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列车服务员到秘书,她陪伴了毛主席多年,见证了毛主席的晚年生活,她就是张玉凤。
张玉凤是东北人,家境普通,14岁时张玉凤到铁路局应聘想当一名工人,却被选拔成为了列车员。
两年后,张玉凤就被调到了北京的专列上工作,没过多久,她就到了毛主席的专列上工作。由于毛主席的专列有十多节车厢,毛主席一般只在固定的几节内走动,张玉凤许久没见到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一个站台上。毛主席散步休息时,张玉凤第一次见到,这时候的张玉凤对毛主席的印象停留在身材高大上,心情更加是难以言表,十分激动。毛主席与工作人员握手,张玉凤激动得说不出来话,只是用热情洋溢的笑容作为回复。
工作了两年后,汪东兴带着张玉凤见到了毛主席,第一次交谈,毛主席询问了她的名字,两人没有说几句话,张玉凤就离开了,张玉凤后被调到了毛主席所在的车厢工作。
离开与归来
张玉凤26岁时,被调入了中南海照顾毛主席,当时张耀祠询问张玉凤愿不愿意来,张玉凤没有犹豫,在她的心中,这是她的荣幸,她马上答应了这件事,就此来到了毛主席身边,照顾毛主席。
毛主席晚年时,世界上政治风云多番变幻,局势紧张,压力很大,身体也不如年轻时那样健壮,有时被疾病困扰,心情不好。有一次,毛主席接见了一位客人,张玉凤的神情并没有那么高兴,客人走后,毛主席批评了她几句,张玉凤还是为自己做着辩解,没有承认错误。毛主席很生气,当时就让她走。张玉凤觉得自己很委屈,一句话没说,就拿着东西回了家。回到家中,张玉凤更加难过。
张耀祠知道这件事后,就让张玉凤写份检讨,检讨自己的错误,但张玉凤却很倔强,不愿承认错误。
张玉凤在家呆了几天,想起自己还有一件衣服留在了中南海,又打电话给相熟的护士长吴旭君,由于抹不开面子,张玉凤想让她帮忙把衣服送出来就不进去了。吴旭君听完这番话,没说话,只让她在家等着,过了一会张玉凤被一辆车接上,见到了毛主席,此时张玉凤仍然不愿意认错,毛主席笑着说让她以后注意。张玉凤这才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哭了出来。毛主席见到张玉凤愿意回来,心里也还是很高兴的。
读书与安慰
张玉凤在毛主席身旁,每天处理完事物后,会给毛主席读一些书。读普通的文件和一些报纸,困难并不大。但对于一些之乎者也的古书来说,张玉凤就有些难以把握了,这些书籍文字较少但其中蕴育着不同的情感,要读出这样的情感,还要给懂书的人听,这其中的困难就很大了。尤其是书中还会有一些不常见的生僻字,没有标点符号,停顿,读音都需要注意。但张玉凤14岁就开始了工作,没有文化知识,上手就读一些古籍是很困难的。毛主席也知道这一情况,总是安慰张玉凤,并且细心教导她,教她一些字词的读音。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玉凤渐渐掌握了一些知识,加上细心的指导,张玉凤的进步很大。
毛主席晚年很喜欢《枯树赋》这篇文章,对于作者庾信也十分喜欢,毛主席晚年疾病缠身,白内障,加上腿部疼痛,以及同一时期的许多同志都先后离世,对毛主席打击很大,可能因此选择了这篇文章。
1976年,毛主席让张玉凤将这篇他已经读过无数次的文章拿出来,再让张玉凤读,张玉凤轻轻地读着,毛主席边听边记着,读了两遍过后,毛主席自己背了起来,尽管此时毛主席已不能像年轻那样声音洪亮,但仍然感情丰富。除了几句需要提醒,大部分的全篇他都能背诵出来。
两遍过后,由于医生嘱托,毛主席不能再继续了,需要进行休息。张玉凤就此停住,这是她最后一次为毛主席读书。
1976年唐山发生地震时,地震也波及到了北京,张玉凤感到有震感后,马上从值班的屋子里出来,朝毛主席住所走去。到了后发现已经有人在此守护了,毛主席很镇定的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得知可能是地震后,面不改色。为了毛主席安全,中央决定暂时安排毛主席到防震的屋子里居住,毛主席同意了。得知确实是地震后,毛主席马上安排要了解震区的情况,要求做好工作,他亲自批示安排部队战士进入灾区进行抢险救灾。
潜移默化的影响
毛主席临终时,还很关心当时的国际情况,当时日本正在选举,毛主席很想知道一人的情况。他张口说话,但护士们却不解其意,只好将张玉凤叫来,张玉凤一开始也没理解,毛主席在身后的床头木板轻轻敲了几下,然后慢慢的伸出了手,比了个三的手势。张玉凤马上想到了是不是跟三木有关,她轻声地询问毛主席后,毛主席点点头。她就把一些有关的情况拿了过来,给毛主席念着听。
毛主席的一个特点,让张玉凤印象很深刻,毛主席的稿费有许多,但毛主席从不乱花钱,大多数的钱都在逝世后留给了国家和人民,少部分的钱也被用来接济一些贫困的工作人员。毛主席自己却没使用多少。
张玉凤离开后,先到档案馆工作,后又主动提出到铁道部工作,最终退休。两个女儿都十分优秀,一个女儿博士学位,开始工作。另一个女儿也已经成为了一名医生。张玉凤之后的生活回归了平静,她找了一名老师,学习起了书法。原因是她看毛主席的书法很好,心里很羡慕,曾学着写过,一开始写的草书,毛主席看后笑着指点她,要先从楷书练起,先学会走才行。毛主席的很多习惯都影响了张玉凤,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她无法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