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关于刘少奇没有评上元帅这件事,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是毛主席拒绝大元帅军衔在先,才有了刘少奇拒绝元帅军衔。但是总有很多后人,认为周恩来和邓小平足战绩摆在那里,足以授予元帅军衔,但刘少奇主要从事政治文员类的工作,几乎没有作战经验,因此不配称其为元帅,这种观点显然是狭隘的。
刘少奇除了对我党的政治工作有着巨大贡献,在军事上,也一直是党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去哪里,并且总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作战领导能力,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少奇,对我们党领导的军队到底有何贡献?他能和元帅的军衔相匹配吗?
刘少奇出生于1898年,和周恩来同岁,但他比周恩来更早接触军队。18岁的刘少奇来到长沙,申请进入陆军讲堂。湖南陆军讲堂是由中华民国领导人谭彦凯创建的,因此前来报考的年轻人都是青年才俊,优秀的刘少奇不仅被其录取,还是首位被录取的人才。
但是好景不长,学校仅7个月后就因战争而解散了,刘少奇不得不返回家乡。后来湖南陆军讲堂于1922年开始重新招生,这一时期的学生中有许多名垂千古的大人物,如彭德怀、张自清等等。所以追根溯源的话,刘少奇和彭德怀还是校友。
毛主席有句名言叫“枪杆子里出政治”。其实,这也是刘少奇的观点。1926年初,当时还是国共合作时期,许多人没有看到一片祥和下的潜在危险,而刘少奇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反常。
在一次工会上,刘少奇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各种人民团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然后组织人民武装工农,革命党领导工农,组织工农政府,用政权消灭一切反动派,然后建设一个没有劳动就没有粮食的社会主义社会,那时敌人才是真的倒下了。
8月份,在罢工群众大会上,刘少奇提出了四项要求。第一点是“扩大武装纠察队”。如果工人不带枪罢工,那是非常危险的。在党的积极引导下,仅武汉一地,工人纠察队的规模空前壮大,达到了5000余人,基本人手一杆枪。
果不其然,满是虎狼之心的蒋介石,后来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也直接证明了毛主席和刘少奇的战略部署的正确性。但后来毛主席到井冈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武装斗争,而刘少奇则到处从事地下工作,军名不彰。
抗日战争初期,刘少奇担任华北局秘书。刘少奇的军事思想与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的军长被抓,副军长、参谋长等一众领头人物全部遇难,此次战役,新四军可以说是经历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为了尽快重整新四军士气,中央任命刘少奇为新四军政委,并与军长陈毅一起重建了新四军。刘少奇上台后,先是加强了我们党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然后又进行了广泛的加油打气活动,新四军官兵终于重新焕发了斗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出于大局考虑,不得不到重庆和蒋介石进行谈判。他知道这次重庆之行是虎穴,因此在离开之前,他举荐刘少奇担任他的代理人,一旦自己被蒋介石拘留,刘少奇将全面主持党的工作,包括各项军事事务。
事实证明毛主席没有看错人,毛主席不在延安期间,刘少奇展示了他的整体军事眼光。例如刘少奇曾给新四军的张云逸和饶漱石,发过一封电报,命令新四军向苏北派兵,为未来全面内战做准备,后面的战事果真应验。
济南和徐州一直是必争之地,也是国民党南京总部的北线屏障。刘少奇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立即在济南和徐州之间部署了一支强大的野战军,由陈毅、罗荣焕等人亲自指挥,极大程度干扰了国民党的作战部署。
刘少奇在那段时间发了很多这样的命令,都是有见地的。毛主席虽然人在虎穴,但他却十分安全,靠的就是我军在前线的屡战屡胜,这自然与刘少奇出色的军事指挥紧密相关。
按道理以他的军事贡献,完全配得上元帅的称号。但是当他在1955年9月被授予这个称号时,却直接拒绝了。事实上,毛泽东是主张授予其元帅称号的。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和刘少奇说:你们在军队里待过,配得上。
结语
但当时的刘少奇却回答说:算了吧,我都已经不在部队了。就这样,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都没有被授予这个称号,这就是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第二任领导人,却没有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