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是中华历史远古时期的五位领袖,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实除了这五位帝之外,还有两位帝少昊和挚,虽然也是正式的帝,但不被史记收录。至于原因,我已经写过专题文章进行分析,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当时大部分人不理解禅让的意义。
而简单地将父子传承定义为世袭,而不是父子的传承定义为禅让。对于这种错误理解,我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对其进行否定。但除了这种错误理解之外,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既然人们定义父子之间的传承就是世袭,不是禅让。那么问题来了,五帝都是黄帝的后代。
为什么五帝时期不被称作世袭王朝,而是被称作公天下呢?在我看来可能有两点原因,首先世袭这个定义是后世出现的。在黄帝那个时代,人类还是原始部族。原始部族的问题在于,首领的儿子不一定会继续当首领,能够保证谁能当首领的关键因素。
是他是否有能力服众,并且带领整个发展壮大。与他的爹是谁没有关系,当然他爹如果是首领,他又有能力,他会更容易当上首领。因为首领不一定是前任首领的儿子,偶尔会出现儿子可以接班的情况。不像世袭制度那般确定,因此五帝中虽然也有世袭的情况。
但他们之间的传承不被认定为世袭的家天下,而是禅让的公天下。其次五帝这个说法,本质上也是后世像周公,孔子这些确立礼教的思想家发扬光大的。因为当时没有留下确切的文字记载,所有事情都是口耳相传。因此即使当时不是公天下,而是家天下。
因为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那如何诠释都是可以的。诸子百家或许都有各自的诠释,但最后脱颖而出的只有法家和儒家。法家对于这个问题不置可否,因为无论是家天下还是公天下,对法家都没有影响。毕竟法家不重道德,只重法律,能够治理好国家就行。
家天下与公天下,只要国家能够法治,对法家来说没有区别。但儒家提倡传统道德,所以儒家对于家天下和公天下,有了明显的好坏区分。在儒家看来,家天下的统治者不唯才是举,只重血统。那他与唯才是举,不重血统的公天下相比,就是不道德的。
正因为儒家对家天下和公天下的道德认定不同,所以也影响了一些统治者的历史定位。比如夏禹,他的功绩足以被称为五帝后的第六帝。可就因为他的儿子夏启,打败了夏禹禅让的伯益。建立了世袭的夏朝,所以夏禹就被剥夺了与五帝并肩的历史定位。
而成为夏朝这个世袭王朝的建立者,这对于夏禹来说是极其不公的。比如帝喾和尧是父子,那为啥他俩不被视为世袭王朝呢?原因自然是儒家要树立道德典范,所以忽视了客观事实。各位网友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