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胡惟庸请朱元璋到家中喝酒,朱元璋走到一半,突然下令:满门抄斩
迪丽瓦拉
2025-07-08 06:03:14
0

明朝洪武十三年,太祖朱元璋下令,将位高权重,追随他多年的丞相胡惟庸处死,诛灭九族。

光灭族还不足以平息太祖之愤,他还下令自此以后,各嗣君皆不准立丞相,若有请立者,全家处死。

此言一出,也宣告了自秦始皇设立以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宰相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在各朝各代中,有史可考的宰相加起来有近千余人,胡惟庸便成为了这千人中的最后一个。

那么,胡惟庸究竟反了何等滔天大罪,竟使朱元璋在前往他家的路上就突然下令要将其满门处斩?

胡惟庸其人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士,他是李善长的亲戚,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归附了红巾军,并一路追随朱元璋作战,历任元帅府奏差、知县等官职。

明朝建立后,受李善长的极力推荐,胡惟庸于洪武三年升任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再升右丞相,进左丞相。

他的快速升迁,主要得益于朱元璋与原本丞相杨宪的失和。

朱元璋用人喜用吏才。所谓吏才便是指未必精通读书,办事却很老道的实干人才。

杨宪本人就是个很好的吏才,但他性格强横,上台后多次打压各派人士,且几次向朱元璋进言李善长“无大才”。

他的言行,引得已经告病致仕的李善长心有忌惮,最终他受李善长的弹劾而被朱元璋所杀。

杨宪死后,相位空缺,胡惟庸因其本人也有吏才之能而得到朱元璋青睐,并借此机会一跃成为宰相。

初任宰相之时,胡惟庸表现出了极为奋进的一面,凡事皆谨慎有加,于是更加讨得朱元璋欢心,恩宠日盛。

而胡惟庸上台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扳倒刘基。

当时朱元璋在择选宰相名单时,曾问计于刘基,刘基对胡惟庸持否定态度,并将其比作劣等马。

但这一次的心直口快,也彻底将胡惟庸得罪了。

在胡惟庸上台之时,刘基虽然已经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但这并不能让胡惟庸安心。

毕竟刘基即使离开了官场,但他在朝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仍在,就连朱元璋也对他颇有敬重,而刘基本人对胡惟庸的鄙夷,也使得胡惟庸认为他对自己的仕途很有威胁。

刘基告老还乡后,胡惟庸以他退休后仍在谈洋问政为由,称其意图不轨,引得朱元璋不快。

洪武六年,“刘基因谈洋事遭胡惟庸构陷,入京谢罪。”

胡惟庸成功地通过政治构陷,使得刘基晚节不保,被迫羁留京城,郁郁而终。

关于刘基之死,也有说法是朱元璋遣派胡惟庸带医生探视刘基,他便趁此机会对刘基下毒,并最终得逞。

无论如何,在自己心头大患刘基去世后,胡惟庸的日子确实过得更加舒心起来。

他与李善长结成亲家,将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亲上加亲,势力更盛。

随着胡惟庸在朝内地位日益稳固,他行事便开始放肆起来,而胡惟庸虽有办事才能,但为人却专横跋扈,因此颇受同僚憎恶。

用现在的话说,此人是有才无德。

他本人气量极小,且十分阴险,若谁在无意中得罪了他,他在人前不会显现不良情绪,却会在事后明里暗里给别人好看。

此外,他个性独断专行,经常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对于下级送来的事项,他每每先行翻阅,看到对己不利的言语,便会擅自扣押,不让皇帝知晓。

而他所掌握的权势,也化作了其敛财的工具。许多因故失职的功臣武将,都争相踏入其门,为他奉上各类金银珠宝与稀罕玩物,用以换取他的提拔青睐。

当时大将军徐达对他的行事作风十分看不顺眼。

这个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一路跟随朱元璋左右,是明初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元老。

徐达与胡惟庸本就交恶,再加上下属官员屡屡状告,于是徐达便将胡惟庸所作之恶事禀报给了朱元璋。

此事被胡惟庸知道后,他竟偷偷收买了徐达府上的守门之人,意图陷害徐达,最终却反被要收买的守门人揭发,偷鸡不成蚀把米。

从刘基到徐达,胡惟庸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昏招迭出,这也使得朱元璋愈发对他失心。

胡惟庸之死

关于胡惟庸之死的原由,后世众说纷纭。

今天来介绍的就是《明史纪事本末》所记载的版本。

洪武十三年五月,朱元璋从西华门摆驾出宫,要去皇宫附近的胡惟庸家中。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去胡惟庸家中呢?原来是当时胡惟庸向朱元璋上书报告,说家里的井中突然涌出了醴泉,此乃大吉之兆。

此泉的涌出正是因为皇帝朱元璋的治国有方,使天降祥瑞,以示表彰。

此话一出,颇得朱元璋欢心,于是他答应了胡惟庸的请求,摆驾出宫前去他家观看醴泉,参与酒宴。

而正当朱元璋走到半路时,忽然路上冲出一个人影,直奔皇帝车驾而来,并当场被侍从拿下。

原来,这个拦驾的人是西华门内使,一个宦官,名叫云奇,声称有要事相报。

只见他拦住马车后,神情十分慌张,说话颠三倒四磕磕绊绊,众人等了半天,也不见他说出个所以然来。

这令朱元璋十分恼火,于是派属下将他刑法伺候,云奇右臂都被打得快要骨折,而他越急越是语无伦次,只得颤颤巍巍伸出手来指着一个方向。

朱元璋觉察有异,就顺着他手指方向看去,原来,不远处便是胡惟庸的住所。

朱元璋当即觉得一定是发生什么大事,他才敢拼死拦住圣驾陈诉。

于是朱元璋命人调转车头,去到城楼上登高远望胡惟庸府邸。

只见胡惟庸府内重兵林立,皆身裹战甲手持兵器,埋伏于墙壁与屏风之后,竟是欲图要谋反!

这引得朱元璋震怒,他当即调动禁军,将胡府层层包围,一举逮捕了胡惟庸。

接着,朱元璋雷厉风行地将其处以极刑,并牵其九族。

胡惟庸死后五天,朱元璋宣布废除中书省,废除左右宰相,即刻执行。

而制度的嬗变与一族的鲜血都难以平息这位帝王的怒火,胡惟庸此事败露后,牵连者众多。

许多他旧日提拔的官员与党羽都被一并追责,仅案发当时遭遇屠戮的人数就多达一万五千人之众,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公侯。

李善长也因与胡惟庸的亲戚亲家关系遭人上书指责,但当时朱元璋没有深究他的责任,只对其从轻发落。

但吊诡的是,当时留下一命的李善长却在十年后再次被状告。

告发之人称当年李善长早就知晓胡惟庸要谋反,却没有揭发,因此他也是“胡党”。

这次,李善长没有幸运地逃过一劫,朱元璋旧事重论,将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全部处死。

而在李善长死后,朱元璋展开了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大举侦捕逆党,一时间人人自危。

为了平复人心,朱元璋又特地颁布了《昭示奸党录》,印刊多册,发往各地,并晓谕臣民,都要以此为戒。

就这样,跨度十年,前后约有三万余人被牵连诛屠的胡惟庸案,终于告一段落。

而朱元璋如此煞费苦心地大办此案,其中更是用意颇深。

君权与相权之争

胡惟庸案的本质,其实不是他个人的谋反,而是更深层次的君权与相权的角力。

由于宰相有协助天子,处理万机,并统率百官的重权,也因此形成了至高无上君权与相权间纠葛不清的矛盾。

宰相制度,作为明朝以前封建社会的中枢制度,在历朝历代的实践中,与君权形成了此消彼长的关系。也正因如此,相权本身对皇权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后世皇帝大多在沿袭这一制度的同时,对其进行处心积虑的设计,使丞相的名称、机构与设置不断发生变化。

在朱元璋即位后,便愈发感到君权与相权间的冲突,他唯恐臣下权力过盛,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之事再度发生。

因此,他几次以内部派系斗争为引,使相位不稳。最早的李善长在相位不久便因病引休,而杨宪更是因专权直接被朱元璋杀死。

胡惟庸接任后比起杨宪行事更加专断,朱元璋又调派了汪广洋担任右丞相,以牵制胡惟庸独权。

有了前车之鉴的汪广洋任职时唯恐独权引朱元璋不喜,于是终日饮酒,事事调和,但这仍使朱元璋不满,并在之后被追责处死。

仔细想想,明初的宰相无论抓权还是放权均无好下场。这实际说明了朱元璋本身对相权的存在已经十分不满,因而历代丞相无一善终,废相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中国古代君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为明初宰相制改革提供了可能性基础, 而朱元璋的独断猜忌和事求万全的性格又使废相成为了现实。

自胡案以后,明朝再无丞相,皇帝一人独揽大权,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胡惟庸的仕途起落,其实可以发现他所谓的官场政斗在朱元璋眼里其实是无足轻重的。

他与杨宪、李善长这些曾经的丞相一样,都是一颗任由皇帝挪动的棋子。他处在什么位置上,从来不是自己说的算,而全部取决于皇帝的机心。

胡惟庸之前的擅权专断之所以被朱元璋容忍,只是因为他的罪状影响不大,充其量连坐家人,难以达成朱元璋拔除相权的目的。

而胡惟庸之所以成为那颗搅动全局的棋子,一切也都是时势使然。

他在合适的时间里,做了出格之事,而这些事情便成为了皇帝朱元璋用以大做文章的由头。

可以说,胡惟庸是用他的身败名裂换取了一种制度的嬗变:君权彻底打倒相权。

结语

跳出时代的局限,回头来看明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胡惟庸的谋反案,只是过程中的一个借口。

就算没有胡惟庸,也会有别的赵惟庸、李惟庸成为朱元璋打压乃至摧毁相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得不说,明朝的高度集权,客观上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正是由于皇权的无限扩大,才使得大臣在皇帝面前惟命是从,朝廷政事趋向独断专行。

而个人的决策,一定会有出现纰漏之时,这也束缚了国家的良性发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进而制约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在唐宋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在明朝以后却开始逐渐落后。

可以说,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是导致我国社会逐渐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肖立军,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考辨[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2).

[2] 黄波,胡惟庸:“反臣”,还是“棋子”[J]江淮文史,2019(11).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再翻三国有感,刘关张的成功并非侥幸,而是有其内在基础。比如桃园三结义,怎么一见面就结义了?其实,这里...
原创 唐... 唐中宗李显是唐朝的第四位皇帝,因为他被武则天废黜。现在通常认为,武则天是唐朝的第四位皇帝,而他是第五...
原创 与... 李悝[kuī]又名李克,(公元前455—公元前395年),战国时期著名法家,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原创 毛... 1945年,日寇战败已经成为定局,在这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党中央为了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团结全国军...
原创 朱... 前言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成为了新的皇帝。 为了嘉奖那些在建立新王朝中立下汗马功劳的...
原创 为...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虽然也是精彩纷争的乱世,却不怎么具有名气。与三国时代和春秋...
原创 孙...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对推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被尊称为...
陈云患癌后的誓言:再活两年,完...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的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陈云,这位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
原创 我... 前言 1948年7月6日,河南龙王店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坦克在突围时被华东野战军的解放军战士们拦了下...
原创 为... 玄武门之变杀害自己兄弟逼自己父亲退位,可以说是李世民一生的污染,所以无论他如何清洗都没办法清洗干净。...
原创 此... 此人用一条毒计,让明朝的江山彻底覆灭,如今还有人深信不疑 文│小先生 明朝自朱元璋创立后,在尽三百年...
原创 解... 解放战争期间,陈毅与粟裕以亲密战友的身份充分配合,屡次挫败国民党军队,两人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绝佳搭档。...
原创 1... 封建时代,优秀的骑兵在一场战争中往往意味着更大的胜算。就欧洲骑兵而言,不但人身着铁甲,连战马也披上厚...
原创 此... 前言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在我党甚至是全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一直都是很高的,可以说是德高望重般的存在。不仅如...
原创 英... 引言 大家都知道,中国在过去经常是伤痕累累,也是在历经了沧桑之后才能有如此的地位。中国国土面积辽阔,...
原创 1... 前言 1989年11月6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其中一条中心内容为:“邓小平提名刘华清任军...
原创 只... 中国古代直诉制度在专制社会的实施和运行为含有冤屈而诉讼无门的人提供了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为疏导民怨、...
原创 大... 前言 上次讲到,赵王被章邯围困在巨鹿,遣使向楚怀王求援。此时,楚军需要一支人马顶住压力攻打章邯,去救...
原创 疏... 1963年8月,我国华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规模降雨。 这导致海河及周边河流水位暴涨,给河北、天津...
原创 7... #深度好文计划#兴衰无常,昔日权势滔天的李公,如今何以沦落到这般境地?命运多舛,令人感慨。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