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平壤之战发生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已经进入朝鲜的明朝副总兵祖承训率领部下三千余骑兵袭击被日本军队占领的平壤城结果反遭日军伏击,惨败而归。《明史·朝鲜传》中对于这一战的记载是"副总兵祖承训统兵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也就是说此战明军三千人马全军覆没,只有祖承训一人逃出,而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场战役的全过程。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祖承训、戴朝弁、史儒等人带领3000多辽东骑兵从义州出发,到达嘉山的时候向朝鲜人打听平壤日军的情报,得到的回答是:在平壤的日本军队人数非常少。从之后的史实来看,这无疑是假情报。要么是日本人在伏击明军之前做了比较好的保密工作,防止情报外泄。要么这些提供情报的朝鲜人投靠了日本人。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大坑,而自大的祖承训一下子就跳了进去。明军骑兵从平壤七星门入城,平壤城内道路狭窄,巷子很多,明军骑兵在这种地方根本没法展开战斗队形,简直就是火绳枪最理想的靶子。果然埋伏的日军火枪手出现了,凭借城内的民居向明军骑兵开火,史儒,戴朝弁等人中枪死去,而此时天降大雨,明军骑兵的马蹄陷在泥里,动弹不得,很多人就这样阵亡了。
虽然整个平壤城的日本守军有数万人,但祖承训依然带领部队成功撤退。并不像诸葛元声《两朝平壤录》中所描述的那样三千人仅余数十人。柳成龙在《惩毖录》中说:"史游击中丸即毙,军马多死,祖遂退军,贼不急追,后军陷泥潦,不能自援者悉为贼所害,承训引余兵还。"可见明军损失比较大的只是断后的部队,日军并未成功包围祖承训,何谈全歼?《再造番邦志》中描写祖承训战败后"留控江亭二日连日夜大雨诸军露处野中,衣甲尽湿。皆怨承训。"可见祖承训所部此时还有相当多的人马。祖承训于此处点兵,发现大约少了三百人。而之后朝鲜大臣伊根寿也说明军"登城者皆精兵,而点阅则三百失亡"。朝鲜户曹判书李诚也说祖承训"将官军马尽数回来"可见明军此战损失并没有多大。第一次平壤之战也只是日军先用火枪袭击了明军的先锋部队,明军骑兵无法在平壤城之中驰骋,天又降下大雨,祖承训只能撤退,冲出来的日军仅仅只和撤退明军的后军发生了接触而已。
而祖承训全军覆没之说为何如此流行呢?只是因为第一次万历援朝战争之后,兵部尚书石星的"封贡之役"玩砸了,朝廷里的言官们对其群起而攻之,并且捎带上了祖承训,这些文人骂人一向都有夸大其词的传统,而这些人的言论又比较有市场,所以这么一来二去,祖承训就"全军覆灭"了。
这场小战斗也不过是明日双方在大打出手前的一场小规模接触而已,说明不了什么。不过之后的战斗可真是把日本的诸位"战国英豪"的原形打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