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央军委决定将海军副政治委员杜义德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任命前,他的老上级邓小平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邓小平表达:“命令已经发布,海军的职务虽然还需你的服务,但西北的形势同样关键。需要一个懂得作战的将军担任司令,你具备作战能力,还是由你来担任这一职务。”
当时杜义德已年逾花甲,年龄达到68岁,且刚刚接受了胆囊手术,身体状况十分虚弱。然而,出于革命军人的职责感,杜义德立刻站起身来,坚定地表示:“请首长和党中央放心,我一定坚决执行命令。”
然而,邓小平随后的一句话使杜义德感到些许困难。因为邓小平特别指示他要“管理”兰州军区的第一政委萧华。对此,杜义德表示担忧:“萧华政委是上将,而我是中将,我该如何管理他呢?”
为何邓小平要求杜义德这位开国中将去“管理”开国上将萧华,背后又有何深意?
笔者认为,杜义德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非常独特。他虽然只有短暂的私塾学习经历,却文武双全,无论是指挥作战还是进行政治工作都表现出色。当年全军闻名的“王克勤运动”便是由杜义德首先发起。
同时,杜义德天资过人,虽然仅有中将军衔,但其能力却不逊色于任何上将。他是我军第十军的首任军长。众所周知,在部队改编前,解放军师级以上单位被称作纵队。改编后,纵队被改为军,军长职位通常由该纵队的司令员担任。
但第十军的情况则不同。
第十军原为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原纵队司令是后来的上将陈再道。1949年2月,陈再道被调至河南军区担任司令员,主管剿匪工作。而第十军的首任军长则由原第六纵队政委杜义德接任。
从政委转换为军长,这在我军中并不常见。
杜义德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后加入红军,并不久之后晋升为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三十团三营的营长。在嘉陵江方向的攻势中,杜义德负责架设浮桥。在执行维护秩序任务时,杜义德与红四方面军的另一位硬汉王近山产生了摩擦,原因是王近山坚持要让自己的战马过桥,而杜义德坚决不允。
在紧张的局面下,杜义德开枪击毙了王近山的马。对此,马失前蹄的王近山亦不甘示弱,掏出手枪准备对杜义德开枪,所幸徐向前恰巧到场,严厉斥责了王近山,这才使得双方握手言和。
这次因战马差点误杀彼此的事件很快在红军中广为流传,毛泽东也因此得知红四方面军中有这样两位“二杆子”。尽管起初有过冲突,杜义德与王近山从此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
抗战时期,杜义德本是一名勇猛的将领,却被调至太行山区的八路军一二九师,担任师随营学校的副校长。起初,杜义德对此并不情愿,他认为自己学历低,缺乏办学经验,不适合担任副校长,他更愿意前往前线参战。然而,邓小平坚持让他就任,并指出杜义德的军校背景和组织经验足以胜任这一职务。
就这样,杜义德从战场上的将领转变为了一名政工干部。1941年5月,他被任命为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的司令员兼政委,1943年3月,又兼任冀南区二地委书记,全面领导该区域的抗日斗争,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1945年10月,内战全面爆发前夕,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杜义德被任命为该纵队的政委。
到任后,杜义德再次与他的老朋友——第六纵队司令王近山相遇。这对战友由于外貌的对比鲜明——杜义德面色黝黑,常带怒容,而王近山则面色白皙,总是面带笑容——常使人误以为司令员是政委,政委是司令员。
尽管外表迥异,杜义德与王近山性格内核却异常相似,他们都是勇猛善战、喜欢亲临前线的将领。
作为纵队司令,王近山经常要求亲自上阵冲锋,而杜义德同样不示弱。1947年4月,在六纵攻占汤阴县的战斗中,杜义德是第一个冲入城池的指挥官,他高举手枪,带领士兵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
邓小平对杜义德的勇敢和能力赞赏有加,但同时也担心他可能在战场上负伤甚至牺牲。杜义德的全面能力在解放军中实属罕见,因此邓小平多次强调,虽然杜义德在战场上表现英勇,但仍需兼顾战术智谋。杜义德回忆,邓小平的教诲让他终生受益。
六纵成立后,在王近山和杜义德的带领下,第一战在兰封,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超过3000人。自此,六纵迅速跻身为主力部队。兰封之战虽然树立了声威,却也带来了问题,国民党军开始关注六纵及从太行山赶来的刘邓大军。蒋介石调派了14个整编师,超过30万兵力,向位于鲁西南的刘邓大军压过来。
面对是否撤回太行山还是坚守在鲁西南的选择,刘邓大军面临艰难决策。由于形势严峻,会议气氛异常沉重。我方只有5万人,而敌方却有30多万,一旦行动失误可能导致全军覆灭。会议中,陈再道、宋任穷、陈锡联、王近山、杜义德、杨勇等人都默不作声。
在此关键时刻,王近山突然站了起来,他豪言壮语道:“我和杜政委已经商量过了,哪怕六纵打到只剩一个连,我愿意当连长,杜义德当指导员。只要能够最终胜利,我们六纵愿意去拼!打完整个纵队,也算对得起党和养育我们的太行山。”
此时,杜义德也站了起来。司令和政委肩并肩站着,宛如两座铁塔。主官能够共同站立,显示了无比的团结和决心。
邓小平感动地指向前方:“我支持你们,就让你们去战斗吧!”接着刘伯承也站起身来,说道:“政委说了就这么做,去打吧!”
之后,刘邓大军以六纵为前锋,在大杨湖与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进行了一场激战。这场战役被许多历史书称为“血洗大杨湖”。
此战中,六纵牺牲了三分之一兵力,其中一个团只剩下五分之一兵力。然而在这次正常战役中,却歼灭了国民党一个师和四个旅共1.7万人,生擒整编第三师的中将师长赵锡田,共计1.2万余人,从而逆转了南方战线的局势。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对陕北根据地发起重点进攻。刘伯承和邓小平响应中央军委的号召,决定跨越千里进军大别山,恢复中原根据地。正当大军准备出发时,王近山遭遇车祸,断了腿。王近山含泪对邓小平说:“邓政委,看来我不能跟部队一起上战场了。”
随后王近山又对前来探望的杜义德说:“军政工作全靠你一个人了!”这是王近山对他的良师益友的托付,也是对杜义德军政才能的信任。
杜义德坚定地回应道:“你先好好养伤,等你伤愈之后,六纵还是你的。”
于是,杜义德兼任了司令员和政委的双重职务。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役中,六纵发挥了关键作用。
杜义德回忆,刘邓大军推进大别山途中的汝河战役极为危险。当时前有敌军两个军阻拦,后有四个师追击,中原局和野战军首长、机关都被困在中间,局势极其危险,大军随时有可能全军覆没。
杜义德果断下令,由肖永银的十八旅负责开路,尤太忠的十六旅负责断后,保护全军安全过河。开路和断后均是艰难的战斗,伤亡极大。经过一整天的激战,肖永银的十八旅奋不顾身,用刺刀和手榴弹攻下一个又一个村庄,最终杀出一条血路。
而尤太忠则坚守在大小雷岗,血战一天,直到最后一个人安全过桥。期间,阵地多次被敌占领又被夺回,全旅伤亡达2000多人。战后,平时不多言的刘伯承多次拍着杜义德的肩膀称赞:“这一仗打得好!真是打得好啊!”
此战之后,六纵成为了中原无可争议的顶级纵队。在挺进大别山途中,刘邓首长和指挥机关都随六纵行进。后来邓小平解释说:“跟着刘总,心里踏实!”对此杜义德自豪地说:“为什么要跟着我们六纵?因为我们六纵战斗坚决!”国民党军内部电报中有说:“要找刘邓,先找六纵。”
进入大别山后,杜义德一心想如何在战场上打败敌人,同时也考虑如何帮助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他指挥六纵在商城北部的河凤集和商城西部的钟铺地区连续打了两仗,击退了敌军7个师的围攻。
接着,杜义德在高家铺西山大败敌军四十师八十二旅,歼敌1.26万人,其中俘虏了4000多人。
此外,杜义德还重视政治工作,发起了著名的“王克勤运动”,表彰这位曾被俘虏的“一级杀敌英雄”。当时我军中有许多“解放战士”,即前国民党军士兵。这一运动对敌军俘虏的改造和融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杜义德也因此运动成为了全军知名的政委。
在部队训练中,杜义德也毫不松懈,他既训练胆量,也练习技术、战术、行军和作风。因此,杜义德的
六纵形成了“狠、硬、快、猛、活”的战斗作风,在战场上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一年后,王近山伤愈归队,杜义德和王近山一起领导六纵攻占了襄阳,俘虏了特务头目康泽,歼灭了敌军2.1万余人。随后,两人又领导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围歼了国民党的黄维兵团。
在这场决定性的大战中,杜义德率领部队采取牵牛战术,表现出强大的指挥艺术。六纵在战斗中灵活机动,最终切断了黄维与杜聿明集团的联系,并一头扎进了我军的包围圈中。
在总攻黄维的战斗中,杜义德再次展现了他的政治工作能力,他对部队说:“要做好迎接前所未有的大战、恶战的准备,即使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也要完成任务!”尽管如此,杜义德仍然反复告诫部队,要发挥善于迫敌作战的特点,争取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任务。
在杜义德的指挥下,战士们开始大修堑壕,然后将其扩展成一个壕沟网络,直达敌军前线30米处,最大程度减少了伤亡。随后六纵与兄弟部队大举出击,最终在双堆积战役中全歼了黄维。直到晚年,杜义德仍然认为,围歼黄维的战斗是他一生中经历过的最艰难也是最困难的战斗。
淮海战役后,解放军进行了大改编,六纵被改编为12军,二纵改编为第10军。恰在此时,2纵的司令员陈再道被调往河南军区担任司令员,留下了空缺的军长位置。最终,刘邓首长决定,由杜义德从六纵政委升任为第十军的首任军长。
六纵的老战友们说:“杜义德之所以能兼任十军首任军长,与他带领六纵千里跃进大别山所展现的军事才华是分不开的。”
在渡江战役中,杜义德率领大军成功渡过长江,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沪宁杭等广大地区。之后,杜义德带领第十军转战安庆,举行了进军大西南的誓师大会。随后,在杜义德和政委万维纲的指挥下,十军西进郑州,南下湖南,穿过长沙,强渡乌江,再过赤水河,最后北渡长江,完成了“关门打狗”的战略。
1949年12月,成都战役爆发,10军与其他解放军部队一起迫使成都和平解放。1950年,杜义德就任川南军区司令员,在邓小平的指示下,发起了剿匪战役,清除了近10万土匪。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第三兵团被调往朝鲜战场。由于原第三兵团司令兼政委陈赓因病未能前往,因此王近山代理司令,杜义德代理兵团政委。这对黄金搭档再次聚首,而杜义德重回政委的岗位。
在上甘岭战役中,守卫高地的15军遭受重创。杜义德主动向王近山提议:“老王,我看我们还得加码,下决心把我们的老部队12军调上去!”
就这样,原本属于中野六纵的12军被派往前线。在12军的支援下,敌军最终被击败,灰溜溜地输掉了这场关键战役。此后,杜义德的国际声誉日隆。
1954年,杜义德返回国内后,首先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深造。1957年10月,他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旅大警备区政委。1959年11月,杜义德晋升为沈阳军区副政委,并兼任旅大警备区政委。1960年7月,他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此后,杜义德在海军中服务了20年。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邓小平表达了对地面部署的满意,但他提醒注意敌人可能从海上的突袭。在会议上扫视了与会者一眼后,邓小平对杜义德说:“杜义德,我认为你应该去一趟前线。”
从此,杜义德担任了自卫反击战海南前线的陆海空三军总指挥,与许世友、杨得志两位上将一同担任总指挥。在战后的总结表彰大会上,邓小平表示:“战争开始后,我就很放心,因为广西有许世友,云南有杨得志,海上有杜义德。”
1980年,面对增强的苏联威胁,邓小平决定派遣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前往兰州军区。他选择了杜义德,解释说:“虽然海军非常需要你,但西北的安全同样重要。需要一个有作战经验的将领去担任司令员,你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深度好文计划#邓小平还特别嘱咐杜义德要管理好军区的第一政委萧华。尽管萧华是一位上将,但在大兵团作战指挥上,他稍逊于杜义德。在北方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杜义德需要肩负起重任。邓小平强调,在作战问题上,萧华应当多听取杜义德的意见。
抵达西北后,杜义德与萧华紧密合作,将战备工作放在首位。他们一同沿河西走廊从东向西进行了地区勘察,包括武威、肃南、酒泉和嘉峪关等地。返回兰州后,他们对西北地区的战略重地、战备计划和作战预案进行了彻底的研究和修订。
1981年,邓小平视察天水,看到军队营区井然有序、军容严整,对杜义德表示了满意:“有你在西北,我就放心了。”
1982年,杜义德从兰州军区司令员职位上退休,成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他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勋章。2009年,这位战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刘伯承曾多次赞誉杜义德“才兼文武”,强调他不仅能打仗,还擅长政治工作。军衔大小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能力,尽管杜义德是中将,但他完全具备担任上将职务的能力。邓小平在《对二野历史的回顾》中,多次将杜义德与陈再道(开国上将)、陈锡联(开国上将)、陈赓(开国大将)、杨勇(开国上将)、苏振华(开国上将)等人并论。在邓小平心中,杜义德始终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