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街头最引人注目的交通工具并非满清遗老遗少的轿子,也不是大资本家的小轿车,而是那些由人力推动的手拉黄包车。在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对这个行业进行了深刻而详细的描绘,涵盖了从行业标准到职业规划的方方面面。和小说中的祥子一样,黄包车夫的人生充满了波折,如同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真实写照。穿梭在城市街头巷尾的黄包车夫,他们能否在辛勤努力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呢?
拉黄包车这一行业并不要求高门槛,不论身世,也不论学历,但并非人人都能胜任。幸好,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总有人会愿意将车租给你。和今天的出租车类似,真正的车主可能不亲自拉活,而是将车租给他人,通过抽成或租金来获取收益。拥有一辆自己的黄包车成为大多数人入行的第一个“小目标”,正如俗话所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这个行业中,有一位“车王”颇受瞩目。晏森,生于1910年,出身正统满清皇族,是大贝勒代善的后裔,也是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然而,他的时运并不好,满清灭亡后,晏森不得已卖掉祖坟的建材,陷入困境,最终选择了拉黄包车。尽管败尽家产,他乐天知命,最终凭借敬业精神和特殊光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车王”。 晏森的经历表明,即便在逆境中,通过努力和乐观面对,也能在这个行业中取得一席之地。然而,并非所有拉黄包车的人都能如晏森那样幸运。大多数车夫都是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劳苦大众,他们虽然勤劳,却难逃生活中的各种困扰。许多人一辈子拉着车,却难以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最终深陷困境。
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多为无产阶级市民或是进城谋生的农民,他们通常文化水平有限,也难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拉黄包车成为他们的无奈之选。入行的第一步通常是与车行或车主商议租车价格,租下一辆黄包车。在当时,拉车和在码头卸货一样,都是体力活,从事这些工作的人通常被称为“力巴”。
尽管这个称呼带有一些贬义,但实际上,这些活在当时的工资水平并不低,而且由于是“计件工资”,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相较之下,一个有一定工作经验、能写出自己名字的人在工厂打工可能拿到的固定工资在10-15个大洋之间,而黄包车夫的工资也在这个范围内。然而,黄包车夫的收入上限取决于能够拉多少活。 据《骆驼祥子》中所言,一天攒下一分钱,三年后也能攒出一辆黄包车。然而,拉车并不是轻松致富的捷径。尽管工资看似可观,但这些钱能否真正到手还存在问题。顾客拒绝付款、雇主涨租等问题常见,更令人头疼的是各种敲诈勒索。社会动荡的年代,地痞流氓、骗子无赖,甚至散兵游勇都可能对黄包车夫构成威胁。在这个时代,能够保住性命已经是一种不易,黄包车和金钱仅仅是外在的东西。
《骆驼祥子》作为一部高度写实的作品,细致入微地观察了民国时期黄包车夫的生活。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如同祥子一般,开始时信心百倍,但在一次次打击下,陷入了堕落,开始沾染不良习惯。一旦有了不劳而获的想法,黄包车夫很容易走上赌博的不归路。赢了就挥霍,输了就追求翻本,陷入赌博的恶性循环。
财富一旦耗尽,他们不得不重新拉活,然而此时身体已经不堪重负,心思也不再专注于工作。家人和客户的责骂如影随形,唯有在拉活的过程中,这种痛苦的轮回才得以终结。为什么说拉黄包车的寿命不过40岁,如同35岁后被裁员的程序员一样呢?这是因为在当时,这个行业缺乏健全的劳动者保护机制,导致拉车的人最终面临死路一条。
这并非他们的选择,而是时代赋予的不幸。黄包车夫的悲剧,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选择的结果。尽管这个行业中存在一些成功的例子,但多数人仍未等到自己的幸福。这个行业中的人们,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们有的通过坚持努力积累财富,有的则陷入了放纵和赌博的泥沼,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未来和生命。 黄包车夫的遭遇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同时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中,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不同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幸,但幸福的人却总是相似的。就像大多数刚刚入行的车夫都有一个明确而现实的目标一样,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就是相同的幸福。有的人能够通过坚持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有的人却在迷失中错失机会。如今的我们,是否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目标,是否愿意为之努力奋斗,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个现代社会,尽管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与当时的黄包车夫不同,但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努力奋斗的态度,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希望我们都能够在不断前行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