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昭王赐死白起,范雎不是主因,而是与长平之战有莫大关系
迪丽瓦拉
2025-07-06 22:03:59
0

白起死时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就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说完这句话,他便挥剑自刎。

有不少人将这句话与宿命论联系起来,其实不然。白起一句话点出了自己之死的根本原因,就是出自赵国之手,范雎、秦昭王固然也有参与其中,但白起之死的幕后操纵者则出自赵国。

长平之战之于赵国意味着什么?

范雎之于秦国,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远交近功”的策略,白起之于秦国,最大的贡献在于为秦国攻下大小城池百余座。而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胜利中,绕不开长平之战,也就是在此战中,他下令坑杀了四十多万赵国士卒。这个可怕的数字,不论放在哪个年代,听起来都令人毛骨悚然。

但是在长平之战,白起的胜利有很大的水分,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实力不对等的对手赵括。如果秦国不使用反间计将廉颇换下,那么白起则很难取得如此之大的胜利,甚至无法取得任何战绩,毕竟在赵括上任前,双方已在长平相持了三年之久。所以,长平之战的胜利是秦国君臣协同作战的结果。

原本赵国将廉颇换下,将赵括换上,是为了旗开得胜,没想到赵括成了赵国的噩梦,不仅战败,而且还白白葬送了几十万士卒的生命。长平之战的失利,对于赵国的打击相当大。

经过长平之战后,赵国人提到白起就心惊胆寒,这一战给赵国人民的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赵国自此战后,元所大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军力了。

从秦国的利益来看,白起坑杀赵国四十多万士卒,单就这一行为而言,确实给予了赵国沉重的心理打击,这一行为的意义远比单纯的战败具有震慑力。

赵国既然没有能力与秦国再战,若要想获得生存权,只有智取这一条路可走。如何智取?赵国也同样采用了反间计,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此时的秦国,范雎与白起,一文一武,如果配合得当,那么秦国提前拿下赵国完全有可能。而赵国要寻找生存机会,就必须要破坏这一黄金搭档,于是赵国一面采用连横之策,联合了韩国;一面暗派苏代充当说客,拉拢秦国丞相范雎,借范雎之手打击处在战场最前沿的白起。

于是,在我们的眼中,范雎就变成了一个小人,秦昭王就变成了一个无情而又自负的领导。

为何范雎与秦昭王都对白起没有好感

范雎在“谋杀”白起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苏代的游说很成功,他说,长平之战后,秦国直逼邯郸,一旦拿下则赵亡。那么这其中功劳最大之人就成了白起,毕竟白起在秦国的战绩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三公之位也非白起莫属,敢问范雎能否屈居于白起之下?

范雎当时的处境的确并不乐观,他虽然为秦国制定了最切实可行的兼并战略,因此而成为秦王最宠幸的人物。但当这一战略由设定阶段进入实施阶段的时候,其重点也就转移到了战场之上,那么也就是说,在实施阶段,白起就成了秦王眼中最宠爱的人物。

这就像后宫争宠一样,白起上位,范雎自然是不甘心的。于是,他便接受了苏代提出的建议,就此停战,让赵、韩两国割地给秦。如此一来,白起就不会立下灭赵之功,自然也不会威胁到范雎的个人利益。

范雎接受这个建议,的确有损秦国的长远利益,但却保住了范雎在秦国的地位。如果你问范雎,这样做值得吗?他肯定会说,当然值得,在那个智商巅峰时代,像范雎这样平民身份的人混口饭吃容易吗?

范雎原本是魏国人,原本一腔热血要报国的,结果魏王不赏识他的才能,再加上被小人陷害,因此才离开魏国,后来才到了秦国,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才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试问,在那个年月,谁又愿意将到手的鸭子放飞呢?李斯为了保全自己,还把秦国都葬送了呢!

那么,对于秦昭王而言,他为什么会如此信任范雎呢?因为范雎不仅在对外战略上提出了重要策略,对内也提出了“固干削枝”的政策,坚决剥夺王亲贵族手中的大权。通过这一内政改革,秦国消除了内部隐患,权力都集中到了秦昭王手中,政权更加巩固。

白起是穰侯提拔的,而范雎帮助秦昭王击败了穰侯和宣太后一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秦昭王与范雎的关系更为紧密,更相信范雎而不是白起。

所以,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进攻邯郸,一举歼灭赵国,但秦昭王并没有听取战场上主将的意见。如果当时听了白起的建议,乘胜追击,攻下邯郸,歼灭赵国,那么至少可以加快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但秦王没有听,而且在此之后,当秦王再次想攻赵国时,白起同样也给出了建议,说攻打赵国时机还不成熟,冒然行动,必吃败仗。秦昭王同样也没有听。这说明什么,这只能说明秦昭王并不信任白起。反而当范雎提出:“秦兵劳,请午韩、赵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的建议时,他都没有征求一下战场大将白起的意见,就执行了范雎的提议。

对于这一行为,白起很有自知之明,他说:“我是穰侯的人,不受秦昭王信任。”,言语间非常的不服气,待到得知此计出于范雎之手后,也就与范雎结下了仇怨。

白起之死

白起记恨范雎是真,但白起没想过范雎会身他痛下杀手,他更没想过,自己为秦国打了70多场战役,也没换来一个寿终正寝。

白起是有点自以为是,但他在军事上从来都是实话实说。长平之战后,他说一举攻下邯郸,这是站在秦国的利益之上;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秦王又想攻打赵国邯郸了,白起生病在家,没去,结果秦国大败而归。

范雎不懂军事,但他至少懂策略吧,秦军刚大败,就又唆使秦王发兵再战邯郸。而且指名道姓要刚刚病愈的白起为帅,这不明摆着是要置白起于死地吗?

但白起没有那么小心眼,他之所以不出征,有着自己对战局清醒的判断。他说,之前王陵带队久攻不下邯郸,这并不是王陵的错,而是因为邯郸这一仗太难打了。各诸侯国对秦国积怨已久,他们天天往赵国派兵,虽然赵国的士兵在长平之战死伤惨重,但我们秦军的伤亡也超过了一半。

也就是说,秦国的兵力也一样的匮乏。如果此时硬要跋山涉水去争取邯郸,消耗很大。而赵国则不然,他们只要有内应战,在外又有诸侯援兵,里应外合的局面并不利于秦军,失败也就成了不可避免。

但是,在秦王看来,这是白起在闹情绪,是在为长平之战的撤军发脾气。而秦王的发怒正中了范雎的下怀,他为了除掉白起,可谓铤而走险。

不过,作为谋略家的范雎,冒着损耗秦国利益的危险,到最后他还是赢了。他利用了秦王与白起并不亲密的关系,利用秦王对他的信任,最终将白起置于死地。

秦军攻打赵国大败后,白起所说的:“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这句话只不过成了秦王发泄情绪的导火索,秦王下令要白起自刎,实际上是他在转移矛盾的结果,为攻邯郸的失败找个替罪羊而已。

可惜的是,白起实际上应该出战,那样至少会给自己一个体面的死亡方式,对于一员战将而言,战死沙场总比自刎更有尊严,而且秦王更会对他念念不忘记。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白起的死亡进程中,赵国可以说全程都在隔岸观火,白起与范雎的矛盾,与秦王的矛盾,都是因赵国而引发的。所以说,赵国才是导致白起之死的根本原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描述了武将们在历史中的尴尬地位。面对外部军事...
原创 长... 白起甘愿赴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秦国的军事制度,不允许他造反! 而且,在被赐死之前,秦昭襄王...
原创 百...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领麾下十几万精兵发动叛乱。叛军...
原创 天... 因为正常打赵云也不见得能干掉高览,至少不可能在一个回合之内就结果高览的性命。虽然高览出场不多,但并不...
原创 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
原创 明... 公元1368年,一个乞丐却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奠定了大明王朝的基石,这个乞丐便是朱元璋。他在乱世中崭...
原创 顺... “高僧,您说我们大清一共能传多少代呢?” 面对顺治皇帝福临问的这个问题,可是很危险啊,要是回答得让皇...
比夏朝更早的王朝:考古取得重大... 长久以来,虞朝是否真实存在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古老的典籍《尚书》中,通过四个篇章追溯上古...
原创 韩... 韩信的作死,始于要挟刘邦封王。 《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
原创 杨... 杨玉环是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美貌让诗人赞颂,唐玄宗为她深深着迷。当时,唐朝标榜丰腴为美,杨玉环便是这一...
原创 海... #新手帮扶计划#今天 ,海南岛的人口以汉族为主 ,全岛85%的人口为汉族,黎苗回等少数民族约12%。...
原创 侠... 何为侠客? 这恐怕不好定义。因为侠客并不是一个阶层,它只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原创 来... 引言 2021年是我党建党100周年,当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目,取材于1917年《新青年》上的一...
原创 李... 前言 时光荏苒,明朝易主,大顺王朝转瞬即逝。然而,在这个变幻的朝代中,有一个女子坚韧地守护着她的信仰...
原创 苏... 在1885年左右,沙俄完成了对中亚包括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以及土库曼地区的全面征服,历时约...
原创 高...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开国皇帝,作为一位大权在握的封建帝王,晚年却做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择:竟然在执政的...
原创 徐... 徐向在土地改革时期,他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指挥着8万红军对抗2...
原创 苏... 俄罗斯最近将爱沙尼亚的总理纳入了通缉名册。在前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最对俄国反感的非波罗的海三国...
原创 管... 导读:管仲用乌龟换5个月的粮草,明白其中的道理,等于学会了营销学 大家好,欢迎来到老陈讲历史,每天为...
原创 被... 没有用手机和二维码支付之前,大家大概都用过或见过旧版100元的人民币,上面印着四个人的头像,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