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昭王赐死白起,范雎不是主因,而是与长平之战有莫大关系
迪丽瓦拉
2025-07-06 22:03:59
0

白起死时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就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说完这句话,他便挥剑自刎。

有不少人将这句话与宿命论联系起来,其实不然。白起一句话点出了自己之死的根本原因,就是出自赵国之手,范雎、秦昭王固然也有参与其中,但白起之死的幕后操纵者则出自赵国。

长平之战之于赵国意味着什么?

范雎之于秦国,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远交近功”的策略,白起之于秦国,最大的贡献在于为秦国攻下大小城池百余座。而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胜利中,绕不开长平之战,也就是在此战中,他下令坑杀了四十多万赵国士卒。这个可怕的数字,不论放在哪个年代,听起来都令人毛骨悚然。

但是在长平之战,白起的胜利有很大的水分,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实力不对等的对手赵括。如果秦国不使用反间计将廉颇换下,那么白起则很难取得如此之大的胜利,甚至无法取得任何战绩,毕竟在赵括上任前,双方已在长平相持了三年之久。所以,长平之战的胜利是秦国君臣协同作战的结果。

原本赵国将廉颇换下,将赵括换上,是为了旗开得胜,没想到赵括成了赵国的噩梦,不仅战败,而且还白白葬送了几十万士卒的生命。长平之战的失利,对于赵国的打击相当大。

经过长平之战后,赵国人提到白起就心惊胆寒,这一战给赵国人民的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赵国自此战后,元所大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军力了。

从秦国的利益来看,白起坑杀赵国四十多万士卒,单就这一行为而言,确实给予了赵国沉重的心理打击,这一行为的意义远比单纯的战败具有震慑力。

赵国既然没有能力与秦国再战,若要想获得生存权,只有智取这一条路可走。如何智取?赵国也同样采用了反间计,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此时的秦国,范雎与白起,一文一武,如果配合得当,那么秦国提前拿下赵国完全有可能。而赵国要寻找生存机会,就必须要破坏这一黄金搭档,于是赵国一面采用连横之策,联合了韩国;一面暗派苏代充当说客,拉拢秦国丞相范雎,借范雎之手打击处在战场最前沿的白起。

于是,在我们的眼中,范雎就变成了一个小人,秦昭王就变成了一个无情而又自负的领导。

为何范雎与秦昭王都对白起没有好感

范雎在“谋杀”白起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苏代的游说很成功,他说,长平之战后,秦国直逼邯郸,一旦拿下则赵亡。那么这其中功劳最大之人就成了白起,毕竟白起在秦国的战绩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三公之位也非白起莫属,敢问范雎能否屈居于白起之下?

范雎当时的处境的确并不乐观,他虽然为秦国制定了最切实可行的兼并战略,因此而成为秦王最宠幸的人物。但当这一战略由设定阶段进入实施阶段的时候,其重点也就转移到了战场之上,那么也就是说,在实施阶段,白起就成了秦王眼中最宠爱的人物。

这就像后宫争宠一样,白起上位,范雎自然是不甘心的。于是,他便接受了苏代提出的建议,就此停战,让赵、韩两国割地给秦。如此一来,白起就不会立下灭赵之功,自然也不会威胁到范雎的个人利益。

范雎接受这个建议,的确有损秦国的长远利益,但却保住了范雎在秦国的地位。如果你问范雎,这样做值得吗?他肯定会说,当然值得,在那个智商巅峰时代,像范雎这样平民身份的人混口饭吃容易吗?

范雎原本是魏国人,原本一腔热血要报国的,结果魏王不赏识他的才能,再加上被小人陷害,因此才离开魏国,后来才到了秦国,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才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试问,在那个年月,谁又愿意将到手的鸭子放飞呢?李斯为了保全自己,还把秦国都葬送了呢!

那么,对于秦昭王而言,他为什么会如此信任范雎呢?因为范雎不仅在对外战略上提出了重要策略,对内也提出了“固干削枝”的政策,坚决剥夺王亲贵族手中的大权。通过这一内政改革,秦国消除了内部隐患,权力都集中到了秦昭王手中,政权更加巩固。

白起是穰侯提拔的,而范雎帮助秦昭王击败了穰侯和宣太后一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秦昭王与范雎的关系更为紧密,更相信范雎而不是白起。

所以,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进攻邯郸,一举歼灭赵国,但秦昭王并没有听取战场上主将的意见。如果当时听了白起的建议,乘胜追击,攻下邯郸,歼灭赵国,那么至少可以加快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但秦王没有听,而且在此之后,当秦王再次想攻赵国时,白起同样也给出了建议,说攻打赵国时机还不成熟,冒然行动,必吃败仗。秦昭王同样也没有听。这说明什么,这只能说明秦昭王并不信任白起。反而当范雎提出:“秦兵劳,请午韩、赵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的建议时,他都没有征求一下战场大将白起的意见,就执行了范雎的提议。

对于这一行为,白起很有自知之明,他说:“我是穰侯的人,不受秦昭王信任。”,言语间非常的不服气,待到得知此计出于范雎之手后,也就与范雎结下了仇怨。

白起之死

白起记恨范雎是真,但白起没想过范雎会身他痛下杀手,他更没想过,自己为秦国打了70多场战役,也没换来一个寿终正寝。

白起是有点自以为是,但他在军事上从来都是实话实说。长平之战后,他说一举攻下邯郸,这是站在秦国的利益之上;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秦王又想攻打赵国邯郸了,白起生病在家,没去,结果秦国大败而归。

范雎不懂军事,但他至少懂策略吧,秦军刚大败,就又唆使秦王发兵再战邯郸。而且指名道姓要刚刚病愈的白起为帅,这不明摆着是要置白起于死地吗?

但白起没有那么小心眼,他之所以不出征,有着自己对战局清醒的判断。他说,之前王陵带队久攻不下邯郸,这并不是王陵的错,而是因为邯郸这一仗太难打了。各诸侯国对秦国积怨已久,他们天天往赵国派兵,虽然赵国的士兵在长平之战死伤惨重,但我们秦军的伤亡也超过了一半。

也就是说,秦国的兵力也一样的匮乏。如果此时硬要跋山涉水去争取邯郸,消耗很大。而赵国则不然,他们只要有内应战,在外又有诸侯援兵,里应外合的局面并不利于秦军,失败也就成了不可避免。

但是,在秦王看来,这是白起在闹情绪,是在为长平之战的撤军发脾气。而秦王的发怒正中了范雎的下怀,他为了除掉白起,可谓铤而走险。

不过,作为谋略家的范雎,冒着损耗秦国利益的危险,到最后他还是赢了。他利用了秦王与白起并不亲密的关系,利用秦王对他的信任,最终将白起置于死地。

秦军攻打赵国大败后,白起所说的:“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这句话只不过成了秦王发泄情绪的导火索,秦王下令要白起自刎,实际上是他在转移矛盾的结果,为攻邯郸的失败找个替罪羊而已。

可惜的是,白起实际上应该出战,那样至少会给自己一个体面的死亡方式,对于一员战将而言,战死沙场总比自刎更有尊严,而且秦王更会对他念念不忘记。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白起的死亡进程中,赵国可以说全程都在隔岸观火,白起与范雎的矛盾,与秦王的矛盾,都是因赵国而引发的。所以说,赵国才是导致白起之死的根本原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辽... 辽宁吉林黑龙江对外都称东北,江苏弹丸之地,为何偏要分苏南苏北?确实,东三省虽然地域很广,但基本同属一...
原创 为...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世界虽然是大国竞争的世界,大国博弈的世界,而且很多时候还是你死我活的世界。但...
原创 阐... 在明代许仲琳笔下的《封神演义》中,阐教与截教的千年恩怨如同两股激流,在商周鼎革的洪流中碰撞出惊心动魄...
原创 南... 巴拉圭,正式国号巴拉圭共和国,南美洲国家,可能是南美洲最惨、最穷的国家,那是因为距今一百多年前的公元...
原创 大... 引言: 大清灭亡后,那100万清军去了哪里?1987年才被人们发现踪迹 辛亥革命的烽烟硝烟过后,大清...
原创 6... 宋时轮、郑继斯和女儿宋崇实在一起 前言 1967年,宋时轮60岁了,本该幸福的家庭,却出现了变故:这...
原创 崇... 崇祯皇帝是个苦命的人,自从他登基做了皇帝以来就没有消停过,先是斗倒了大太监魏忠贤,之后关外的后金(清...
原创 三...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亮帮助原本只能寄人篱下的刘备,成就了三分天下的皇图霸业,后来又在刘备...
原创 唐... 《西游记》只要讲的是唐僧取经的事,这是人尽皆知的!但是关于唐僧为什么会去求取真经,除了如来想要发扬佛...
原创 李... 常言道:“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在古代战乱时期最能体现出英雄的作用,表现好那就是万人之上的皇...
原创 老... 1905年在北京城内拍摄的照片,这是清政府建立的第一支警察部队,不过看他们的队列,这支部队的军纪似乎...
原创 原... 我们通过学习近代的历史,都对日本这个国家有很深的了解,也非常的痛恨日本这个民族, 因为日本曾经向我国...
原创 外... 1990年夏天,外蒙古国杭爱山的一处山崖,两名当地牧民放牧时在山崖凸起的岩石下躲雨。大雨过后,两名牧...
原创 李... 识时务者为俊杰, 古语有云,智者善知进退。 李建成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 却还迟迟不让出太子之位, 图...
原创 湘... 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备注也引用于新华社,具有一定历史...
九曲河湿地公园,有这处文物→ 近日 位于两江新区九曲河湿地公园的 抗日名将 于学忠旧居 修缮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项目完工后 将成为城...
原创 古... 发配既是流放,是古代针对犯人的一种刑罚,指罪犯被判充军或流放而由差役押解出发。 这种刑罚是很残酷的,...
原创 麦... 前言 麦克阿瑟 ,中国人最为熟知的 美军将领 ,给其准备的外号也是多种多样: 麦跑跑、五星上将、中国...
原创 作... 朱瞻墡是明朝最长寿的藩王,历经6朝,活了70多岁!且素有贤名!是受到礼遇最多最重的藩王之一! 朱高枳...
原创 西... 在西汉历史上曾经诞生过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政策,这就是所谓的“平淮均输法”,无论是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