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泽东生前唯一一张闭眼合影照,和谁一起拍的?
迪丽瓦拉
2025-07-07 00:02:33
0

195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接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团和朝鲜人民军访华团。

在这次接见会上,摄影师吕厚民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拥抱毛泽东》。

《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拥抱毛泽东》

照片中,一个志愿军文艺女青年,扑进了毛泽东怀中。

只见她一只手捧着鲜花,另一只搂着毛泽东的脖子,喜极而泣,紧闭双眼,紧紧抱住了毛泽东。

而毛泽东也闭着眼睛,和她热情相拥。

这是毛泽东生前唯一一张紧闭双眼的照片,纵使时隔多年,每当人们看完之后,依旧让人感动不已。

而照片中的女青年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54名一等功臣中唯一一位女战士解秀梅。

01、木兰从军

解秀梅,1932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于提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解秀梅从小就特别懂事,经常帮家里干农活。

1941年,八路军在高阳县发展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年仅9岁的解秀梅就成为高阳县抗日游击队的一名小通讯员,手持梭标,站岗、放哨、送信。

解秀梅年龄虽小,却聪明机警,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有一次,一个汉奸带着几个日、伪军下乡扫荡,侦察路线,由于他们不识路,就让解秀梅带路。

面对凶恶的敌人,解秀梅不仅没有慌张,反而机智地把汉奸带入游击队设好的口袋,帮助游击队抓捕了几个俘虏。

抗战胜利后,解秀梅在老家积极参加、组织了高阳妇女支前拥军。

1948年8月,高阳解放后,解秀梅积极参加本村的业余剧团,为解放军部队演出。

在演出、读报中,解秀梅被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事深深所打动,决心向刘胡兰学习,为解放事业奉献终身。

1950年2月,表现优异的解秀梅,在申请多次之后,被正式批准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第202师政治部文工队。

还没满18岁的解秀梅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光荣地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解秀梅

1951年6月,第68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由开国少将陈坊仁任军长、开国少将李呈瑞任政委、开国少将宋玉林任副军长、开国少将宋学飞任参谋长、开国少将严庆堤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02师(师长陈应寿,政委李斌);第203师(师长杨栋梁、政委李致远);第204师(师长曹玉清、政委范保顺)。

6月9日,志愿军第68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解秀梅就随部队一起,奔赴朝鲜战场。她成为第一批入朝参战的文艺战士。

在连续18天艰苦行军中,解秀梅身负30多公斤的东西跋山涉水。

她不仅没有掉队, 还帮身体弱小的战友王喜斌行军。

不仅如此,解秀梅还一直给战友们鼓劲,因此被评为文工队的行军模范。

入朝后,作为文工队队员的解秀梅总是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做好宣传工作, 有时还要到前沿阵地慰问演出。

有一次,解秀梅刚要演出,就遭到美军飞机的狂轰乱炸,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却文工队的乐器全炸坏了。

可解秀梅等敌机一走,就和队员们拿碗筷、脸盆当乐器, 边敲边唱。

志愿军文艺战士

在战场上,解秀梅的文艺才华给战士们带来久违的欢乐,尤其她自编自演的《小快板》, 更受到战士们的喜爱:

“路程70里, 小伙咱们比一比。

背的东西不算重, 50斤重称得起, 走起路来快如风。

叫同志, 你来听, 号角响起炮声隆。

叫同志, 你莫停, 到战场上要立功, 消灭鬼子援朝鲜, 留取丹心照汗青, 照汗青!”

这首《小快板》通俗易懂,语调轻快,很快就在军中流传开来,激励了战士们的信心,激发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那时候,文艺队通常还身兼多职,既负责文艺表演,又负责救助伤员,还负责照顾战士生活。

解秀梅也不例外,她经常冒着敌人的炮火从阵地上背回一个又一个的伤员,还经常烧开水做饭、烫脚、缝补衣物、上山砍柴……

02、白衣天使

1951年11月下旬, 上级派解秀梅和文工队的几位同志代表师首长到前线慰问和护理伤员。

当时,解秀梅发现位于赤水里的师部医疗所人手不够,忙不过来,不可避免地耽误了伤员的救治工作。

她自告奋勇,主动向政治部提出申请, 要求留在医疗所里帮忙。

解秀梅这个申请得到了批准,从此,她把身心全部倾注在对伤员的护理上。

这是解秀梅第一次做护理工作,可她学得很认真,很快就掌握了初步的护理知识。

她不仅认真耐心,而且体贴入微。

那时候志愿军条件艰辛,在天寒地冻的朝鲜战场,保暖设施根本就没跟上。

为了伤员的健康,解秀梅总是把伤员的鞋子、袜子脱下来,用自己的双手捂着伤员冰冷的脚, 或把伤员的脚放在自己的袖筒里取暖。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受了重伤,送到医疗所,经过抢救之后,他保住了命,可一直昏迷不醒,两条腿已经冻得僵直。

解秀梅毫不犹豫地解开自己的棉衣, 将伤员冰冷的双脚放在自己的怀里。

这一幕,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

志愿军战士大多都很年轻,靠着满腔热血,奔赴异国他乡,保家卫国。

这温情的一幕,让他们热泪纵横。

尽管解秀梅此前没有任何护理经验,可她依旧成为了医疗所中人人皆知的护士,很多战士都是在她的护理下恢复了健康。

在战士们心中,解秀梅就是最美的白衣天使!

03、战斗英雄

11月30日下午1时许, 解秀梅刚从山上打柴回来, 忽然来了6架敌机, 疯狂地向手术所所在的村庄轰炸和扫射。

她扔下柴火, 急忙冲进屋帮助伤员们隐蔽。

就在这时,医疗所旁边房子被炸弹击中, 燃起熊熊大火。

解秀梅猛然想起身负重伤的605团排长李永华伤势严重, 动弹不了, 很可能来不及转移。

解秀梅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很快把李永华背了出来。

可她刚出门外三四步,敌人扔下的两个汽油弹落在手术所的房顶上,顿时房子被冲天大火吞没,火星溅了他们一身。

解秀梅急忙扑灭了李永华身上的火焰,背起他就跑。

解秀梅的举动被敌人发现了,敌机更加疯狂起来,扔下一串又一串炸弹。

李永华急了,赶紧催促她:“快放下我,赶紧隐藏,别为了我让你也负伤。”

解秀梅却拒绝道:“我的任务就是保护你。”

突然,一颗炸弹从头顶上扔了下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解秀梅在放下李永华的同时,一骨碌又转身扑在他的身上。

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了。

弹片、石头、沙土满天飞扬。

解秀梅的棉袄被弹片打得稀烂,石头把她身上崩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胳膊也被打得鲜血直流。

她爬起来,第一反应不是看自己的伤势,而是去看李永华。

当她发现李永华没有受伤后,松了口气,立即背起他继续往山上跑,终于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解秀梅勇救志愿军战士剧照

李永华望着满身都是血迹的解秀梅, 感动得泣不成声。

解秀梅勇救伤员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前线的每个角落。

指战员们无不敬佩她的献身精神。

战后, 解秀梅荣立一等功, 并光荣入党。

解秀梅就此成为志愿军154名一等功臣中唯一的女战士。

1964年,著名电影《英雄儿女》上映,电影女主角王芳就是以解秀梅为原型创造的角色。

《英雄儿女》剧照

04、主席接见

1952年1月,解秀梅被选派参加志愿军第二次归国代表团。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走到解秀梅身边, 握着她的手笑着说:“小鬼, 不简单呀, 有点花木兰的味儿。”

5月18日, 解秀梅随代表团到达北京。

5月23日, 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团和朝鲜人民军访华团。

毛泽东接见志愿军代表

在毛泽东到来之前, 解秀梅被选为代表向毛泽东献花。

解秀梅非常激动,当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中央领导同志健步向她走来时,她光顾着仰望尊敬的主席,竟然忘了献花的事。

直到身旁的一个战士提醒解秀梅:“秀梅, 快去献花呀!”。

她才恍然想起,自己还要向毛泽东。

解秀梅赶紧快步走到毛泽东面前, 双手献花, 激动地说:

“毛主席, 您好。我代表志愿军向您献花, 我们想念您, 全体志愿军都想念您。”

毛泽东微笑地望着她,紧紧地握住她的手说:

“我也想念你们, 祖国不会忘记你们, 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那时, 解秀梅还是一个不满20岁的姑娘, 望着敬爱的主席,听着他亲切的话语。

解秀梅就像久别的儿女遇到了慈祥的父亲,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鲜完花后,她突然扑到毛泽东的怀里,情不自禁地失声痛哭,泪流满面。

她一边哭,一边说道:

“我们全体志愿军将士向毛主席问好,祝您健康。”

于是,在这一刹那,毛泽东一直紧闭着眼睛,呢喃着道:“谢谢你,祝你们胜利。”

解秀梅的举动,超出所有人的预料,谁也没有想到解秀梅会突然这样热情地拥抱毛泽东。

大家都愣住了,旁边的摄影吕厚民从来没见过毛泽东被一个年轻姑娘拥抱的动人场面。

他很惊奇,也很受感动。

吕厚民立即反应过来,快速动快门,拍下了这张极富人情味的稀世照片——《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拥抱毛泽东》。

这张珍贵照片,曾经被广泛传颂,成为历史经典的一幕。

等吕厚民拍完放下相机,发现毛泽东还是闭着眼睛,直到同下一个文工团员握手时才睁开。

只是,毛泽东为什么会闭上眼睛呢。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因为他在接见从朝鲜战场归来的文艺工作者时,心里想着在战场上牺牲的儿子毛岸英,失子之痛油然而生,所以,当解秀梅拥抱他时,他动情地闭上了眼睛。

毛泽东和大家握手之后, 有人提议请毛泽东签字留念。

当时,解秀梅一直处于蒙圈的状态,她根本就没有想到这茬儿,更没有准备好书本纸张。

听到大家提议后,她赶紧从后面一位同志手中借了一个很简单的小本,又来到毛泽东面前,恳求道:“主席, 请您给我签字留念。”

毛泽东微笑着答应。

毛泽东为解秀梅签名

可当他接过解秀梅的书本,却没有马上签字。

他翻了两下,问解秀梅道:“这不是你的本子吧?”

原来毛泽东已经意识到解秀梅事先并无请他签字的准备。

解秀梅很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毛泽东没有见怪,笑了笑,拿起笔,在书本第1页和第2页上分别签了“毛泽东”3个字。

解秀梅激动坏了,拿着书本就去找自己的小伙伴。

当小伙伴看到有两个签名后,解秀梅才体会到毛泽东的良苦用心。

原来毛泽东知道解秀梅借人家的本子, 将来还要还给人家。

如果毛泽东只签一个,解秀梅就不好意思把这个签名留给自己。

于是,毛泽东特意签了两页, 一页裁下留给了解秀梅,一页则留给了解秀梅的朋友。

多年之后,当解秀梅想起毛泽东用心良苦、体贴入微之举,依然感慨万千,热泪盈眶。

05、光荣战士

接见结束后不久,解秀梅又返回了朝鲜前线,继续战斗。

1953年1月,解秀梅深情的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她写道:

伟大的一九五三年来临了。 我在遥远的朝鲜前线向您致战斗的敬礼!祝您新年身体健康!

亲爱的毛主席:向您写这封贺年信,又引起了我那生平最值得纪念的回忆:去年一月间,我随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回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五月二十三日那天,您在怀仁堂接见了我们。在同志们的欢呼中,我跑上前去向您献花……回到前线后,我们把您对我们代表团讲的话,详尽地传达给战友们。同志们无数次地为您的健康而欢呼鼓掌。 大家一致坚决表示:牢牢记住毛主席的话,为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捍卫世界和平而战斗到底……

毛主席, 当时我们越发感到了您的英明和伟大,我自己深深为做一个毛泽东的战士而感到无限的骄傲与光荣。

毛主席,在您的正确领导下,一九五二年我们祖国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朝鲜前线,我们同样取得了比过去更大的胜利……

胜利的一九五二年过去了,祖国已经完成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准备工作,一九五三年就将开始伟大的经济建设了。

相信在您和祖国人民的努力之下,一定会迅速获得辉煌的成绩。

我们保证在朝鲜前线更加英勇作战,争取更大的胜利,用实际行动来保卫祖国的生产建设,保卫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

(节选自解秀梅1953年写给毛泽东的新年贺信)

简短的一封信,却饱含热情、光荣和骄傲。

这份热情,这份光荣,这份骄傲,让解秀梅勇敢的战斗在前线战场。

不久,解秀梅的父亲解铁随慰问团赴朝慰问志愿军。

在68军的阵地上,解铁意外地见到了女儿解秀梅。

没有事先安排,父女俩却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重逢,这成为军中佳话。

这就是解秀梅,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

当时志愿军还有很多个解秀梅。

他们不怕牺牲,不怕艰难,不计得失,不惧生死,勇敢忘我的战斗在前线战场,为祖国、为人民立下赫赫功劳。

他们为了身后的人民和国家,敢打敢拼,敢斗敢搏,敢拼敢死!

他们让这个国家一雪前耻,威震世界;让这个民族扬眉吐气,昂首挺胸!

时光荏苒,他们很多人都已经不在了,可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怀着爱国赤子之心的中华儿女,面对风雨,面对困难,挺直腰杆,坚定步伐,一步一步向着成功进发。

而这步伐正让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巅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揭... 前言 在唐朝的辉煌篇章中,有一段历史被深深铭记——一位皇帝的统治,不仅改变了帝国的命运,更在历史长河...
原创 及... 侵华日军将领及川源七中将,与中村正雄是陆大第32期同学,在昆仑关战役期间,曾任第五师团步兵第9旅团长...
原创 1... 宋希濂与胡宗南在汉中进行了一次重要的、长达六小时的密谈。这次会面对于两位国共内战中的重要人物来说,具...
原创 6... 引言 1951年春,一个冰雪消融的季节,时任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刚刚做好志愿军回国代表团接待等工作,准备...
原创 蒋... 1949年4月25日,浙江奉化溪口。 第三次“下野”的蒋介石臂挂拐杖,呆呆站立在母亲墓前,沉默不语。...
原创 晚... 1885年9月5日,原本是很平常的一天,但是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让很多人都陷入悲伤之中。作为晚晴第一硬...
原创 红... 徐海东指挥的红25军在当时是真的富得流油,正儿八经的德械军团!区区不到3000人的部队,不到20岁的...
原创 他... 他是北洋水师的英雄,为何半个世纪来,一直被认定是民族败类? 1962年,国内上映了一部名叫《甲午风云...
原创 九...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白在侠客行中用这两句话赞扬侠客的仗义,这句话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经典之所以...
原创 刘... 刘璋为什么不听谋士的劝告非要迎刘备入川呢? 人人都知道刘璋不行,周瑜打赢赤壁之战后,就开始惦记着要直...
原创 许... 毛主席让卫士修补拖鞋 1969年6月的一天,刚睡了几个小时的毛主席从床上醒来。 他先是看来一眼外面已...
原创 唐... 唐诗中最巧妙的一首“洞房”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一时成千古佳话 闺意诗,一般是写少女、少妇在闺阁中...
原创 何... 他是民国上将之一,他是黄埔军校的教官之一,他是蒋介石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但也曾多次与蒋介石不和,这位传...
原创 1... 寺庙是古代劳动人民信仰的象征,一直到了近代,人们对于寺庙仍然保持着崇高的敬仰,就连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
原创 徐...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死后的世界有过无数的猜测,正是因为未知,所以人们只能将生前最珍贵的东西一同埋葬,希...
原创 在... 高品彪,一个看似普通的中国人名字,却是侵华日军将领的名字,此人曾担任高雄要塞司令官、第十五师团步兵第...
原创 朱...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走的很安心,留下年仅21岁、忧心忡忡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虽然即位称帝,但朱...
原创 此... 此人若非英年早逝,55年该是何军衔?继任者后来被授予元帅 湖南,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曾经出现了无数的...
原创 为... 时代之变:汉化与胡化之间进行完全融合地典范,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已经不能复制了,特别是境内外的政治风向...
原创 冯... 一,西北国民军代总司令张之江 张之江是“五虎将”里面的老大,也是西北国民军中地位仅次于冯玉祥的,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