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日战争的最后一战,那必定就是著名的高邮战役了,这场战役是由战功赫赫的一代战神粟裕亲自指挥,粟裕带领着新四军在熟悉的南方战场上血战日寇。他只用仅仅7天的时间就拿下了高邮,并且将日寇打得一蹶不振。
粟裕在军事上的才能可以和毛主席旗鼓相当了,毛主席在给粟裕的电报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句话:“临阵决断,不必请示!”从这里不难看出来毛主席对他是非常的信任的,除此之外粟裕在民间也深受民众的喜爱,坊间也一直流传着“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言论。
粟裕对于兵法的运用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只要他出现在战场上指挥敌军根本就没有机会。因此,也有人说我军单论兵法最厉害的三个人是毛主席、粟裕、林彪。简单的和大家捋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粟裕的军事才能,连老蒋都有所忌惮
首先,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比较擅长深谋远虑,讲究思考是全国的一盘“棋局”。比如说,一次林彪打仗略微谨慎没有放开手脚干,攻下辽沈战役之后一直没有南下,于是毛泽东就发火了。再说一次,抗美援朝战争前夕,林彪是带兵入朝的第一候选人,可是他提出各种理由反对出兵,甚至告病前往苏联休养,最后抗美援朝这件事情还不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再来说说粟裕,粟裕从井冈山的时候就跟着毛主席的后面,担任毛泽东的警卫连连长,起初的时候因为粟裕比较的内向,再加上他又不爱说话,因此毛主席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他,所以也没有注意到粟裕的军事才能。
那么粟裕是如何发觉自己有军事才能的呢?这还是要归功于毛主席的影响,因为粟裕非常的崇拜毛主席,所以他经常会用心地观察并学习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就这样他慢慢地启发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部队里的“常胜将军”。
粟裕打仗其实讲究的就是一个“兵无常势”,擅出奇兵、用兵如神指挥纵深作战,而由粟裕指挥中日的最后一战——高邮战役,运用的兵法就是“声东击西”。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有很多,不过一切的源头还要从粟裕和老蒋的恩怨说起。
1934年,红军时期的粟裕担任红七军团参谋长,并且在七月份的时候奔赴皖南。那时候的红军相对而言还是不成熟的,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两个团加起来才不到一千人,光是在人数方面就已经处于弱势了。
等到粟裕到达浙江的时,直接扎进了蒋介石的老家,在这里他担任挺进师的师长,之后就开始了他长达三年的游击战,甚至还被有些人称之为“大闹天宫”。究竟是不是大闹,结果是显而易见。
而在这里的粟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烦,比如说电台坏了,可是身边又没有专业的人员会修,他无法通过电台联系到上级,那该怎么办呢?就是从这里他开始独立,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不再依靠上级,自己制定计划。
还真别说,粟裕打得也有有模有样的,每次都会将敌人打得气的直跳脚。蒋介石对于这个新跳出来的对手也是恨到不行,曾经几次三番调集大军去对付粟裕。最后,不仅没有将粟裕打败反而多次被粟裕到溃败。
粟裕的行为让老蒋感觉非常的不爽,有种被打脸的感觉。即使后来到了国共统一合作的时候,蒋介石亲自下令联北不联南,意思就是说:国民党只承认陕北的共产党,对于南方的共产党概不承认。
并且在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的情况下,老蒋还派遣十万大军去围剿粟裕带领的部队,想将其消灭,不过最后都不尽人意,他的计划并没有成功,反而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没有办法,蒋介石到了这个时候只能承认南方游击队,随后新四军成立。
粟裕经过八年的时间,早已经摸清楚了南方战场的地形和优势,打起仗来那简直就是如有神助。果不其然,抗日战争按照预想的那样胜利了,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可是有些日军依旧还在苟延残喘,妄想打败我军部队,但是投不投降可由不得你们说的算!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向中国投降,同年9月2日的时候日本派遣代表在密苏里号上签订“投降书”。这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圆满结束。
虽然日军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是当时的国民党却从中插了一脚,使得国民党和日军私底下达成了某种秘密协议:绝对不允许日军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投降,只可以向国民党投降。
因为蒋介石知道日军对自己已经构不成威胁了,他最大的敌人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他觉得此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除掉这股力量。就这样,老蒋决定采用何应钦的办法:对日本之情的行为可以既往不咎,甚至可以发展成朋友,但一定要将共产党消灭。
可以说是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是恨到骨子里了,为了能够对付共产党他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连昔日的敌人都可以拉入一个阵营,看来这次蒋介石是安耐不住急的要跳墙了。
既然要化敌为友,那么就一定要拿出一点诚意,于是老蒋将在上海宣判日本侵华战争罪犯的岗村宁次以及剩余的260名日本罪犯“无罪”,并且在31日的时候让他们返回日本,看到这里谁都想说一句:“你是认真的吗?”
这种事情可不是儿戏,真的是“伤不起”啊,但什么事情摆在蒋介石的野心面前都是空谈,他就是属于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就这样,在何应钦的鼓动下,华北地区上演了这样一出闹剧,日军在向中国领导的武装部队宣布投降之后,这群日军又在闹着要“收复”领土。
日军当时公然违背了“无条件投降”的协议,并且公然挑战我军主权,日军搞出的这些动静,蒋介石满意极了,甚至还赞许日军的这种行为。老蒋的这一举动更加证实了他和顽固派日军之间的合作。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策略方针,准备将华北地区的武装力量调集到东北,抢占先机,因此只能舍弃南方的根据地,向北方进行运动。而北方的发展出来共产党看上以外,蒋介石的手也早已经从背后伸出来了。
老蒋为了能够做好内战的全方面准备,他一面虚晃一枪作势是要谈合作,一面又在背后悄悄地搞小动作,组织国民党军队从后方迅速北上,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华北、华东的战略要地和交通线控制起来。
除此之外,还要想尽办法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顺势抢占东北,之后再以自己的军事力量逼迫共产党在谈判中屈服。国民党一直依赖美国的运输机和军舰运输兵力,在美国的帮助下,老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军事优势。
不过这一举动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为了将这三十多万国民党军运输到华北、华中、东北地区,美国政府不惜动用了6亿美元,美军肯下这么大的决心一定有他想要的,蒋介石也知道自己不能过分依赖美国人,毕竟关键时刻能够相信的只有自己。
最便捷、最有效的运输方式就是“铁路运输”,蒋介石为了能够打通南北方向的铁路,在铁路工程上投注了许多的兵力,甚至连接了天津和南京的津浦铁路。我们要知道的是津浦铁路是南北交通大动脉最关键的一段,是由南方进入华北、东北的通道。
因此老蒋将这条铁路看得非常的重要,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将其拿下。蒋介石他的部队具有机械化的快速机动作战的能力,只要能够控制住津浦线,他完全可以保证多路进行快速的进攻,并且做好随时与解放军进行决战的准备,这次蒋介石的部署可以说是天衣无缝,那么他真的会得偿所愿的计划成功吗?
蒋介石最后的“挣扎”
1945年11月9日,蒋介石在重庆的高级会议上,提出“六个月内击溃共军主力,然后分区清缴”的军事部署计划。根据他的部署,顾祝同、汤恩伯等人进入徐州之后,就积极的准备发动国共之间的内战。
并且还要鼓动华中日伪军配合国民党军进攻华中的解放区,原驻于扬州、泰州的日军以及伪军,进至高邮、邵伯一带;国民党军随即进入占扬、泰一线,目的就是为了让高邮一带的日伪军进行配合。
因此就有了以下日本宣布投降四个月后,高邮日军拒不向新四军投降,反而扬言要配合国民党军向新四军“收复失地”的一场闹剧,既然是一场闹剧那就注定是要收尾的,究竟结果会如何还是要看新世军司令员粟裕的厉害了。
新四军奉命北上拆除沿途的铁路,为我军北方和东北的军事活动争取时间,可是正当新四军总司令员粟裕准备北上配合陈毅部队作战的时候,中共中央那边又传出了一个消息:国共签订《双十协议》,随后又让粟裕不要在交通线上采取军事行动,避免留下不必要的口实。
打个比方运河就是一道门,而高邮就是门上的那一把锁,运河有了这把锁,就可以完美地将共军锁进笼子里去。就算开锁进门,共军依旧跑不了,甚至国军可以长驱直入。高邮就地处大运河和苏北公路的交通要道。
这个好地段老蒋怎么可能会轻易地放弃呢?于是在日本宣布投降后不久,蒋介石就命令国民党动用24万农民工,在高邮城外筑起了一道10余公里的坚固城垣,并且在附近区域大量修筑炮楼以及碉堡,可以说是只要共军敢来,国民党就有办法让他们有去无回。
在这种情况下,粟裕纠结又着急,打的话就会给重庆谈判造成一定的影响,可是如果不打国民党就会立马派遣军队占领有利的地理位置,这对于我军是极其不利的现象。到底应该怎么做,他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
当时的情势不容粟裕想得太久,因为老蒋正好在派遣大量的国民党军队进犯“华中解放区”,自己这个时候不能甩手当掌柜——袖手旁观,他分析出我军一定要控制并攻克高邮、邵伯、泰州一线,以此才有机会打破国民党分割华中解放区的企图。
粟裕最终的决定还是选择“打”,因为他找到了能够让他铤而走险的理由。高邮城内驻守的并不是国民党的守兵,而是有侵华罪名的日军和伪军,即便自己攻打这里国民党也抓不到我方的口实,更不会影响《双十协定》上的停战内容。
在这里,相信大家就会好奇为什么国民党没有第一时间将高邮收入囊中?因为当时的国民党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去接收这个地区,只能由着日军“代为保管”,本来老蒋想的是等有能力接收了再说,可没想到却成了自己的“弱点”。
因为高邮地区是由日军“保管”的,因此我军攻打日军和伪军国民党也不敢在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一切准备就绪,就在粟裕准备对高邮发起进攻的时候,中央又传来了电报:尽快重返津浦线配合陈毅进行工作。
粟裕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非常不解,为什么党组织要屡次三番地阻止对自己发起进攻。实际上,中共中央不赞同攻打高邮的原因就是,高邮城是日军重点经营的地方,其防御工事非常的牢固,城墙高9米、厚7米,不仅如此城墙上还有十几个碉堡的火力。
面对这样的高邮城,我军的胜算说实话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为了不造更多的伤亡情况,中央最终给出的意见是不打,别到时候人员减少不说,高邮城还无法攻下,那就真的是一点都不划算了。
粟裕对中央的决定表示很不赞同,于是他向中央发去了一封电报,其内容长达千字。这份电报中,粟裕一直都在陈述攻打高邮城的重要性,并且还表示这场战役到最后的时候一定会打响。如此这般,还不如趁着国民党没有插手之前,将这个隐患除掉。
攻打高邮城势在必得
看到粟裕的汇报之后,中央经过商议之后还是同意了他的意见:攻打高邮城!为什么中央最后没有坚持原有的想法,而且选择采取了粟裕的意见呢?
因为在粟裕带兵打仗的这几年里他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在很多关键性的时刻里,身处战场一线的粟裕,会说出自己对战场的看法,并且会坚持自己的看法三番五次的修整中央给他下达的命令。后来令人佩服的是,每次他的想法都是正确的,也因此打出了许多的胜仗!所以这一次中央也相信粟裕可以将这件事情处理好。
来看看粟裕对于攻打高邮城做的准备工作,当时在苏浙军军区总共有4个纵队,他们分别是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纵队,粟裕想从中挑选出三支纵队来战斗。因为当时的敌军大约有6100余人,而且还有防御工事,如果没有人数上的加持的话,很难成功攻下高邮城。
但粟裕的部署最终还是落空了,因为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中央的手中的,考虑到还要阻止国民党军队北上,因此中央只同意让粟裕率领第七、第八,两个纵队去攻打高邮城。除此之外,还让第六纵队在内的骨干武装去配合最终的作战计划。
攻打高邮城这场战役,粟裕知道自己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计划进行时不能有一丝纰漏,因为自己如果没有达成军事目标的话,对哪方都不好作出交待,毕竟自己事先可是夸下海口的了。在攻打高邮城之前,新四军在高邮县外围调集民工达1.5万人,主要工作就是为部队运送粮食、弹药等物资。
12月19日,粟裕指挥各部对高邮城展开进攻,新四军第八纵队负责扫荡在高邮城附近的据点,而第七纵队则负责高邮南面的邵伯,邵伯这个地方位于高邮和扬州之间,说白了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军事据点。
粟裕这边就带着自己的参谋亲临战场观察当下的局势,万幸的是他发现了敌军正在将兵力收缩并聚集在防御工事里。如果让敌人得逞了那还得了?于是粟裕立马命令部队展开“围三缺一”的作战方案。
在这里简单地跟大家讲一下“围三缺一”的打法,主要就是四面围住三面,随后空出一面,引敌人上钩,之后就是我军的主场时间了,这种打法可以做到轻松的歼灭敌军。
果不其然,日伪军不知道这是我军的计划,看见空出了一面就仓皇的往这边逃,就这样出逃的日伪军和日军从粟裕的指挥部门口见经过,期间相差不到百米的距离。要知道,当时指挥部里只有粟裕、参谋还有几个警卫人员,这形势简直太危险了!
粟裕只是淡定地等着日军离开,直到敌军进入到开阔地之后他才命令部队围上去。邵伯一战一共歼灭了日军150人,日伪军1500余人,大家都非常的开心,只有粟裕一人望向了高邮的那座城墙,对于他来说那才是他的最终目标。
高邮城的驻军有第90旅团第六二六大队、炮兵中队等部加起来日军近1100,伪日军近5000余人,他们的指挥官是第六二六大队长岩崎学大佐。高邮城的城墙很高、很厚文章之前就有讲过,并且敌军不仅人数上占优势且重武器众多,我军还是稍稍有些逊色。
如果想要攻进高邮城,那么空中作战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可是我军当时压根就没有飞机这种工具,就算是陆地作战我们也缺少攻城重炮。我军有的只是老式的云梯,如果就这样不管不顾直接攻城的话,伤亡必定会难以想象。
但是日军躲在里面不出来,我军有没有任何办法,如何安全地攻进城内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此时,我军已经将高邮城围了一个水泄不通,敌军出不来同理我们也进不去。在通过审问邵伯的俘虏后,我军才知道一个重大的消息:日军指挥官隐瞒了“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我军想到了呼吁城内的百姓和日本人,我们要想办法让城内的日本人看到日军宣布投降的消息,为此第八纵队特地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风筝,主要作用是在城内撒播传单,告诉城里人这场战争的真相,只要他们想这场战争的可以避免的。
到了晚上的时候,新四军又找来了喇叭播放一些来自日本的歌曲,为的就是让日本士兵思乡,以此来逐渐瓦解了日军的斗志。新四军都将事情做到这个份上了,但那些在高邮城中的日伪军依然顽固得很不愿投降。
不仅如此,伪军还将劝说投降军官的脑袋砍了下来,挂在了城墙上挑衅我军。我军也不是好欺负的,好言相劝你不听那就不要怪我们大展身手了,日伪军一直不投降,无非就是认为国民党的援军会来,援军一到,他们就会胜利。
只能说思想太单纯了,不适合打仗,在被包围高邮城的第六天,第八纵队的攻坚部队就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攻城。新四军也早已经做好了攻坚的准备。
就这样,高邮城的总攻正式开始,激情高昂的新四军们冲向高邮城,经过几个小时的混战,终于将高邮城打出了2个突破口,新四军成功突破城墙打入高邮城,在城内再次与日伪军进行了激烈的战争,最后我军连肉搏都用上了,日伪军哪见过这阵势啊,不到一会我军就占领了主导地位。
他们的指挥官眼看大势已去,便在城内亮起了白旗,并且同意向新四军投降。新四军的速度是真的很快了,就连国民党也意想不到,在高邮日军投降那会,国民党还派遣飞机空投了大量的罐头和武器,压根就不知道日军早已经向我军投降了。他们的补给全被我军缴获,罐头和精良的武器,注定只能是属于我们新四军的。
3天后,粟裕接见已经投降的日军指挥官岩崎学才,他向粟裕深深地鞠了个躬,之后又把祖传的紫云刀恭恭敬敬地奉上说道:“谨以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国将军!”
1946年1月11日,粟裕又发起了陇海线东段战役,拔除了在这一带的日伪军据点。邵伯和高邮战役之后,确保了华中解放区将不会再被分割,这和粟裕的正确指挥和远见脱不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