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杰指的是死后安葬在杭州西湖边的三座民族英雄墓:岳飞、于谦和张煌言。
岳飞和于谦的大名如雷贯耳,能和他俩齐头并列,肯定不是寻常人物。
张煌言是谁呢?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南明大臣、文学家、浙东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张苍水: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此诗一毕,英勇就义。
1664年,他的慷慨就义标志着南明最后一支抗清力量在中国大陆已全面失败。
张煌言的忠勇无双足以与岳飞、于谦同列,魂存柔美西湖,志留千古史书。张煌言的力挽狂澜,救不回一个气数已尽的大明王朝。
出生
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八日,张煌言出身于浙江宁波一个官僚家庭。父张圭章,1624年(明天启四年)举人,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官至刑部员外郎。母赵氏,于张煌言十二岁时病卒,故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长大。张煌言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为人慷慨并且喜爱讨论兵法之道。
少年
1636年(明崇祯九年),16岁的张煌言参加县试。当时全国上下的形式不容乐观:朝堂内部,虽说阉党已被根除,但是阉党的根除也导致了东林一党做大做强,朝野上下无一不是东林党徒,权力的天平严重倾斜,崇祯半路皇帝,没有经过正宗的帝王心术的熏陶、培养。当他意识到东林党一党做大时,这个末路皇帝已经无力回天。在地方上,地方官员贪污腐败已久十分严重,甚至于朝廷勒紧裤腰带供给给关宁防线将士们的军饷,也要五五分成。地方官员如此作为,大清军队虎视眈眈,朝廷的解决方法竟然是加收赋税。连年的灾害,尸骨遍野,再加收赋税。民心已失,起义军更是势如破竹,在当年张献忠、罗汝才更是进军四川。
世时大致如此,因此朝廷在选拔人才时更是注重选取文武并重的全才。恰巧,张煌言就是全才。在骑射考试中,张煌言更是接连三箭中的。在场之人无一不惊奇,佩服这位十六岁的意气少年。
拒敌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4月25日,崇祯在历经十七年的艰难斗争中,最终以败者落幕。那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军北京。崇祯吊死煤山,自此大明覆灭。
1645年(明弘光元年),清军继续大举南下,连克扬州、南京、嘉定、杭州。
那年25岁的张煌言孤注一掷、投笔从戎,他参加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在宁波府城隍庙的募兵行动,集师举义,共同拥护当时身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
1646年(明隆武元年),清军袭破钱塘江防线,绍兴、义乌、金华等地纷纷沦陷,鲁王在张煌言和石浦守将张名振的护卫下自台州出海到达舟山群岛,但被舟山割据势力黄斌卿所拒。
1647年(明永历元年),清苏松提督吴胜兆欲在苏州反正,起事前联络定西侯张名振支持。张煌言劝张名振援吴胜兆,张名振遂命张煌言为监军,徐孚远副之。于四月初六自岑江(即舟山岑港)出发。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岛外遇风暴而大败。总督浙直水师户部左侍郎沈廷扬、总兵蔡聪(黄斌卿之妻舅)等将领十余人上岸后被清军俘获,于七月初三就义。而张煌言也因飓风吹翻船舶,陷入清军之手七天,找到机会逃出到了海上。在途经黄岩时,又被追赶的清军包围并以箭射之,张煌言率领数骑突出包围,自此他更加努力练习骑射。并在浙东招募集结义军于上虞县平冈寨屯田拒守。其时,当地的多个山寨经常劫掠民众,唯独张煌言与王翊让他们的部下不要扰民,深得民众拥护。
1651年(明永历五年)七月,清军分路进攻舟山。张名振、张煌言等奉鲁王入海出兵吴淞,牵制清军主力。
1653年(明永历七年)八月,张名振和张煌言带领五六百艘战船向北进发,来到长江口的崇明一带沙洲。围困崇明城中的清军长达八个月。
1654年(明永历八年),张煌言带兵三次进入长江作战,这就是有名的三入长江之役。
与国姓爷郑成功合作
与张煌言拥护鲁王朱以海不同,郑成功拥护隆武帝朱聿键。这两股抗清势力的立场不同,导致最终悲惨的结局。在战术指挥上,也因为两人的立场不同而错失了很多良机,产生了很多矛盾。
1655年(明永历九年),名将张名振母亲在舟山遇害,张名振受此打击而猝死,张名振原本遗嘱由张煌言统领其军,而郑成功却下令由陈六御接掌。次年清军再度占领舟山,陈六御阵亡,在将士的推戴下张煌言成为原鲁监国系统军队的主要领袖,继续同郑成功联合作战。
1658年(明永历十二年),永历帝在云南遥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张煌言为兵部左侍郎。同年清军进犯云贵,郑成功、张煌言进军浙江,攻克乐清、宁海等地,在羊山遇台风,损失巨舰百余艘,漂没战士八千余人,遂撤回厦门。
1659年(明永历十三年),在张煌言、郑成功联军向云贵地区进军时,抗清义军占领崇明,张煌言建议安营固守,郑成功未采纳。好在张煌言乘坐17条船机警地破坏了大清的长江防御系统(连江铁索、两岸重炮),郑成功在此番配合下顺利渡江,克服瓜州。虽然战况可观,已经完全暴露了张煌言和郑成功在战略上的不合。
此后在这样的配合下张煌言和郑成功的联军在也没有前进一步,甚至丢失了失而复得的舟山、镇江等地。
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清军颁布“迁海令”后,“廷议徙海上居民”,以断绝对义军的粮饷“接济”,南明政权遭到了重创。资源渐枯之下,国姓爷郑成功只好将目光投去台湾,张煌言于闽北困守。
1662年(明永历十六年)二月,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后,更是退居台湾,建立了郑氏政权。鲁王朱以海退守金门。
此时,清军直下云南,南明永历政权已岌岌可危。逢此危急之际,张煌言“遣其客罗纶入台湾”,催促郑成功出兵闽南,一方面支持东南沿海人民反对“迁海令”的斗争,另一方面也可牵制清军,以解永历政权之危,但郑成功“以台湾方定,不能行”为由,加以拒绝。于是,张煌言只得又遣使者到湖北的郧阳山中,去说服“十三家兵”出战,“十三家兵”原为李自成起义军的余部,由郝永忠、刘体纯等部将率领,他们以夔东茅麓山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斗争。张煌言要“十三家兵”出征,“使之扰湖广”清军,牵制敌人,“以缓云南”,挽救永历政权即将覆亡的军事危局,但“十三家兵”终因兵力“衰疲”,加之势单力薄,而未能出战。
1662年(明永历十六年)三月,永历帝在云南昆明遇害。
待到张煌言“及闻桂王败亡”后,鲁王朱以海成为全国仅存的抗清旗帜,张煌言遂“上启鲁王,将奉以号召”。但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支持。
1662年(明永历十六年)五月,郑成功于台湾病亡。
1662年(明永历十六年)十一月,鲁王朱以海于金门病亡。
张煌言陷于孤立无援境地。
不屈遇害
张煌言在历经两年的垂死挣扎后,于1664年(康熙三年)六月的悬嶴岛(宁波象山县南部、三门湾外海中)见复国无望、心灰意冷,遣散义军。自此隐居海岛不出。
同一年,在叛徒的带领下,清军找到张煌言的隐居地,夜半渡岛,俘虏张煌言和侍童杨冠玉等人。
1664年(康熙三年)七月十七日,张煌言被押解至宁波,九月初七,就义于杭州弼教坊。就义前,张煌言仍大义凌然,拒绝跪而受戮,坐着歌赋《绝命诗》一首,正如开篇所言,他已然将自己最后一滴血洒落大明的故土,他能安息了。
16岁的侍童杨冠玉也是英勇。监斩官见其年轻想饶他一命,杨冠玉却大笑:“今张公为国,死于忠;那我为张公,便死于义。”言罢,慷慨就义。
昔日鹏举战金贼,十二金牌断梦回。
那年少保定乾坤,古今忠义能几人?
自是大厦欲将倾,气数已尽仕呦鸣。
奔赴黄泉诗一首,自是鬼杰慰汗青。
后世纪念
明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历史的车轮任谁也无法阻挡其前进的轨迹。可是在长史江河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张煌言挺起来傲骨,以一腔肝胆成为了南明最后的守望者。历史不会亏待英雄,英雄永远值得后人歌颂。
作为抗清烈士,张煌言出入沿海长江,不断地给清军以威胁和打击,先后达20年之久。他在战斗生涯里所创作的诗文,充分表现了一位至死不屈的民族英雄的壮烈形象。他的诗作描写了艰苦卓绝的战争生活,堪称明末浙东义军的诗史。今有《张苍水集》传世。
张煌言死后由宁波鄞县万斯大等人与和尚超直收尸,并由张煌言外甥朱湘玉到总督衙门买回首级殡敛,并遵照他在《入武林》诗品所表示的愿望,把他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成为与岳飞、于谦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英雄,后人称之为“西湖三杰”。
乾隆四十一年,清高宗命人将其牌位入“祀忠义祠”,即便是他反抗的满清统治者,也视其为忠烈。
▲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的张煌言墓。
张煌言墓碑文“皇清赐谥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墓两侧分别为与他同时被俘殉难的侍童杨冠玉和参军罗子木墓,也分别有墓碑文。三墓皆圆形拱顶,墓壁清水砖砌,上封土植草。前有神道,通长5.14米,中部竖立八十年代整修时新建青石牌坊,两侧分立七组石像生,为明代遗物。墓左前方还有1992年新建的张苍水祠,祠堂为一座白墙黑瓦的仿明建筑,正厅有张苍水先生像,高三米,四壁墙上挂有八幅壁画,追述了张煌言从少年到就义的悲壮一生。
辛亥革命元老、汉学大师章太炎十分仰慕张煌言,240多年后,他重新排印被禁的《张苍水集》并作序:若公者,非独超跃史、何诸将相,虽宋之文、李,犹愧之矣。
张煌言的形象是如此伟岸,以至于章太炎希望“生不同辰,死当邻穴”,明言希望自己死后傍民族英雄张煌言于地下。于是,章夫人亲赴杭州,购下张煌言墓一侧为墓地,并以诗记之:“南屏山下旧祠堂,郁郁佳城草木香。异代萧条同此志,相逢应共说兴亡。”两人的墓地仅一墙之隔,死后共聚于地下。
张煌言的故居在宁波海曙区,今宁波市区中山公园有张煌言的故居仍妥为保存,作为景点供后人瞻仰。附近一街也命名为“苍水街”。街的西段,有一幢古朴的旧房,是张煌言当年的故居(书房),现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顾城曾评价道:“在南明为数众多的人物当中,张煌言的地位并不显赫,然而在长达20年抗清斗争当中,他历尽艰难险阻,处处以大局为重,几乎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完人。”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张煌言的名气,不如南明史上的史可法、何腾蛟、郑成功、瞿[qú]式耜[sì]、李定国等人响亮,但历史已经做出了评价,他足够流芳百代。
张煌言代表着明朝士人最后的坚持,后人所著的《兵部左侍郎张公传》里这么说:自丙戌至甲辰,盖十九年矣,煌言死而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