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到底有多少朱三太子?清初就查获了5次,为什么大家都爱冒充他
迪丽瓦拉
2025-07-08 00:36:07
0

明太子

《康熙王朝》里,对康熙构成直接威胁,险些要了康熙命的就是民间反清势力,其头目自称朱三太子,为前明皇室。历史上,顺治、康熙时期一共出现过五次朱三太子事件,但无一例外全是冒牌太子。为什么反清人士热衷于冒充三太子?今天就来看一下清初几次朱三太子事件。

一、崇祯诸子的结局

崇祯帝一共育有七子,存活下来的有长子、皇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

1644年北京沦陷时,皇太子朱慈烺被俘,李闯封其为宋王。李闯被清军打败后,朱慈烺失踪,清廷将其定性为死于乱军之中。也就是说,官方层面上已经确立了朱慈烺之死。

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也被俘于李闯之手,后来也失踪了,但清朝没有公布其下落和结局。因为清廷的模糊处理,崇祯血脉中最年长的三子定王就成了最正统的一支,成了此后反清的主要旗帜,被尊为朱三太子。

目前来看,定王、永王失踪,死于民间或野外的说法应该较为可信。毕竟对清朝来说,杀明朝宗室、甚至搞大屠杀都是家常便饭,根本不在乎多一个或少一个,所以崇祯的三个儿子,应该都没被清军抓获。

明清紫禁城

二、用前明太子反清的开端

关于诈称前明太子以反清之事,最开始出现于顺治入关的当年。1644年,入关的八旗老爷们终于从关外苦寒之地来到天下最繁华的北京,随即开始占房、圈地、抓奴隶、洗劫财物。在八旗的压迫下,北京一刘姓平民自称崇祯帝太子,要求和清廷交涉。刘姓平民自说,北京沦陷时,由杨姓太监将其送至外祖父周奎家,此时被砍成独臂的长平公主朱媺娖也在周奎家中,二人掩面而泣,周奎则跪进膳食。随后清廷找来前明东宫太监和崇祯的袁贵妃来指认,但他们都说不认识。但是,前明内宫太监和前明指挥使李时荫则坚持认为刘姓平民就是真太子,已经当了贰臣的御史赵开心甚至高兴地表示“太子若存,明朝之幸”。结果这些假冒前明太子和公主的人全被逮捕。这就是顺治元年著名的假太子案。以李时荫为代表的15名前明老臣被杀,赵开心则侥幸不死,被处以流放。

明朝太监

对这个事情,笔者也认为的确是假冒的。首先,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为了拉拢人心,曾说“有以真太子来告者,太子必加恩养。其来告之人亦给优赏”。其次,从剿灭明朝残余势力来说,清朝也不能杀真太子。因为此刻南京已经由藩王成立了弘光朝,如果清朝真的杀了前明的真太子,那南京朝廷就成了正统,北京清廷反而失去了攻击南京的大义名分。第三,如果清廷控制着真太子,那就能防止民间借太子的旗号在民间造反。

虽然刘姓平民冒充太子是一件小事,但却实际开启了此后利用前明太子来反清的滥觞。

二、朱三太子们的登场和做大

1651年,有人告发一个卖茶叶的是崇祯帝三子、永王朱慈焕。

1655年,漕运总督上报清廷,南昌有个叫朱周錤的,自称朱三太子,勾结反清的海上势力,阴谋造反。

这两起冒充案都被清朝掀起大狱,但事后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不过是反清势力借口朱三太子造反而已。

至康熙时期,朱三太子冒充案不降反增。康熙初期,八旗老爷们仍在圈地,为了圈地,还使用“逃人法”,即故意将奴隶释放到他们想要占地的人家里,然后以田主私藏奴隶为名,利用逃人法威逼田主贱卖或让出田地。为了反抗八旗暴政,农民杨起隆利用宗教召集贫民,然后在1673年12月宣称自己是朱三太子,立年号广德,于北直隶起义。起义者皆头戴白布,身束红带。但起义遭到清军的残酷镇压,起义的200余人全部被杀。这是利用朱三太子的名头,公然在清廷统治心脏扯大旗的一次起义,给清廷不小的震动,也间接促成了圈地的废止和逃人法的松弛。

明朝太子

至1707年,苏州织造李煦密报,苏州有人起事,起事者头戴红头巾,树立大明旗号。苏州府衙迅速弹压,然后顺藤摸瓜,在浙江四明山抓到了坚持抗清的一念和尚(张一念)。随后在审讯中,清廷又得到了朱三太子的下落,最后在山东汶上县抓到了一名朱三太子。此朱三太子说自己在李闯军中逃脱,流落南方,被凤阳富豪收养,后来出家,继而还俗入赘余姚,然后被反清志士拥戴。康熙随即让前明老太监来认人,结果又被证明是假的。最后康熙下令将其凌迟,其三个儿子也被处以斩立决。

至1721年3月,台湾府朱一贵发动起义。朱一贵起义的檄文极具煽动性,既提到了太祖皇帝,又提到了延平郡王郑氏,朱一贵还自称明朝后裔,打着朱三太子的牌子。三者叠加之下,台湾百姓纷纷反清复明,起义最高峰时,跟从者达30万,几乎光复了整个台湾。但清朝随即调动闽浙军队前往镇压。12月,朱一贵被擒获,押送北京,清廷再次证明是假朱三太子后,将其凌迟。

以上几起是最为著名的朱三太子假冒案。但有学者统计,自1651年开始至1752年,以朱三太子名义起事的有8次,所以康熙感叹“匪类称朱三者甚多”。

清朝大臣

三、朱三太子信仰

吴三桂造反之初,打的也是朱三太子的旗号。恰在此时,吴三桂的反清事业一片大好,所以吴三桂又放弃了朱三太子的旗号,自立为帝。但事实证明,明朝还是有人心的,在吴三桂放弃大明旗号之后,他的反清事业迅速衰败。

吴三桂

康熙以后,朱三太子逐渐绝迹,但利用前明皇室反清之事反而愈演愈烈。雍乾嘉时期,起义者考虑到朱三太子不应该活这么久,毕竟朱三太子1632年生人,1723年是雍正元年,如果朱三还活着,那都已经是91岁的老人了,这么大的年纪很难再造反吧,所以起义者有的用朱四太子旗号,有的用朱六太子旗号。但更广泛的则是用牛八的旗号。牛八即朱也,意指自己为朱明皇室。这些打着牛八旗号的大多是邪教,最著名的就是在明朝反明的白莲教,到了清朝反而利用大明的旗号来反清。此外闻香教、八卦教等,也都利用过牛八的旗号。

四、天下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明?

以上史实证明,诸多朱三太子无一人是真的。真正的朱三太子从未出现,应该早已曝尸荒野。可是百姓为什么热衷于以朱三之名反清,难道真的是天下百姓无不怀念我大明吗?

绝不是!

因为明末时,大明统治已经极其黑暗,官员地主兼并土地,党争严重,赋税只向穷人收取、士子免税,明朝藩王系统臃肿,社会矛盾极其严重,所以明末才会有如此多的起义。

清朝入关后,虽然干过许多错事,但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明末的积弊,不然清朝不会轻而易举地击垮南明四朝,也不会建立如此稳固的统治。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明清鼎革是顺天应人。

崇祯

但是清廷前期的统治的确有诸多弊病,是强行用落后民族统治先进文明,在这个不断适应的过程中,被统治的一方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结果反抗者只能用驱逐过鞑虏、有强大号召力的前朝皇室来唤醒全国最大多数的汉人百姓,以实现社会公平。所以百姓并不是怀念大明,朱三只是一种精神寄托。

文史君说

作为人的朱三太子并不可怕,毕竟连他那当皇帝的亲爹都上吊了,即便存在朱三真人,即便他真的公开亮相煽动起义,又能如何。最可怕的就是朱三变成了一种象征和精神依托。当清廷落后野蛮的统治逼着一群人去当朱三的时候,清廷将永无宁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司... 历史的长河中,有些王朝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西晋就是这样一个短暂而戏剧性的朝代。它的建立者司马氏,从...
原创 赵... 桃源三结义成就了一段佳话,刘备能够从一个碌碌贩履之辈变成三国鼎立的主要力量,主要是因为他知人善任,和...
原创 在... 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林立,大大小小的国家不计其数。但是在那样的乱世当中,却有几个国家数百年屹立不倒,国...
原创 被... 理想是和平的,历史是暴力的。然而暴力不能维持和平,只有相互理解才可以,战争的尽头是改革的开始,也是和...
原创 1... 1969年4月普通的一天,朝鲜突然发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朝鲜空军在朝鲜近海处击落了一架美国的EC...
原创 彩... 1915 年越南的彩色照片,这些照片是由法国阿尔伯特·卡恩 (Albert Kahn) 团队的摄影师...
原创 缅... 01 为什么缅甸军如此脆弱?在历史上,他们甚至连夜请求中国的帮助。 1960年,缅甸的吴元首决定向毛...
原创 诸... 刘邦和秦始皇,仅仅相差三岁,两人的人生轨迹却彷如两个时代。 1、后世对秦朝制度的态度 翻开历史的篇章...
原创 庞... "庞统临死前,终于看穿刘备真面目!宴席上暗示魏延,可惜魏延没懂。"这段历史轶事向来广为人知。作为蜀汉...
原创 若... 按照小说的解释,吕布死后,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马超成为最强。这五人都是为蜀国效力的,蜀国一等将领...
原创 秦... 扶苏,秦始皇嬴政长子,虽然秦始皇一生未立过皇后,但古代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扶苏作为皇长子...
原创 大... 熟悉春秋战国的朋友们都知道,魏国是战国时期最先崛起的一个小霸王。 自从三家分晋以后,魏文侯就在魏国率...
原创 1... 1775年,美利坚一打加拿大,统一北美的文攻武斗。1775年的那个冬天,美国大陆军在阿诺德的带领下,...
原创 韩... 近日,从韩国传来消息,称韩国为了继续推行所谓的去中华化、减少与中国的历史文化联系,以彰显韩国的民族特...
原创 王... 王复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顺天府固安县,从小就比较的安静寡言,在年仅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便去世...
原创 假... 虽说历史不容假设,但身为业余爱好者,我们尝试着假设一下,如果太子朱标还活着,并且成继位当上了皇帝后,...
原创 为...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时,清朝的同治皇帝载淳去世,年仅19岁,他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八位皇帝,他也是...
原创 抗... 西湖三杰指的是死后安葬在杭州西湖边的三座民族英雄墓:岳飞、于谦和张煌言。 岳飞和于谦的大名如雷贯耳,...
原创 他... 他是华老的接班人,是在“浮夸风”盛行时期不跟风,实实在在的领导人,是相当出色的父母官。 他曾推广科学...
原创 曹... 蜀汉被灭时,东吴为什么不出手救援? 可别说人家没救。 东吴那边真的派人过来帮忙了。 《三国志》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