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十三年,太祖朱元璋下令,将位高权重,追随他多年的丞相胡惟庸处死,诛灭九族。
光灭族还不足以平息太祖之愤,他还下令自此以后,各嗣君皆不准立丞相,若有请立者,全家处死。
此言一出,也宣告了自秦始皇设立以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宰相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在各朝各代中,有史可考的宰相加起来有近千余人,胡惟庸便成为了这千人中的最后一个。
那么,胡惟庸究竟反了何等滔天大罪,竟使朱元璋在前往他家的路上就突然下令要将其满门处斩?
胡惟庸其人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士,他是李善长的亲戚,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归附了红巾军,并一路追随朱元璋作战,历任元帅府奏差、知县等官职。
明朝建立后,受李善长的极力推荐,胡惟庸于洪武三年升任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再升右丞相,进左丞相。
他的快速升迁,主要得益于朱元璋与原本丞相杨宪的失和。
朱元璋用人喜用吏才。所谓吏才便是指未必精通读书,办事却很老道的实干人才。
杨宪本人就是个很好的吏才,但他性格强横,上台后多次打压各派人士,且几次向朱元璋进言李善长“无大才”。
他的言行,引得已经告病致仕的李善长心有忌惮,最终他受李善长的弹劾而被朱元璋所杀。
杨宪死后,相位空缺,胡惟庸因其本人也有吏才之能而得到朱元璋青睐,并借此机会一跃成为宰相。
初任宰相之时,胡惟庸表现出了极为奋进的一面,凡事皆谨慎有加,于是更加讨得朱元璋欢心,恩宠日盛。
而胡惟庸上台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扳倒刘基。
当时朱元璋在择选宰相名单时,曾问计于刘基,刘基对胡惟庸持否定态度,并将其比作劣等马。
但这一次的心直口快,也彻底将胡惟庸得罪了。
在胡惟庸上台之时,刘基虽然已经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但这并不能让胡惟庸安心。
毕竟刘基即使离开了官场,但他在朝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仍在,就连朱元璋也对他颇有敬重,而刘基本人对胡惟庸的鄙夷,也使得胡惟庸认为他对自己的仕途很有威胁。
刘基告老还乡后,胡惟庸以他退休后仍在谈洋问政为由,称其意图不轨,引得朱元璋不快。
洪武六年,“刘基因谈洋事遭胡惟庸构陷,入京谢罪。”
胡惟庸成功地通过政治构陷,使得刘基晚节不保,被迫羁留京城,郁郁而终。
关于刘基之死,也有说法是朱元璋遣派胡惟庸带医生探视刘基,他便趁此机会对刘基下毒,并最终得逞。
无论如何,在自己心头大患刘基去世后,胡惟庸的日子确实过得更加舒心起来。
他与李善长结成亲家,将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亲上加亲,势力更盛。
随着胡惟庸在朝内地位日益稳固,他行事便开始放肆起来,而胡惟庸虽有办事才能,但为人却专横跋扈,因此颇受同僚憎恶。
用现在的话说,此人是有才无德。
他本人气量极小,且十分阴险,若谁在无意中得罪了他,他在人前不会显现不良情绪,却会在事后明里暗里给别人好看。
此外,他个性独断专行,经常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对于下级送来的事项,他每每先行翻阅,看到对己不利的言语,便会擅自扣押,不让皇帝知晓。
而他所掌握的权势,也化作了其敛财的工具。许多因故失职的功臣武将,都争相踏入其门,为他奉上各类金银珠宝与稀罕玩物,用以换取他的提拔青睐。
当时大将军徐达对他的行事作风十分看不顺眼。
这个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一路跟随朱元璋左右,是明初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元老。
徐达与胡惟庸本就交恶,再加上下属官员屡屡状告,于是徐达便将胡惟庸所作之恶事禀报给了朱元璋。
此事被胡惟庸知道后,他竟偷偷收买了徐达府上的守门之人,意图陷害徐达,最终却反被要收买的守门人揭发,偷鸡不成蚀把米。
从刘基到徐达,胡惟庸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昏招迭出,这也使得朱元璋愈发对他失心。
胡惟庸之死
关于胡惟庸之死的原由,后世众说纷纭。
今天来介绍的就是《明史纪事本末》所记载的版本。
洪武十三年五月,朱元璋从西华门摆驾出宫,要去皇宫附近的胡惟庸家中。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去胡惟庸家中呢?原来是当时胡惟庸向朱元璋上书报告,说家里的井中突然涌出了醴泉,此乃大吉之兆。
此泉的涌出正是因为皇帝朱元璋的治国有方,使天降祥瑞,以示表彰。
此话一出,颇得朱元璋欢心,于是他答应了胡惟庸的请求,摆驾出宫前去他家观看醴泉,参与酒宴。
而正当朱元璋走到半路时,忽然路上冲出一个人影,直奔皇帝车驾而来,并当场被侍从拿下。
原来,这个拦驾的人是西华门内使,一个宦官,名叫云奇,声称有要事相报。
只见他拦住马车后,神情十分慌张,说话颠三倒四磕磕绊绊,众人等了半天,也不见他说出个所以然来。
这令朱元璋十分恼火,于是派属下将他刑法伺候,云奇右臂都被打得快要骨折,而他越急越是语无伦次,只得颤颤巍巍伸出手来指着一个方向。
朱元璋觉察有异,就顺着他手指方向看去,原来,不远处便是胡惟庸的住所。
朱元璋当即觉得一定是发生什么大事,他才敢拼死拦住圣驾陈诉。
于是朱元璋命人调转车头,去到城楼上登高远望胡惟庸府邸。
只见胡惟庸府内重兵林立,皆身裹战甲手持兵器,埋伏于墙壁与屏风之后,竟是欲图要谋反!
这引得朱元璋震怒,他当即调动禁军,将胡府层层包围,一举逮捕了胡惟庸。
接着,朱元璋雷厉风行地将其处以极刑,并牵其九族。
胡惟庸死后五天,朱元璋宣布废除中书省,废除左右宰相,即刻执行。
而制度的嬗变与一族的鲜血都难以平息这位帝王的怒火,胡惟庸此事败露后,牵连者众多。
许多他旧日提拔的官员与党羽都被一并追责,仅案发当时遭遇屠戮的人数就多达一万五千人之众,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公侯。
李善长也因与胡惟庸的亲戚亲家关系遭人上书指责,但当时朱元璋没有深究他的责任,只对其从轻发落。
但吊诡的是,当时留下一命的李善长却在十年后再次被状告。
告发之人称当年李善长早就知晓胡惟庸要谋反,却没有揭发,因此他也是“胡党”。
这次,李善长没有幸运地逃过一劫,朱元璋旧事重论,将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全部处死。
而在李善长死后,朱元璋展开了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大举侦捕逆党,一时间人人自危。
为了平复人心,朱元璋又特地颁布了《昭示奸党录》,印刊多册,发往各地,并晓谕臣民,都要以此为戒。
就这样,跨度十年,前后约有三万余人被牵连诛屠的胡惟庸案,终于告一段落。
而朱元璋如此煞费苦心地大办此案,其中更是用意颇深。
君权与相权之争
胡惟庸案的本质,其实不是他个人的谋反,而是更深层次的君权与相权的角力。
由于宰相有协助天子,处理万机,并统率百官的重权,也因此形成了至高无上君权与相权间纠葛不清的矛盾。
宰相制度,作为明朝以前封建社会的中枢制度,在历朝历代的实践中,与君权形成了此消彼长的关系。也正因如此,相权本身对皇权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后世皇帝大多在沿袭这一制度的同时,对其进行处心积虑的设计,使丞相的名称、机构与设置不断发生变化。
在朱元璋即位后,便愈发感到君权与相权间的冲突,他唯恐臣下权力过盛,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之事再度发生。
因此,他几次以内部派系斗争为引,使相位不稳。最早的李善长在相位不久便因病引休,而杨宪更是因专权直接被朱元璋杀死。
胡惟庸接任后比起杨宪行事更加专断,朱元璋又调派了汪广洋担任右丞相,以牵制胡惟庸独权。
有了前车之鉴的汪广洋任职时唯恐独权引朱元璋不喜,于是终日饮酒,事事调和,但这仍使朱元璋不满,并在之后被追责处死。
仔细想想,明初的宰相无论抓权还是放权均无好下场。这实际说明了朱元璋本身对相权的存在已经十分不满,因而历代丞相无一善终,废相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中国古代君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为明初宰相制改革提供了可能性基础, 而朱元璋的独断猜忌和事求万全的性格又使废相成为了现实。
自胡案以后,明朝再无丞相,皇帝一人独揽大权,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胡惟庸的仕途起落,其实可以发现他所谓的官场政斗在朱元璋眼里其实是无足轻重的。
他与杨宪、李善长这些曾经的丞相一样,都是一颗任由皇帝挪动的棋子。他处在什么位置上,从来不是自己说的算,而全部取决于皇帝的机心。
胡惟庸之前的擅权专断之所以被朱元璋容忍,只是因为他的罪状影响不大,充其量连坐家人,难以达成朱元璋拔除相权的目的。
而胡惟庸之所以成为那颗搅动全局的棋子,一切也都是时势使然。
他在合适的时间里,做了出格之事,而这些事情便成为了皇帝朱元璋用以大做文章的由头。
可以说,胡惟庸是用他的身败名裂换取了一种制度的嬗变:君权彻底打倒相权。
结语
跳出时代的局限,回头来看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胡惟庸的谋反案,只是过程中的一个借口。
就算没有胡惟庸,也会有别的赵惟庸、李惟庸成为朱元璋打压乃至摧毁相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得不说,明朝的高度集权,客观上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正是由于皇权的无限扩大,才使得大臣在皇帝面前惟命是从,朝廷政事趋向独断专行。
而个人的决策,一定会有出现纰漏之时,这也束缚了国家的良性发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进而制约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在唐宋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在明朝以后却开始逐渐落后。
可以说,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是导致我国社会逐渐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肖立军,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考辨[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2).
[2] 黄波,胡惟庸:“反臣”,还是“棋子”[J]江淮文史,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