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山中寡妇》,将苦难写到实处,写到极致,读之心灵为之震颤
唐朝末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黄巢起义被镇压后,随之而来的军阀割据,连年征战,人们遭受横征暴敛,生活极端贫困。
生长于破落乡村,曾经历过漫长贫困生活的杜荀鹤,对晚唐这最黑暗和动乱的年代有着切身的体会。他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倡导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写下了大量揭露统治者罪恶和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
这些诗深入浅出,形象鲜明,别具特色。因而深受当时和后世广大读者的赞赏,是唐末成就较高的一位诗人。
我们今天赏析的这首《山中寡妇》,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 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 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
麻苎(zhù):大麻和苎麻,这两种麻的纤维都可以纺成麻线织布。
桑柘(zhè):桑木与柘木,这两种树的叶子都可以养蚕。
征苗:青苗税。唐代宗时增加的田赋附加税,因为在粮食成熟前征收,故名青苗税。
旋斫:现砍。生柴:青树枝。青树枝不容易点燃,而且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
杜荀鹤,他曾经隐居庐山十年,很早就有了诗名,但总是考不中进士,一直到四十六岁时才进士及第。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他离开长安归隐于九华山十五年。
他是晚唐著名诗人,因出身寒微,自称“天地最穷人”。诗歌多数是反映现实的作品,诗友顾云称赞其诗歌“可以左揽工部袂,右拍翰林肩”。
他作诗很专注执着,执笔构思时像一根枯木一样。他的诗风不事雕琢,风格质朴,后人称为“杜荀鹤体”。
《山中寡妇》这首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晚唐社会民生凋敝的真实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一位妇人的丈夫死于军阀混战,她也就成了失去依靠的寡妇,孤苦一人逃进深山的茅屋中艰难度日。
山中寡妇身上穿的是最粗糙的麻织衣服,鬓发枯黄容颜憔悴,生活艰辛可想而知。
然而,即便逃进深山过着困苦的生活,官府仍然没有放过对山中寡妇的压榨,哪怕田园已经荒芜,桑柘无法采摘养蚕,依然强征赋税。残酷的剥削之下,山中寡妇的生活愈加艰辛。
没有口粮,只能时不时挖野菜充饥,甚至连野菜根都舍不得扔掉;没有干柴,只能现砍青树枝带着树叶烧火。
如此悲惨的生活让人触目惊心,而诗的最后两句直指更可怕的让人绝望的现实:就算逃到深山的更深处,也逃脱不出赋税徭役的罗网。
诗用白描手法,不用典事,不加雕饰,首创了以七律表现乐府题材的新的创作路子。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清新自然;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流畅。
可以说,诗人把一坛气味醇厚的“老酒”,装进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式瓶子里,为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做出了十分宝贵的新贡献。
然而,古代一些诗评家却批评此诗语言鄙俗。如宋代诗评家吴可在《藏海诗话》中点评说:“杜荀鹤‘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盖不忌当头,直言穷愁之迹,所以鄙陋也。”明末学者冯舒也认为这首诗“直写时事,然亦伤粗浅”。
类似这样的评论,与诗人活生生的艺术传达比较,反倒叫人觉得酸腐不堪,甚至还有一种霉味。
慧眼识精的人是有的,宋末元初学者蔡正孙就非常推崇此诗,他在《诗林广记》中说:“此诗备言民生之憔悴,国政之烦苛,可谓曲尽其情矣。采民风者,观之其能动心否乎?”
杜荀鹤一生大部分时间都隐居在九华山,但他并非不问世事,而是关心民间疾苦,并且用诗来记录百姓的苦难。
这首《山中寡妇》虽然不符合传统诗歌追求含蓄婉约的审美习惯,但杜荀鹤将苦难写到实处,写到极致,也能让读者的心灵为之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