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时期,为何国家要刻意打压南方进士数量?
迪丽瓦拉
2025-07-08 00:03:02
0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种情况是我国古代读书人的普遍追求,通过这句话不仅能看出古代人们的最高理想,也能反映出中国古代一个最普遍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它从隋朝创立,并在后续朝代不断沿用发展和完善。

遍观整个中国历史来看,它是当时社会中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这种单纯的分科考试的知识分子选拔让许多出身低微的寒门学子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可以凭借渊博的学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当官,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当然,这个制度如果寄生在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那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因为那个社会中,皇权是高于一切的,皇帝可以肆意改变一切规则,当然包括科举制度,比如在明朝时期,国家就曾刻意打压南方进士的数量,这是为什么呢?

“南北榜案”始末

南北榜案,是发生在明朝时期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情直接影响到了使用百余年的科举制度,也是朱元璋下定决心打压南方进士根本性事件,也直接导致了明朝时期国家对科举考试的主动干预。

当时正值元朝灭亡,大明政府初建之时,正可谓百废待兴,国家刚从战乱和饥荒之中走出来,正是大肆需要人才的时候,基于这种情况,朱元璋开始着手从文武两方面解决问题,为了解决早年饥荒等自然灾害留下的后遗症,朱元璋直接变革了军队的性能。

将原本用于作战的武力军队分配至地方,让他们充当在当地屯粮的派遣军队,帮助当地的人民快速恢复生产,为此外还颁布了关于减税均田的三大项政策,最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地方上的问题妥善解决之后,朱元璋开始着手进行中央方面的完善,当前的中央乃至地方各个阶级需要擅长治国理政的建设性人才,朱元璋对于这一点是非常重视并且着急的,他曾说过,承流宣化,绥辑一方之众,此儒者之事,非武夫所能也。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看来,当下社会已经平定,已经不需要武将这种擅长打仗的丙丁,缺少的反而是治理国家的儒生,就这样,由于战乱初定,各地尚且难以实现统一科举,朱元璋依然采取推荐任职的察举制度。

然而朱元璋知道这只能暂解一时之急,要想真正广纳人才,必须完全普及科举制度,于是在推荐官员的同时,朱元璋一面下令广大学子勤学勉学,以备开考之用,一面大力建设科举制度。

时间到了1370年,明朝的科举制正式开始实施,总体考试分为三个阶段,最终考试排名靠前的人赐进士出身,并有机会到朝中任职,但后来的一次考试,却引起了南北两方的政治风波。

1397年的一次会试之中,由刘三吾担任主考官,对于这种涉及人才选拔的考试,朱元璋也非常看重,但考试结果却引发了轩然大波,除状元之外,所中进士者全都是南方的学子,北方一人没有。这一点直接引起了北方举子的联名上书。

他们在表达自己对张榜结果不满的同时,还怀疑主考官刘三吾的公平性,这件事情传到朱元璋耳中以后,让他龙颜大怒,随即下令调查此事,令负责批改的官员将考卷呈现给自己,在经过一番考察之后,朱元璋认为此时确有蹊跷。

从卷子的质量来看,北方学子均是言辞粗鄙,粗制滥造,甚至还有抨击朝政的言辞,而南方学子则不同,行云流水辞藻华丽。

就在朱元璋沉思的时候,一个不好的消息再次出现,即有传言说刘三吾是早知有此事,操纵监考官故意呈现低质量考卷。

最终朱元璋将涉及这件事情额所有官员都进行了处理,因为念及主考官刘三吾年长,所以直接将其发配,这便是明朝历史上的“南北榜案件”至于是否真为刘三吾对结果进行操控,已经无从得知,重要的是,这件事情造成了国家对南方进士的打压。

南北分卷政策

打压南方进士的最好体现就是后来提出的“南北分卷”政策,朱棣病故之后,明仁宗继位,他对朝政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在了解了当年的南北榜事件之后,对人才的选拔也是十分的小心谨慎。

在明仁宗看来,当年出现南北榜的原因就是科举体系不够完善,他认为之所以出现当年的时间,就是科举“太滥”,对于录取人数没有一之规,基于这种认识,朝中很快有人建议说“朝廷百官,大器之才皆出自北方,南人虽然同样才华出众,但是为人轻浮”。

明仁宗对这种说法非常赞成,所以很快让人去拟定名单,并采用标明南北,挡住姓名的考试方式,但这件事情还没有落成,仁宗就去世了,明宣宗继位之后,对前任皇帝提出的制度进行了跟进和完善,大致就是规定了南北两地的进士录取数量。

重要的一点是,明宣宗在各省的进士选拔数量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除了都城直属的五十位国子监进士之外,对于其他各省的进士数量有着严格的把控,最终不难看出,从宣宗开始,国家对南方的进士开始打压。

这种打压最初的时候还只是体现在南北进士的录取数量方面,但是到了后续的几位皇帝,甚至将脑筋动到了试卷上面,提出其会各处,凡考试官及诸执事,先须择贤,庶免冒滥的说法,名为划分南北,避免滥竽充数,实则对南方进士再度打压。

基于这种论断,大明朝在1427年施行南北分卷的制度,虽然出自同一个朝廷,但是南北地区考试所使用的卷子完全不同,名为革除当年南北卷案的弊端,实则对南方进士的直接打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国家接连出手,压制南方的学子呢?

原因之所在

第一个原因就是安抚南北卷之中的北方学子,这只是明朝国家打压南方学子的一个表面原因,也是当年明朝朝廷对南北分卷实行所给出的借口,因为当时的南北卷事件,北方的学子并未蒙受多大的委屈,因为当年草草结案之后,曾有后人进行过研究。

当时北方人试卷的质量,虽然没有朱元璋所看到的那么夸张,但是单从质量而言,是完全比不上南方的,所以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北方人进士数量比不上南方是情理之中,几乎不存在多少暗箱操作,而朱元璋极其后人对南方进士的打压,还有深层次额原因。

第二个深层次原因就是打破科举垄断

其实研读历朝历代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朝代科举之中产生的进士,甚至朝中任职的官员,南方都是多于北方的,因为有史以来,多数国家的建都地和通治中心都是在北方,长安,洛阳等地都是自古建都的热门。

都城所在代表了国家最繁荣的地区,但这对教育来说却是一个弊端,因为历来的改朝换代所爆发的地方,都是北方的都城所在,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基本都是战争爆发时的兵家必争之地,这就导致了北方地区战争频繁,大小规模战役无数。

相比于终日战火连天的北方,南方作为气候温和的天府之土则更加有利于读书人的成长,所以从很早开始,南方人在科举考试方面就具有天然的优势,根据统计,在中国实行科举考试额朝代中,南方产生的状元占到了百分之八十之多。

仅仅是江苏一个省所产生的状元数量就要超过北方好几个省的状元数量总和,这种情况长此以往会造成南方地区对科举人才的垄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明朝时才不得不对南方的进士进行打压,一旦放任不管,很容易让北方失去对科举的参与感。

第三点原因是维护国家统治的需要,早在宋朝时期,因为北宋灭亡和南宋的建立,国家的经济中心开始向南方移动,这对当时来说是正常现象,都城的变迁自然会造成经济侧重的变动,但是对明朝来说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

经济重心难移代表着北方的长期落后,这种情况在元朝统治时期不但没有发生改变,反而愈发严重,这种长期对南方的侧重到了明朝的时候已经造成了南北方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对于宋朝来说,并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南北并不属于同一个国家。

而对于元朝来说,本就是从北方大漠发家的国家,完全不需要担心不平衡的现状,而明朝不同,因为连年战乱,北方已经十分萧条,宋朝留下的南方经济中心又导致南方人才辈出,经济一时难以回转,容易造成南北双方的矛盾。

经济上的不平衡已经加剧了南北的对立,而后的南北卷案就体现了南北教育上的不平衡,这双方的极端随时会导致统治的危机,所以国家必须做出调整,对于朱元璋来说,无论那次案子是真是假,都必须对南方进士做出打压,促进南北平衡,维护统治。

其实这一点从明朝后续采取的措施就可以看出来,对进士名额的限制在打压南方的同时是为了北方恶道进士能多一些人出来,有了更多额录取名额,就能更大程度上激发北方学子的功名考取欲望。

后来的南北分卷,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就南北双方而言,是国家光明正大的“偏袒”,因为试卷考察内容的不同,注定南北不同的难度,为了促进北方进士的增加,南方考卷往往难度大,就是为了北方高中人数的增加来平衡南北不均的现状。

总结

从表面来看,明朝时期国家对南方进士的打压从朱元璋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并且看起来起因就是那“不公平”的南北卷案,经过了解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件事情只是一个幌子,也可以看成是国家打压南方的借口,即使没有这个突发事件,现状依然不会改变。

因为国家有这样做的必要性,并不是针对南方,而是因为历史因素,宋和元为明朝留下了南北双方的经济不平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人才不平衡这一方面着手改革,所以才出现了后续打压学子的事件。

参考文献:

【1】 周春健,Wang Luman.明初科举兴废与经学嬗变【J】.孔学堂.2022(01):80-89+182-194

【2】 石笑阳.城乡之别:明初科举与社会流动中的区域因素【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03):73-75

【3】 宗海.明初洪武年间元代旧官吏荐举情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03)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唯... 世界范围内,都有盛世之君,也就是将国家带向盛世的领导人,这样的领导人基本上都是伟人,备受爱戴,青史留...
清朝一个很特殊的官职,叫“道台...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存在的时间离现代较近,留下的各种历史资料比较完整且比较好考证,因...
原创 他... 他是世人公认的民族英雄,江湖人称鹰爪王,中华一代国术大师,鹰手拳创始人。曾在中国多所大学传授武艺,他...
原创 唐... 唐朝一功臣收养了500名义子,李世民:这是要谋反,斩了 唐朝时期的张亮,是一位功臣,同时也是一位有故...
原创 古... 因为选拔忠烈良家子弟的三代政审,不是近现代首创,在古代早就有了! 就拿明朝的锦衣卫来说吧,这可是朱家...
原创 伪...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误判形势,放弃抵抗,日...
广德:向这三个地方派兵驻扎 清末广德哨所简介 作者徐厚冰 皖南广德历史悠久,“锁三吴而襟两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清时,广德州...
原创 晚...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们的人身自由性普遍不高,正所谓:婚姻大事,父母说了算。对于自己未来的妻子,与自己...
原创 我... 我们从小学习的地理知识中,中国的陆地国土面积就是960万平方公里。近几年,很多谣言都说中国的陆地国土...
原创 7... 前言 一个71岁的老将,孤身带兵夜袭敌营。 一位74岁的统帅,亲自射杀敌军主将。 一个80岁的智者...
原创 在... 夏侯渊自曹操起兵讨董卓时期就和哥哥夏侯惇一起投奔曹操,也是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早年夏侯渊没有太多表现...
原创 奥... 奥地利这个位于中欧的内陆国家,曾经是欧洲历史上最强大、最辉煌的帝国之一。它的统治者,哈布斯堡王朝,拥...
原创 7... 1979年,开国上将杨勇将军奉中央之命访问英国。原本是一次友好的交流活动,没想到英国却在接待杨勇将军...
原创 古... 人类文明传承上千年,伦理纲常往往是人与人之间道德的评判标准。可在埃及,地位尊崇的法老竟然娶自己的亲姐...
唐太宗:大唐亡于何时?袁天罡预... 没有一个皇帝不希望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不信你问问秦始皇,为什么要起个“始皇帝”的名号,就得到答案了。...
原创 诸... 如果说到三国后期,哪一位官二代最令人敬佩,我想应该会是诸葛瞻。作为卧龙诸葛亮的儿子,智商是根本不用怀...
原创 商... 提起商朝,最为人熟知的是商纣王,成语“酒池肉林”就来自于商纣王,最早出现在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
原创 韩... 咱就说,最近韩国一些学者的言论真是越来越离谱了,让人忍不住怀疑他们是不是历史课和神话课串台了。这不,...
原创 清... 1642年,清军在辽西用山寨红衣大炮击败明军,史称松锦之战。此时,离清军入关还有两年。对此一役,曾指...
讲堂预热|嘉宾印度裔学者维杰的... 周日(30日)上午,第176期文汇讲堂《文明共生互鉴下的“全球南方”》系列十讲的首讲上,将迎来黄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