上却说:“禀皇上,臣惭愧,臣也看不明白。”

这时,站在旁边的杨宪私下里问刘伯温:“恩师,您真的看不懂吗?”

刘伯温把眼睛微闭,轻声说道:“这是什么场合,看懂也得说看不懂。我只知道,等会有人要遭殃了。”

见神机妙算的刘伯温都看不透自己的意图,朱元璋得意洋洋起来,只见他把手往稻谷里一插一捏一闻,不仅看出了三筐稻谷的成色,还分别估出了它们各自的重量。

大家无不感叹:咱们这位朱皇帝,真是被自己的职业给耽误了,如果不做皇帝,那肯定是种田的好把式。

然而,朱元璋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们直冒冷汗,再也不敢低估这位农民皇帝的精明和杀伐果断。

“这优中劣三种不同的稻谷,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官场态度,以及三颗不同的人心哪!”朱元璋提高了声调,“你们要是看懂了稻谷,就可以看懂民生民情,还可以看透官场人心。”

原来,首筐稻谷,是杨宪治理下的扬州所产,谷粒饱满,新鲜清香,代表着他的业绩。朱元璋当即加封杨宪为扬州侯,并把他评为正臣,列为学子们的楷模。

下一筐稻谷来自太仓(大明粮库),因太仓官员管理不善,导致稻谷发霉,朱元璋剥夺李中祖太仓守职位,送交刑部处罚,并将其评为庸臣。

另一筐稻谷来自军仓,掺有大半的糟糠稻草,可以看出军仓是在克扣军晌,以次充好。所以,中军司库员吕进雄被评为佞臣,斩首示众。

这现场说法惊得众考生们目瞪口呆,又害怕地垂首而立。

“都把脑袋给我抬起来!”

朱元璋大喝一声,“事实就是这么惨痛,我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这个人的下场!”

众人吓得直哆嗦,早就听说朱元璋厉害,看来他不仅打仗厉害,教育起人来更是一套套的。

血淋漓的教训摆在眼前,这道别出心裁的考题,让考生们胆战心惊,却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见到自己的精心设计达到了预期目的,朱元璋这才放心地给诸位考生分配工作。

他把这80个考生分配到六部的各个衙门去实习,考察期为3个月,合格者转正升职,不合格者则要剥夺进士功名。

就这样,朱元璋首创了监生观政制度,其实就是“官员(员工)试用期制度”,这些考生得以从基层公务员实习生做起,全方位学习政务,多层次进行考核,几年后,这里面中的多数人成为朝廷的精英。

这场科举考试,是在明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官员非常缺乏的情况下的一次选拔。但是这些进士们的表现却让朱元璋很不满意,在这之后还暂停了科举12年。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开考之前,朱元璋已经了解到,这些考生全部来自南方富贵家庭,自幼衣食无忧,所以对稻谷优劣完全不能判断,对民间疾苦自然更无法感受,只会纸上谈兵。

而北方因受元朝统治迫害和战争影响,参加科考的人寥若晨星。

还有,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又是来自南方,与不少考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人情关系,这对国家选拔人才非常不公平。

经与刘伯温商议后,在这次考试结束后,朱元璋下旨暂停科举考试,这期间,采用选举荐辟等方式来挑选官员,等北方的考生休养生息后再统一开考。

这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颇为特殊的一次殿试,朱元璋通过这道考题,不仅解决了克扣军晌贪污腐败的问题,还给考生们树立了一个严肃吏治的高大上形象,而且通过火眼金睛识别稻谷背后的官场人心,让考生们印象深刻。

考生们被他恩威并施的天子风范所折服,内心受到深刻的震撼,在步入官场后,不敢越雷池半步。

不得不说,也只有朱元璋这么一个人才,才能想出这么一个同时具有实际性、警戒性、教育性的考题了。

作者:红袂弄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陕...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是毋庸置疑的。她生于公元624年,那时正当天...
一问到底丨30万年前的古人类“...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考古新发现参选项目。从人类起源的密码到青铜器的神秘纹饰,从大唐盛世的遗珍到边塞古...
原创 成... 李鸿章,晚清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个名字。书籍资料对他的论述、评价褒贬不一,大多数人少年时对他的印象都停...
原创 晚... 图为一组由外国摄影师拍摄于晚清年间的百姓生活旧照,这些珍贵的晚清老照片非常详细的记录百年前上海和江苏...
原创 明... 最近看好多人说果敢用中国字,中国基建,说中国话,但却不属于中国,又与中国有分不清的关系,果敢很多人自...
印加人历史的十个事实 马丘比丘印加遗址由帕查库蒂-印加-尤潘基(Pachacuti Inca Yupanqui,公元 14...
原创 蒙... “车轮斩”是蒙古大军征服亚欧大陆时,所使用的一种非常残酷的手段。 顾名思义,“车轮斩”的意思就是以“...
郑州考古晒出2024年“考古成... “清静沟仰韶时期城址共有四重环壕,城址中心由内向外的第三条壕沟内侧发现夯土墙体,是目前国内发现时代最...
原创 汉... 汉初“十八功侯”是刘邦为表彰开国元勋而设立的核心功臣集团,主要成员及封爵地理布局体现了刘邦巩固政权、...
原创 原... 《知否》中,明兰的父亲盛纮为扬州通判,因为任期满后考核为优等,调到了东京,刚进京时的官职为承直郎、新...
古代人也爱凹造型?这面战国镂空... 在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青铜器长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铜镜更是青铜工艺中的璀璨明珠。起源...
原创 中...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相信这8个大字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年轻人还把它印在了手机壳上,表达自己对未来...
原创 严... 严嵩的干儿子工部尚书赵文华出事后,严嵩和嘉靖帝的精彩对话 世人皆知严嵩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权臣,却不知他...
原创 原...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仙李白曾在组诗《古风十九首》中如是写到。 秦始...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的才能,穿越时空的阻隔,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三国时...
东莞发布明代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 2月25日,东莞市召开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暨东莞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闻发布会。广东省文物考...
原创 晚... 我们说到书籍,会称赞道:"书中有黄金屋,书中有颜如玉。" 那么谈到美人的时候,则会说到:"英雄难逃美...
新闻1+1丨机场+博物馆,加出... 赶飞机之前,下飞机之后,你想不想在西安机场T5航站楼里和历史来一场邂逅?最近“西安把博物馆建到了机场...
最新基因分析揭示欧洲匈人的遗传... 公元3世纪如入侵欧洲的匈人,是一支约在西元4世纪到6世纪在中亚、高加索、东欧等地区活动的游牧民族或部...
原创 赵... 喜欢考古的人应该知道赵昧墓吧?赵昧就是南越王赵佗的孙子,被称为文帝,也是南越国的第二任君王,而我们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