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和国民党一直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国共虽然进行过合作,但最终都没能逃过分裂的结局。直到1949年我党正式胜利,蒋介石带领一众国民党退居台湾。
1956年蒋介石收到了一封来自内地的信,寄信人正是中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这封信不算很长,但蒋介石却足足看了半个小时。
令人意外的是蒋介石看后沉默了许久,随后只对秘书说了4个字,说完他转身就走,不让秘书看到他脸上的反应。那么毛主席在信中究竟写了什么?蒋介石又是说了哪4个字呢?
蒋介石和毛主席
毛主席和蒋介石的交集
有了解的小伙伴都知道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级的领导,而蒋介石在退居台湾后,则成为了台湾的“总统”。当初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一直是敌对的状态,尽管两党进行过两次合作,但最终还是没能统一。
可能大多数小伙伴都觉得毛主席和蒋介石第一次见面是在1945年重庆谈判上,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早在1924年国民党召开“一大”的时候,毛主席和蒋介石就见过面。当时的毛主席是由湖南国民党员推选的正式代表,蒋介石虽然也坐在会场里,但他却不是代表。因此两人的神情截然相反,一个兴高采烈,一个十分沮丧。
毛主席在大会上发言,他所说的话展现出自己的才能。此时的蒋介石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着毛主席说着自己的见解。蒋介石可能没想到,他身旁这位有着浓浓湖南口音的青年,竟然会成为他之后的政治对手。
同年1月30日,毛主席成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很可惜的是蒋介石的名字并不在名单之上。看来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蒋介石的地位远远不如毛主席。
再次重逢时,蒋介石身为黄埔军校校长,成为国民党炙手可热的人物,而毛主席却有些不得志。毛主席因为资历尚浅,处处碰壁,更是遭到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叶楚怆的排挤。
直到1926年1月4日,国民党“二大”开幕,毛主席和蒋介石再次出现在这里,此时他们共同坐在代表席上。
不过也是在这一年,蒋介石蓄意反共,逮捕中共代表人物李之龙,这件事也被称为“广州事变”。毛主席因为反对陈独秀的投降主义,而辞去宣传部代理部长的职务。
毛主席
1927年9月毛主席阐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主张,发动了秋收起义,创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国共之间的针锋相对持续了很久,直到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关系才有所缓和。
经过多次的交手,蒋介石不得不承认毛主席是一位不可小觑的对手,蒋介石绞尽脑汁,想要不惜一切办法除掉毛主席。此后的蒋介石多次邀请毛主席出来相见,但都被周恩来给拒绝了。
周恩来认为蒋介石不怀好心,他邀请毛主席见面也许存了别的心思,万一不让毛主席返回延安可怎么办。毛主席听完周恩来的分析后,也放弃了和蒋介石见面的想法。
1945年8月28日,日本宣布投降13天后,毛主席和蒋介石终于见面了,距离上一次见面已经过去快20年了,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大事了。
同年10月国民党和共产党签署了《双十协定》,本来两党已经商量好了,但令人意外的是毛主席前脚刚走,蒋介石就撕毁了《双十协定》,此后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的时候,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了”,蒋介石则退居台湾。
蒋介石退守台湾后,毛主席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的中间人—章士钊、许孝炎
1955年,周总理曾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久后毛主席针对台湾回归提出了“以和为贵”的政策。
章士钊
1956年春天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了章士钊,周总理和章士钊交谈甚欢,仿佛和彼此认识了许久。交谈快要结束的时候,周总理话锋一转,谈起了两岸之间的关系,话语中透露出希望台湾能够回归祖国的怀抱。
章士钊如此聪明,怎么会不明白总理的意思呢?章士钊曾是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如今则是中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由他前往台湾,促进两岸和平是再好不过的了。
章士钊听后也不扭捏,一口答应下来。章士钊虽然答应了,但他以什么身份,怎样去台湾呢?
就在两人为难之时,章士钊突然想起自己第三任妻子就在台湾居住。章士钊对周总理说:“此次可以用看望亲人的名义前往台湾,去探听一下蒋介石对回归的想法。”
周总理听后连连点头,并对他说:“你这个办法很好,我先去见一下主席,向他报告这件事,待主席有指示,再与你商谈具体事宜。”
随后周总理便将这件事上报给毛主席,毛主席本就希望大陆和台湾能够统一,听到周总理上报的方法更是赞同。
毛主席在百忙之中抽空见了章士钊一面,和他商讨一下与蒋介石联络的事情。毛主席亲笔写下一封信,请他带给蒋介石,也许是怕蒋介石太过警惕,不肯见来自内地的人,所以章士钊找了一位中间人—许孝炎。
许孝炎
小伙伴们看到这里一定非常疑惑,许孝炎又是谁呢?为什么会选他当中间人呢?大家都知道能够担任中间人的身份必须不偏不倚,既不站在共产党身后,也不站在国民党身后,这样的人选可是非常难找的。
章士钊和许孝炎是老乡,还是发小,是关系很好的存在。同时毛主席还了解到许孝炎是一位爱国人士,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两岸能够统一。当章士钊提出由许孝炎担任中间人后,毛主席欣然同意。
其实除了这些外,许孝炎还曾担任过蒋介石的秘书,蒋介石很是信任许孝炎,许孝炎想要见蒋介石也比章士钊容易。许孝炎既和章士钊有关系,又和蒋介石有关系,他能担任中间人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确定中间人后,章士钊立刻前往香港寻找许孝炎。许孝炎接到好友后很是开心,尽管他们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但两人再次见面没有一点生疏的感觉。
两人聊了一会便进入主题,章士钊告诉许孝炎自己此次前来是带有任务的,希望许孝炎能够充当中间人,帮毛主席将亲笔信带给蒋介石。许孝炎听到事情有些严重,一点也不敢耽误,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前往台湾。
蒋介石收到毛主席亲笔信
毛主席
许孝炎之前曾是蒋介石的秘书,他在台湾也有许多相熟的人,所以他见蒋介石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蒋介石看到自己曾经的秘书来找自己也是有些疑惑的,只见蒋介石问他:“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吗?”
许孝炎也不敢寒暄些什么,怕耽误时间,他直接将毛主席的亲笔信拿给蒋介石。蒋介石看到这封信还是有些震惊的,毕竟此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并不是太好,甚至有种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
蒋介石应该也是没想到能够收到毛主席的亲笔信吧,蒋介石细细的将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看到最后一段的时候,竟然不由自主地念了出来:“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欢迎蒋先生在祖国统一后,回家乡看看。”
大家从毛主席所写的最后一句话中就能看出,毛主席很希望大陆和台湾能够统一,他也很欢迎蒋介石回到家乡。
国民党和共产党本就是对抗面的,更何况毛主席的家人还死在国民党的手中。如今毛主席能主动给蒋介石写信,这种心胸真的很值得大家佩服。
蒋介石
如果有了解的小伙伴就会知道,蒋介石是浙江奉化溪口镇的人,蒋介石的母亲就埋葬在这里。当蒋介石还身处大陆的时候,每到母亲祭日的日子,蒋介石都会回乡扫墓,从这里就能看出蒋介石是一位大孝子。
最重要的是蒋介石的思想很传统,他认为人死后就要埋葬在出生的地方,尽管蒋介石身处台湾,但他仍然想要回自己的家乡奉化看看,仍然很思念自己的家乡。
毛主席正是知道蒋介石的这种想法,所以他才会在信的结尾写下这一句话,这也深深的击中了蒋介石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除了这一句题外话,毛主席还在信中写了许多国事,一共概括为4个点:
一:台湾在回归大陆后,除外交权之外,所有的军政大权仍归蒋介石;
二:台湾的军政建设皆有中央政府拨付;
三:台湾的土地改革可以从缓,什么时候能够改革了,中央会听从蒋介石的建议;
四:两岸不再互派特务,也不再互相破坏两岸的团结。
毛主席给蒋介石的这封信可以说是软硬皆施了,本以为蒋介石会同意,没想到蒋介石只是沉默片刻,随后对送信的许孝炎说了句:“辛苦你了”。
除此之外蒋介石没有其他的回复,他转身离去,不让许孝炎看自己脸上的任何表情。许孝炎明白蒋介石这是拒绝的意思,他很是失望,因为自己没能完成任务,没能促进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
蒋介石、毛主席等
蒋介石虽然没有同意毛主席的提议,但其实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有几分心动的。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和蒋介石在政见上存在分歧,但他们两个却有一个想法是相同的,那就是祖国统一。
许孝炎回去后向自己的发小章士钊传达了蒋介石的意思,当毛主席从章士钊的口中得知蒋介石的意思后,他没有很失望,毕竟蒋介石和毛主席对彼此很了解,蒋介石不答应也在自己的意料之中。
我们再来看看蒋介石的反应,蒋介石在许孝炎走后,立刻和自己的儿子蒋经国谈及这件事,并让蒋经国联系老乡曹聚仁,拜托他去北京走一趟,看看中央到底是什么意思,此次和平统一究竟是不是真心的。
曹聚仁也是浙江人,算起来应该是蒋介石的老乡,最重要的是曹聚仁出生于书香世家,他只是一位文人,没有加入共产党和国民党。由曹聚仁探一探中央的意图,蒋介石很是放心。
曹聚仁得知蒋介石的意思后马不停蹄的来到中央拜访,周总理热情的接待了他,并郑重的告诉他:“双方只要能在政权上达成统一,其他都不是问题,都可以商量着来。”
会谈结束后,周总理还让曹聚仁给蒋介石带一句话:“如果老蒋能够抵制美国,那么他手里的军队保留,不裁兵,也不让他简政,台湾百姓的生活方式不会改变。”
这应该是毛主席做出的最大退让了,从这里也能看出毛主席真的很想大陆和台湾统一。
毛主席
周总理知道蒋介石很孝顺,也很思念自己的家乡,所以他主动邀请曹聚仁来到蒋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溪口看一看。曹聚仁来到溪口镇看到蒋母的墓碑和老家还保存的很好,他将这些全部拍下来好带去给蒋介石看。
果然当曹聚仁将这些照片给蒋介石的时候,蒋介石不禁热泪盈眶,眼睛更是直勾勾盯着手中的照片。看得出蒋介石真的很思念家乡,从这里也能看出周恩来和毛主席真的很了解蒋介石,知道蒋介石的弱点是什么。
蒋介石本以为自己和毛主席是死对头,在自己走后,毛主席必定不会放过自己的祖坟,没想到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如今的蒋介石已经69岁了,他没有年轻时的狂妄和冲动,尤其是当他看到母亲的墓碑还安好的时候,蒋介石那颗心终于松动了。蒋介石对大陆和台湾统一也没有那么抵触,看来统一祖国会很快实现。
蒋介石软化了,他也抵制着美国,美国看蒋介石如此不配合,便想在国民党内部扶持其他人上位。美国人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蒋介石不肯配合的话,那么他们就选出一个愿意配合,愿意听自己话的领导者。
蒋介石
当时蒋介石的年纪已经不小了,他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正当蒋介石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毛主席得知这件事,并公开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在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
毛主席知道如果蒋介石落选的话,下一任不会比蒋介石好说话,也不会有蒋介石“统一祖国”的想法。如果事情真的演变成这样的话,毛主席还要再次耗费许多精力,耗费口舌谈及“统一”的话题。
毛主席经过重重考虑后决定,还不如继续支持蒋介石,说不定能让蒋介石心软。
毛主席的这一席话也在之后蒋介石上任的时候,起了一定的帮助。
之后两岸有了不少的往来,我党也向外宣布了和平统一的意愿。
1956年1月25日,毛主席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再次提出:“凡是能够团结,愿意站在我们队伍的人,都要团结起来。如果台湾那边有愿意来的,我们都要热烈的欢迎他们。”
除此之外毛主席也鼓励台湾人民可以来到大陆探访亲友,同时毛主席也放了不少国民党的特务,从这里足以看出毛主席和平统一的决心了。蒋介石也不是铁石心肠的人,更何况他如今已经老了,再也不像年轻时那般狂妄了。
蒋介石为表回应,将自己的心腹派到北京,想要邀请毛主席前往台湾做客。
毛主席和尼克松
毛主席和美国总统尼克松见面的时候,更是以“老朋友”称呼蒋介石,看来两岸和平统一就在不久后。不过很可惜的是这种场景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充当中间人的章士钊和曹聚仁先后离世。
曹聚仁于1972年去世,章士钊则于1973年7月1日去世,他们两位的去世就代表着大陆和台湾的连接中断了。由于大陆和台湾没能找到合适的中间人,和平统一的事情也是一拖再拖。
2年后也就是1975年4月7日,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也在台湾因病去世,两岸的联系就此中断。
毛主席在得知蒋介石去世的消息后,也有一瞬间的不敢相信。其他人都因为这个消息而高兴,毛主席只是平淡的说了句:“知道了。”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和毛主席斗了大半辈子,他们或许是对彼此最为熟悉的人,也有一种“老朋友”的感觉。
毛主席坐在房间里吸了一根又一根的香烟,更是听了一整天的送别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毛主席为表示自己对蒋介石去世的伤心,特意将词中的“举大白,听金缕”改为“君且去,不须顾”。
其实毛主席这样做,除了有对蒋介石去世的伤心外,还表示了自己对大陆和台湾未能统一的遗憾。
据悉,蒋介石临终前还曾说下遗言。蒋介石希望自己死后不要埋葬在台湾,而是等到国家和平统一的时候,将自己带回老家浙江奉化的溪口镇,看来蒋介石对国家和平统一也很期待。
蒋经国
蒋经国、邓小平为祖国统一作出努力
蒋经国身为蒋介石的儿子,他对于父亲的遗愿必定要完成。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就任中华民国第六任“总统”,这一职务也给“和平统一”带来了许多的便利。
邓小平此时是全国政协主席,也是推动和平统一的人物。最令人意外的是邓小平和蒋经国曾是同窗好友,这也离祖国统一更近一步。
1926年,22岁的邓小平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凑巧的是16岁的蒋经国也在这里。蒋经国和邓小平的党派虽然不同,但他们却建立了深刻的友情。
邓小平丰富的阅历和卓越的才华让蒋经国十分佩服,再加上邓小平比蒋经国大上几岁,所以蒋经国一直将邓小平当成自己的大哥。蒋经国和邓小平经常在莫斯科河畔散步,他还会趁机向邓小平请教几个问题,一来二去,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
邓小平曾写过几篇文章,主要内容是他在法国的工作和体验,但邓小平并没有自己发表,而是交由蒋经国在墙报上发表,大家从这里就能看出蒋经国和邓小平的关系真的很好。
1926年底邓小平回国,蒋经国则在1937年回国,很可惜的是曾经惺惺相惜的好友回国后再也没有见过面。
如果不是因为祖国和平统一,相信蒋经国和邓小平还是不会相见的,他们两个立场不同,一旦见面难免会传出什么流言。
邓小平
1980年5月1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国策研究会代表常任理事矢次一夫一行时说:“请你对蒋经国先生讲,我们都是70多岁的人了,在我们这一代解决问题,历史会给我们讲些好话。他有什么想法,双方沟通后,寻找最合适的方法解决。”
同年9月9日的时候,邓小平请陈树柏带话给蒋经国:“我们欢迎台湾人民多回来看看,我们这一代解决问题更简单一些,如果由下一代解决问题,那会比较困难的。”
邓小平请了许多人给蒋经国带话,看来邓小平同志真的很希望台湾和大陆能够统一。
在邓小平等人的努力下,两岸关系终于开始缓和。1987年10月14日。蒋经国主持国民党中常会通过决议:除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的亲属者可赴大陆探亲。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种和平没有维持多久,蒋经国就在1988年1月13日咯血而逝,蒋经国的去世对中国和平统一来说是一大损失。
邓小平在蒋经国去世后始终没有放弃这个目标,但邓小平也知道这个目标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
1997年2月,邓小平同志逝世,享年93岁。尽管毛主席、蒋介石、邓小平和蒋经国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在他们生前,还是未能完成这个愿望。
幸好如今两岸和平统一已经是不可以逆转的大趋势,只希望国家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