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遍整个三国历史,能够和诸葛亮媲美的恐怕也只有将他耗死的司马懿,而说起司马懿,无论是在智谋还是名声上,和诸葛亮也似乎有些差距。也就是说和其他谋臣相比,整个三国中智谋第一人定是诸葛先生。不过以智慧为名的卧龙,难道他的一生中真的没有丝毫错误嘛?
其实我们在书中看到的诸葛亮形象,多是拈指一算,便可知天气变化、战争胜负的神人,在各场战争前都能够预料到战争的走向。读者们在看到这样的诸葛亮,会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位神仙下凡的角色。不过书并非真实的历史,更多的会采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整个三国系列其实不仅仅美化蜀汉,更是将蜀汉的核心人物诸葛亮神化了。现在在网上的一些论坛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关于诸葛亮多次北伐终未果的具体分析,诸葛亮也在战争中犯下了一些错误,最终使得蜀汉无法完成征服魏国的大业。
其错用的两人,一人为过分偏爱,另一人却是过度怀疑,导致延误了战机,使得蜀汉望中原而兴叹。
第一人乃是诸葛亮钟爱一生,最终却被迫将其斩首的马谡。对于马谡,相信即便没有通读过三国史的人,也听过一句话: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句话也成为领导们顾全大局的代名词。马谡一直凭借自己的卓越的才能跟随诸葛亮征战。马谡对军事谋略有着极高的造诣,也因为这样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
在诸葛亮完成了对蜀汉南部少数民族的稳定人心后,建兴六年,马谡跟随诸葛亮在出祁山,并且在最为关键的街亭驻守,结果却失守此地,使得整个北伐失败,于是有了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继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括之后,马谡也成为了纸上谈兵的笑料。
其实诸葛亮在之前便得到刘备的劝告,刘备表示马谡言过其实,绝对不能委以重任,但是诸葛亮不知出于对马谡的过于信任,还是试图让马谡有一份军功,将这份大任交给了空有一张嘴的马谡,面对失败的现实,诸葛亮也只能杀马谡以稳定军心。
第二个被诸葛亮一直不放心的人就是魏文长,他在蜀汉的后期绝对是重将的级别,但是诸葛亮在魂归五丈原后,却认定魏延要反,命令杨仪、马岱诛杀了魏延。其实前方主帅去世,下属的将领绝对会对权力重新划分。而诸葛亮信任的杨仪和魏延一直不和,但是诸葛亮对魏延曾经为蜀汉玩命的功劳选择性忽略,一句魏延有反骨,便让中军杨仪利用手中极多的资源除掉魏延集团,但是杨仪就是好人了嘛?
杨仪过于表露自己的怨气,被流放边疆,至此还一直表示自己的不满,不加悔改,最终被关进监狱,不得不自杀。诸葛亮的计谋的确优秀,但是其用兵太谨慎,再加上对魏延的怀疑,始终不愿采用突袭子午谷的方针,错失战机,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