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橞,明太祖第十九子,生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母郭惠妃,其于蜀王朱椿、代王朱桂同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第三次建藩,十二岁的朱橞被封为谷王,藩地宣府(今河北宣化),为明初九大塞王之一。
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朱橞就藩宣府。在宣府,朱橞兴建谷王府同时,还大力贯彻其父“高筑墙,广积粮”方略,构筑边墙,操练士卒,戍边御敌。这一时期的朱橞,确实为大明北方防御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建文帝即位。之后,针对诸叔展开“削藩”,最终激起燕王朱棣发动“靖难”,叔侄开战!
而宣府距离北平咫尺之遥,朱橞年仅二十,根本没有面对这种复杂局势的经验。于是,在建文帝下诏宣北方诸藩返回南京的旨意下,顺势逃离宣府,领谷藩护卫南下京师,“勤王”朝廷。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大举南下,渡江围攻京师(南京),此时,奉建文帝诏令驻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见大势已去,暗中沟通四哥朱棣,开金川门向燕军投降,使得燕军轻松入城,攻克京师。
之后,建文帝于乱军中失踪,燕王朱棣即位,即明太宗(成祖)。
成祖鉴于朱橞献门有功,加谷藩禄米二千石,增加护卫三千,赐以鼓乐。之后更是将朱橞自北方边境险恶之地改封内地,移藩湖广长沙府。
朱橞移藩长沙后,自恃于成祖献金川门有功,所以日渐骄横霸道。忠诚伯茹瑺路过长沙,没有及时拜见他,朱橞竟然直接将其杀害;长沙长史庐廷纲向朝廷检举谷王“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朱橞知道后,又把他也杀了。
成祖得知谷王跋扈,念及其有功,不忍加罪,先后数次下诏、或者遣使前往长沙,规劝朱橞,希望朱橞能够改过。但是朱橞一意孤行,不受劝告,甚至恼羞成怒,生出谋反意图来。
在长沙,朱橞大肆搜刮,掠夺民财,用来聚集亡命,建造造战舰,想重演一次“靖难之役”。
永乐十四年(1416),朱橞谋反心愈演愈烈,竟然拉拢同母兄蜀王朱椿,邀其一同起事。朱椿接信大惊失色,急忙向成祖举报,并交出朱橞谋反写给自己的书信,成祖才彻底对朱橞死心,预备惩处他。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椿次子崇宁王朱悦燇犯错,担心被朱椿责罚,于是偷偷逃出四川,来到了长沙叔父谷王朱橞藩地。朱橞见朱悦燇向相貌很像建文帝,于是招集手下,说“往年我开金川门出建文君,今在邸中。我将为申大义,事发有日矣”,谎称朱悦燇就是建文帝,准备造反,推翻成祖。
但是朱橞还没来得及正式举兵,成祖即已经知晓其阴谋,立即调动重兵包围长沙府,并派使者直入谷王府,明白告诉朱橞朝廷已知道朱悦燇之事,令朱橞立即将其送还蜀藩。并召朱橞前来京师朝见,如若不来,以谋逆论处。
朱橞多年策划,满以为算无遗策,谁料全是妄想。还没有发动就被消灭粉碎。只得垂头丧气来到京师见成祖。
成祖毫不客气,直接废朱橞及其三子为庶人,诛杀追随朱橞的部属。将朱橞父子发凤阳高墙禁锢。
朱橞于凤阳被软禁了十多年,期间经历了成祖、仁宗两代。宣德三年(1428年),有福建人名叫楼濂的,谎称“七府小齐王”,借已被废的齐王朱博名号作乱,欲谋不轨。还没行动就被官府擒拿,押送京师。
宣宗得知,恼怒于宗室中作乱之人此起彼伏,于是诛杀其党羽数百人后,又使废齐王朱博及其三子“皆暴卒”,只留下一个幼儿朱贤爀继承废齐藩香火。
而废谷王朱橞,也在这一年,与其两子“自戕”而死,具体原因,不说也罢。
朱橞幼子朱赋焮,被宣宗留下,承袭谷藩之后,与齐藩朱贤爀一起,称“齐庶人”、“谷庶人”,先是软禁于凤阳,后又迁至庐州,由地方官府看管居住。
景泰五年(1454年),“齐庶人”、“谷庶人”(也许是朱贤爀、朱赋焮,也许是他们的后人)一同被迁移到南京,接受监管。在南京时期,“谷庶人”绝后,具体时间已不明,绝后的是哪一代朱橞后裔也不清楚,谷藩至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