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之后,中国元气大伤,本就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此时各地冷清至极,一片死寂。李鸿章愁眉苦脸,面对着日军的一再催促,李鸿章在1895年4月前往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完后李鸿章心痛至极一病不起。
袁世凯作为李鸿章的心腹关心至极,对于此次失败他有自己的看法,他在1895年5月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道:此次兵务,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驰,无论如何激励,亦不能当人节制之师。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失败主要是我们的士兵不够精,其实也不能怪士兵不够精,主要是我们没有战术,没有训练士兵的方法。而且军中军务繁杂混乱,纪律松散,无论怎么样激励也终究不能成为作战的部队。
因此在给友人的信中袁世凯曾经写到:“欲使中国变弱为强,自以练兵为第一件事。”
当时有人认为德国陆军在当时可视为地表最强战队。日本人当初效仿德国军队变得强盛,如果中国要想强盛也势必效仿德国。当时袁世凯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因此也对德国的陆军军制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因此在甲午海战之后,他一面宣传操练新兵的主张一边查阅翻译有关各国兵制的书籍,最终按照德国的军制编订了《练兵要则十三条》、《新建陆军营制饷章》等军制条例,并且上报军务处。
因为袁世凯对此事非常上心而且又是关乎国事,因此张之洞、荣禄等人先后保举袁世凯带头练兵。1895年12月8日,光绪皇帝下诏:即著派令袁世凯督率创办新军。
有了光绪皇帝的支持,袁世凯来到了天津东南方向的小站开始操练新兵,一上任便开始对新建陆军班底的定武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编制上分出了多个兵种,至此,中国兵制在近代化方面揭开了序幕。袁世凯在出任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就将原班底扩充为北洋六镇,其中除了第一镇外都由袁世凯的心腹大将出任统领。可以说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是羽翼正丰!
没有人会想到,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瘠小镇即将成为日后割据一方的军阀们的摇篮。更不会有人想到的是,日后这个为朝廷操练新军的袁世凯将会登上权利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