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长和一处第三组
在蒋介石侍从室组建以前,在南昌行营时期就已经有侍卫长了,当时是黄埔一期的宣铁吾担任侍卫长。
宣铁吾调走后,由浙江人何云继任。何云曾经做过公安局长,在广州大革命前后,就担任过蒋介石的保卫工作,对蒋介石非常忠实,所以为蒋介石一贯信任。
1936年1月蒋介石侍从室改组时,何云因年老多病,向蒋介石申请辞职。蒋介石很是厚待他,安排何云住在杭州西湖边休养。
随后,蒋介石任命一处主任钱大钧兼任侍卫长。规定侍卫长负责指挥第一处第三组和警卫大队。
钱大钧既是一处主任又是侍卫长,多跨协同一点问题都没有。
在蒋介石驻留和出发各地期间,由侍卫长担任保卫工作。
一处第三组组长们
一处第三组设组长一人和警卫人员若干。警卫人员,按工作分工又分为侍卫和警卫两部分。
首任组长是蒋孝先,兼任副侍卫长。他是实际的蒋介石安全负责人,钱大钧基本上不用管事儿。
蒋孝先是蒋介石的族孙子辈,跟前面介绍一处的文章里提到的最亲密的侍从副官蒋孝镇是一辈的。
蒋孝先毕业于黄埔一期,担任过北平宪兵团团长。他平时不言不笑,面部严肃,侍从室的人都怕他。
西安事变时,蒋孝先在西安城里,没有和华清池的蒋介石在一起。双十二那天清晨,蒋孝先和侍从室第一组的一位蒋会计一起乘车赶回华清池,在半路被东北军105师截住,然后就被就地枪决了。
蒋孝先这样的能人就这样死得不明不白,很突然。而且同行的蒋会计居然被东北军释放了。
这都是命啊!
蒋孝先死后,回到南京的蒋介石派警卫股长陈善周代理三组组长。钱大钧仍担任侍卫长。
1938年一处主任钱大钧调去航空委员会后,蒋介石任命王世和为第三组组长,同时代理副侍卫长。
但侍卫长一职空缺着。
王世和,也是浙江奉化人,和蒋介石有亲属关系。早年就以随从身份跟着蒋介石到广东。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时,王世和也参加了黄埔军校一期的学习。
王世和体态臃肿,性情粗鄙,临事飞扬浮躁。平日好酒嗜赌,屡屡遭受蒋介石的呵斥,但他毫不在意。
老板的亲戚嘛!
邓演达在南京被杀害,就是王世和亲手干的。
1942年,蒋介石侍卫人员中被发现有人参加了重庆青红帮组织,蒋介石大怒,把王世和调走,送到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
抗战胜利后,王世和去了胡宗南部,做了集团军副总司令。
于是,陈善周继续接任第三组组长,而以冯圣法任副侍卫长。
侍卫长
1944年春,侍卫长终于到职了,就是赫赫有名的俞济时。
俞济时是蒋介石侍从室的最后一任侍卫长。他从1944年起到1945年底,始终担任侍卫长。
1945年底蒋介石侍从室结束使命,机构有的撤销了,有的改组了,唯独蒋介石的侍卫长以及他所属的警卫组织、人员和军队,仍旧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转移于国民政府的编制之内,受蒋介石直辖。
蒋介石任命俞济时为军务局长仍兼侍卫长。俞济时任职直到南京政府迁台为止。
侍卫
侍卫人员,轮班随侍蒋介石的左右担任保卫工作。
侍卫有军官和军士之分。军官叫做侍卫官,从中尉到中校级。侍卫官几乎全是蒋介石的乡亲故旧,不用外人。军士叫做卫士,又称便衣卫士。
侍卫一律穿便服,一个季度发一套中山装,由侍从室供给,佩带武器。
在蒋介石驻留的官邸或出发各地活动时,无论昼夜,都由第三组配备的侍卫官和便衣卫士轮流值班,担任护卫。
警卫
第三组的警卫人员,由警卫股、特务股和警 卫大队三部分组成。
警卫股,制定蒋介石驻留和外出活动的警卫计划,安排内外勤人员和调动武装警卫部队,包括驻军、警察和宪兵部队,并监督检查警卫计划的执行情況和必要的安全措施。
特务股,根据警卫计划,同当地驻军、警察、宪兵以及特务机关如各地军统局等联系,保证蒋介石居住和行动的安全。
警卫股长:陈善周,特务股长:黎铁汉。陈善周、黎铁汉都是戴笠推荐的。
警卫大队,是保卫蒋介石的亲兵。由三个步兵连、一个骑兵连、一个机炮连组成。
警卫大队大队长楼秉国,自然也是浙江人。
警卫大队各级军官都是从中央军官学校和中央警官学校挑选来的。
警卫大队士兵都是江南人,且绝大部分是从浙江征集来的子弟兵。
卫士队
蒋介石在南京时住在黄埔路中央军校校园里。他又从警卫大队中挑选了一批军士和上等兵,编组了一个卫士队,兵力相当于一个连,驻扎在官邸附近。
蒋介石身边左右的便衣卫士,就是从卫士队里挑选出来的。
这个卫士队就是禁卫亲兵了。
蒋介石单独乘飞机出发各地行动时,如果不是长期驻在某地时,只带几个警卫和侍卫人员随行,一般是不调动卫士队的。
西安事变时,蒋介石带了卫士队的一个区队,相当于一个排。区队长毛裕礼在西安事变中为掩护蒋介石而献身。
蒋介石侍从室在西安事变中损失惨重啊,实际的侍卫长蒋孝先、卫士队区队长毛裕礼、速记员萧乃华,这是先后提到的在西安事变中死亡的侍从室人员。
***
侍从室第三处 智能人事
本来人事是侍从室二处第五组的活儿。
1939年底,陈果夫秉承蒋介石的意旨,提出了由党培埴掌握新干部的计划,向蒋介石建议成立一个独立单位,专门办理人事调查、登记、考核的业务,获得批准。
为便于蒋介石的直接掌握和业务保密起见,就在侍从室系统下成立了第三处。
侍从室第三处成立,陈果夫为主任,萧赞育为副主任。
陈果夫身兼数职,主要精力在中央政治学校的工作上。三处的内部业务实际由副主任萧赞育负责。
侍从室第三处的办公地址在重庆南温泉中央政治学校附近。
原来二处第五组主管的部分人事资料和主管的业务,也都移交给了三处。
侍从室第三处按照顺序成立了7、8、9三个组。
三处成立后,开始向国民政府有关机关搜集人事资料。军委会铨叙厅和考试院铨叙部,分别提供了全国各军事机关科长以上人员简历和全国荐任以上主管人员名册,以及全国各机关的概况、隶属和相互关系的资料。
三处的工作,把组织工作摆在首要地位。他们以CC系组织为核心,采取各种方式。对人事进行联络、拉拢、甄选和控制。
三处成立实业计划学会,负责人陈立夫。陈立夫北洋大学毕业,学的就是工程,他利用学术的幌子,拉拢高级知识分子和知名之士,如大学教授、工程师、科学研究工作者,再通过侍从室第三处向蒋介石推荐。
三处成立中央训练团受训结业学员通讯处,以CC系的小头子吴铸人为主任,梁子青为副主任。
受训结业的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要按时和通信处联系,汇报个人和单位的活动情况。三处根据学员汇报进行考核登记,择优升迁。
三处还在中央训练团成立高级班。抽调厅长、司长、局长和专员级官员来团受训,期限半年。结业后由三处登记,直接掌握,作为培养使用的对象。
三处还控制了考铨处。考铨处是考试院铨叙部派在各地方的分支机关,两三个省设一个考铨处。陈果夫把CC系的人塞进各地考铨处当处长,随即掌握了考铨处,三处便可以直接指挥各地方考铨处,撒布人事情报网,对地方人事进行染指。
三处还逐步建立了完整的一套人事登记制度和方法。它运用了人事登记的技术,把经过调查和从各个方面搜集到的人事资料,经过分析研究,制成各种登记卡片,同各种原始资料构成人事登记卷。然后按指定姓名和指定范围,制成各类索引片,依照运用程序一索即得。
这不就是数字化转型嘛!数字赋能!
三处人事登记,是把已经参加登记的每一个人,编列一个号码,制成姓名索引片。
三处可以通过姓名索引片,查一个人是否已经登记,以及此人的详细情形。
三处的中心工作,还在于分类。把籍贯、出身、职业、专长分成四大类,进行登记, 并制成索引片。
分类打标签!智能人事系统啊!
1943年,蒋介石手令侍从室第三处,甄选20名陕甘宁籍土木工程人才。要求专科以上学校毕业,有实务经验,同时还要曾在中央训练团受训毕业,而目前赋闲的。
这就是6个标签了:陕甘宁、土木工程、专科以上、务实经验、中训团、赋闲。
如果没有三处的人事数据库和分类标签索引,这样的按标签筛选人事的工作是很难快速实现的。
我们现在仅从信息化的角度,可以认为侍从室第三处的人事系统建设是超前而卓越的。
国民党人能力还是有的啊!
1945年11月,蒋介石侍从室撤销,关于人事考核和中央训练团学员通讯小组领导等业务,都并入了新成立的政务局继续下去了。
好的经验办法要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