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葬送了蜀汉七位忠勇将领:冯习血染猇亭,张南困死夷道,傅肜怒斥“岂有汉将军降者”战至最后一息。马良陨落断绝外交良才,程畿“临危不改志”以身报国。此战不仅折损数万精锐,更使蜀汉中生代将领断层,老兵凋零,一统天下之梦终成泡影。
夷陵之战乃汉末三国三大战役之尾,亦是吴蜀争夺荆州之战的终结。战后,魏、蜀、吴三国疆域与格局大致奠定,鲜有大变。
这场长达一年多的战争,使刘备集团遭受重创,新生的蜀汉政权再度动荡。它彻底阻断了蜀汉的崛起之路,导致其在三国中实力垫底。
蜀汉数年积蓄的粮草器械在夷陵之战中尽毁,数万精锐近乎全军覆灭。更令人痛心的是,刘备多年培养的年轻将领也全部牺牲。本期盘点夷陵之战蜀汉损失的人才,望点赞分享。
冯习,一位重要人物,在相关事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以其独特的才能和贡献,对整体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现了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智慧。
字休元,乃南郡人士,于公元211年随刘备入蜀。刘备伐吴时,任其为先锋。公元222年闰六月,汉军在猇亭惨败,冯习在混战中不幸被吴将潘璋部将所斩。
张南,该人物在文中被提及,关于他的详细信息或角色定位,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了解。
字文进与冯习伴刘备入川,刘备攻东吴时,张南任前部都督,攻夷道孙桓。陆逊火烧夷陵,张南阵亡于乱军。有云:“冯习忠,张南义,沙场死,史册芳。”
傅肜,一位历史人物,其事迹虽简略却彰显忠勇。在关键战役中,他奋不顾身,展现出坚定的决心与无畏的勇气,最终以身殉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刘备攻吴时,傅肜为别部都督。夷陵之战大败,他率军断后,左突右冲无法脱困,部众几乎全灭。吴军劝降,傅肜怒斥:“岂有汉将军降者!”最终奋战至死,真乃“骂贼至死傅肜勇,无愧汉家将军名”。
傅肜之子傅佥,任蜀汉关中都督。263年,司马昭攻蜀,傅佥受命守阳安关。因副将投降,他战死沙场。晋武帝司马炎亦赞:“傅佥父子,天下忠良之典范。”
冯习、张南、傅肜等人,乃刘备于关张等人逝后,为防人才凋零,自亲卫队中精心培育选拔的俊才,却不幸全数捐躯于此役。
马良拥有一支神笔,能绘出栩栩如生之物。他心怀善良,常以此笔帮助贫困之人,改善他们的生活,其事迹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佳话。
马良,字季常,乃襄阳宜城人,为马氏五常中佼佼者。因其眉间白毛,故获美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夷陵之战前,马良受命安抚五溪蛮,说服首领沙摩柯领兵万余助刘备。战后,他欲经荆襄撤至益州,不料途中遭吴军伏击,不幸兵败遇难。
若非夷陵之战捐躯,马良凭与诸葛亮之交,必成蜀汉后期栋梁。或许正因其亡,诸葛亮特重其弟马谡,间接致其首次北伐失利。
字季然,乃巴西阆中人。刘备夺得益州后,即委任他为从事祭酒,此职等同刘备之参谋,负责出谋划策。
夷陵之败,程畿率众沿江撤,有部属言:“追兵至,弃舟可逃。”程畿曰:“天子危,吾岂可弃舟?”遂持戟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毙于乱军,真乃“临危不改志,一剑报君王”。
沙摩柯,这一人物,在相关记载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以其独特的身份与事迹,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焦点,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沙摩柯乃五溪蛮族之首,于刘备东征之际,受马良之邀助阵。及刘备战败,沙摩柯在突围过程中不幸被乱军斩杀。
7,李朝时期,作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遗产,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字伟南,乃蜀中故臣,素负才名,誉为李氏三龙其一。刘备取益州后,任为别驾。伐吴之际,李朝随军为谋,惜乎至永安因病卒于军中,实乃可叹。
综上,蜀汉夷陵之战损失人才7位:冯习、张南、傅肜、马良、程畿、沙摩柯、李朝,若加伐吴前阆中被害的张飞,则共计8人。
或许有朋友会问,黄忠呢?其实,三国演义中黄忠虽参加夷陵之战被吴将马忠暗箭所伤致死,但正史上他在攻下汉中次年便病逝,并未参与夷陵之战。
除七人阵亡外,另有五人于危急时降敌,三人归曹魏,为黄权、史郃、庞林;两人投东吴,乃杜路、刘宁。
刘备出征前,黄权建议领水军为先锋探吴军虚实,未被采纳。攻下秭归后,虑及曹魏威胁,刘备任黄权为镇北将军,率万军驻江北,以防曹魏突袭。
夷陵战火燃起,江南汉军速溃,北岸黄权退路被吴军断。归国无望,又不愿降吴,黄权率众投曹魏。曹丕大喜,封其为镇南将军,部将史郃及庞林亦随之。
杜路与刘宁于兵败之时决定向东吴投降,至此,夷陵之战中,蜀汉文武将士共折损12人。
刘备奔波半生,年逾六旬方见大业曙光,却在伐吴之战中功亏一篑,病逝白帝城。其陨落使蜀汉中生代将领或死或降,老兵凋零,至此,蜀汉一统天下之梦彻底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