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9年11月6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其中一条中心内容为:“邓小平提名刘华清任军委副主席。”
为何会有这项提名?很多人并不清楚。
提起刘华清,人们只知道他对中国海军建设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却不知道他为国家和民族,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图丨刘华清
1955年刘华清被授予少将军衔,与大多数开国将军不同,他一没有九死一生的赫赫战功,二没有惊天动地的疆场传奇,却能够在晚年走向巅峰。
而这背后,与邓小平的三次大力推荐脱不了关系。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被誉为“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刘华清将军的一生。一、投身革命
1916年10月1日,刘华清出生在了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他的父辈们常年靠做裁缝、当短工,获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虽然家庭条件艰苦,但是家人很重视对刘华清的教育,在他7岁那年,家人省吃俭用将他送进了私塾学习。
1926年间,为了对北洋政府进行讨伐,使中国大陆地区重获统一,国民革命军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至1927年,北伐军在这场战役中节节胜利,国民政府迁都武汉的同时,在中共鄂南各县部委和特支领导下,湖北的工农运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地区联合办起了新式学堂,刘华清开始进入新学堂进行学习。
在学习期间,刘华清与县里派来的一位徐姓的教书先生相识,而这位徐先生正是前来农村地区传递“革命火种”的中共地下党员。
在徐先生的眼中,天资聪慧、好学上进的刘华清引起了他的注意,两人平日里总会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
同时,刘华清也从徐先生那里了解到了很多革命道理,投身革命运动,也成了年仅10岁刘华清心中的奋斗目标。
在许多像徐先生一样的共产党员共同努力下,刘华清的家乡开始逐渐有了共产党的踪迹,到1927年,这支队伍已经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图丨红军时期的刘华清
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反革命政府公然叛变革命后,黄、麻两地的党组织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农民自卫军发动了黄麻起义。
黄麻起义是一场艰苦的斗争,打响了我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同时也给我党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革命人才,燃起了大别山工农武装革命的烽火。
黄麻起义后,黄安县农民政府与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先后成立,刘华清毅然投身其中,担负起负责联络的小交通员。
1929年秋,刘华清所在的花桥乡先后成立了少先队和儿童团,年仅13岁的他凭借之前出色的表现,成为了花桥乡儿童团团长,之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村团支部书记,开始参加革命工作。
在之后的工作中,刘华清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他的表现被乡亲们和上级领导全都看在眼里。
1930年5月起,刘华清被任命为少共黄安二程区委书记。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失利后,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开始进行转移,刘华清跟随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转移,并率领部队在老君山和天台山一带与敌人进行游击作战。
此时,这片区域在敌人的反复“围剿”下,已经成为一片“无人区”,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刘华清率领部队不得不躲进了深山密林之中。
刘华清的秘书姜为民后来回忆:“他(刘华清)给我讲,他有一次在一个山洞里进行躲避,情况非常危险,好在敌人只是在洞口转了一圈便离开了,这才躲过一劫。”
像这种危急时刻,刘华清在那段时间还经历了很多。
1934年,刘华清由鄂东游击队转入红25军,担任政治部科长。
11月中旬,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后,开始被迫进行长征。
图丨长征
此时的刘华清也跟随红25军近3000名战士,奉命从鄂豫皖根据地撤离,在程子华军长的带领下,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在此期间,由于失利的影响,战士们的情绪和斗志都十分低落,身为政治部科长的他,为了鼓舞士气,刻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先遣队北上抗日宣言》,为战士们加油打气。
当蒋介石得知红25军西进的消息后,立刻派出大量兵力予以拦截,企图围歼25军。
在独树镇一带,红25军的战士们顶着寒风,踩着泥泞,步履维艰地前行,而此时国民党军队已经在此处设下埋伏。
由于能见度较低,红军战士们没能及时察觉敌人,一场恶战就此拉开帷幕,这是关系到红25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面对数万敌军,战役打得十分惨烈,正在带领战士向前冲锋的刘华清不幸左腿中弹,子弹贯穿了他的踝骨,伤势十分严重。
最后,独树镇战役以红25军成功突围而画上句号。
战斗结束后,部队继续前进,按照政策伤势严重的刘华清可以就地安置,但是他却坚持要跟随部队前进,“给100块大洋也不留下,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中。”
在他的坚决要求下,上级领导只好找来一匹驮材料的小马让他骑,而刘华清也就是靠着这匹小马,艰难地走完了长征路。
“硬是拖着一条伤腿,走完了长征路。”
1935年9月,红25军历经万难成功抵达陕北,与红26、27军整编为第15军团,刘华清担任第15军团政治部科长。
1935年10月,刘华清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继续为这伟大而又光荣的革命事业发光发热。二、战争时期
“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性抗日战争就此爆发,为了配合共同抗日的协定,陕北红军主力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120、129师,年仅21岁的刘华清被任命为129师司令部秘书主任。
图丨129师司令部旧址
129师抵达抗日前线后,师长刘伯承和政治委员张浩紧密配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遗憾的是,张浩突患疾病,难以继续进行工作。
为了应对这一突发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派时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前去接任129师政治委员一职。
1938年1月,刘华清奉命护送刘伯承参加会议,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迎接邓小平赴129师履职。
会议结束后,刘华清跟随邓小平开始返程,当一行人抵达根据地范围内的武乡县时,决定在此借宿。
由于此行需要严格保密,邓小平的身份也不便公开,所以当地政府没有派人前来迎接。
刘华清找了一处地主的房子,先安排邓小平住了下来,但是在吃饭问题上,他犯了难。
“从师部出发时没领钱,总部也没有给带,首长吃饭问题不好解决。”刘华清将实际情况如实报告给邓小平。
邓小平听后深思片刻说道:“你跟我去吃,我身上有钱,其他同志找村干部商量一下。”
邓小平的回答让刘华清不安的心得到了放松,他连忙说道:“邓政委,您和警卫员去吃,我和其他人找村里安排。”
这便是刘华清与邓小平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不久一行人便顺利返回了129师师部驻地。
为了欢迎邓小平的到来,师部专门组织了欢迎会,会后邓小平与各位同志对眼前的局势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不久,前往洛阳开会的刘伯承返回129师,自此之后,刘邓二人便开始了长达13年的倾力合作。
而刘华清也有幸成为了刘邓大军中的一员。
图丨刘伯承与邓小平
在之后的对日作战中,刘华清一直陪在邓小平的身边,忙前忙后,分发电报和起草电文。
有时邓小平由于时间紧张无法参加会议时,便会安排刘华清替自己出席会议,发表讲话,刘华清对待工作勇于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得到了邓小平的信任,并将他视为了自己工作上的得力助手。
众所周知,在刘邓大军的麾下战将如云,与这些人比起来,刘华清的工作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但正是因为他对革命工作忠心耿耿的态度,才会让他进入刘邓首长的眼中,以至于在晚年时受到邓小平的重用。
随着抗日队伍的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科长被派往部队任职,刘华清也产生了前往一线带兵打仗的想法。
邓小平得知后并没有放他走:“你现在还不能离开机关。”
一来是因为刘华清长期在机关工作,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机密,不能马上离开领导机关,二来师政治部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处理。
随后,刘华清被任命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继续致力于统一官兵的思想与意志。
在刘华清的努力下,129师的整治工作和后勤工作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可以说,刘邓大军能够取得多次战役的胜利,离不开身后一直默默无闻的刘华清。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华清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6旅政治委员,1947年6月,率领部下挺进大别山。
在之后的羊山战役中,刘华清奉命率领部队夺回被敌人攻占的阵地。
在之后的战役中,刘华清因为采用了不同于司令员陈再道的命令,二人发生了争执。
刘华清一再强调不可强攻,随后在政委王维纲上线前亲自视察后,认可了刘华清的进攻方案。
图丨羊山战役纪念馆
而刘华清也没有辜负领导对他的信任,当晚便夺回了丢失的阵地,此役刘华清被授予了大功一次。
可以说,刘华清在战场上这种深谋远虑般的作战特色,也为他晚年能够受到邓小平三次重任,埋下了伏笔。三、三进海军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华清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事政治大学)党委书记兼政治部副主任,他立即启程前往西南。
1952年2月,刘华清接到中央命令,便立即起身赶赴北京,等待与他谈话的是时任海军司令肖劲光。
见到刘华清后,萧劲光说明了组织上对他的新任命:“刘华清同志,组织安排你到大连海校担任副政治委员,你有什么意见?”
从陆军转为海军,这让在陆军干了20多年的刘华清有些“难以接受”,他告诉萧劲光,自己对这样的任命心里没有底,担心辜负组织对自己的信任。
但萧劲光认为:“海军建设对大家都是新课题,需要边干边学习。你在西南军政大学办过学,打过仗,又年轻,这都是很好的条件。相信你一定能够胜任。”
这位新中国首任海军司令的话以及他的亲身事例,点醒了刘华清,就这样,刘华清投身到了海军的行列中。
5月,刘华清正式前往大连海军学校任职,在任职期间内,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各种困难迎刃而解,为新中国海军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之后的时间里,刘华清还得到了前往苏联留学的机会,在结业时获得了苏联海军上将很高的评价:“在海军学院学习期间,该学员表现了高度的纪律性。作为集训班和中国学员班的班长,极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学习成绩优良。”
图丨刘华清
这段留学经历,使他充实了知识,开拓了眼界,让他为新中国海军的发展,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从苏联回国后,刘华清被任命为旅顺海军基地任职。
1961年8月,刘华清调离海军,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这个任命也令刘华清与国防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建设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6年9月,刘华清结束了“武汉之行”,返回北京,在聂荣臻的领导下,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
当时正处“特殊十年”时期,在国防科委任职的刘华清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被造反派一直揪住不放。
为了保护刘华清,聂荣臻提出了让他返回海军,刘华清对此表示特别感谢,但是由于当时情况十分复杂,直到1969年,他才重新返回海军。
这是刘华清第二次进入海军,但是这一次特却没能迎来大展身手的机会,反而过得有些“窝心”,一直在接受着所谓的“审查”。
这种情况直到萧劲光重新主持海军全面工作后,才得到了一定的好转,但是没过多久,又发生了转变。
刘华清一心想为党和国家出力,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他不得不向自己的老领导邓小平“求助”。
1975年1月5日,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其实在当年刘华清第一次到海军任职时,邓小平就已经前往中央任职,但是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来往,刘华清也不愿意去打扰首长,“建国后数十年,刘华清与邓小平并无特殊交往。”
但是这一次,他破例主动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要求澄清过去在国防科委工作中的问题,希望改变个人现状,调动工作。
图丨刘华清(右一)指导军演
1982年8月28日,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这是他第三次进入海军,同时也是他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时,刘华清在人民大会堂见到了自己的老首长邓小平,邓小平嘱咐他说:“目前海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整顿,你还是要回去工作。”
邓小平的叮嘱,时刻回响在刘华清的耳边,这一次他不再犹豫,接受了这份重托。
在担任海军司令期间,刘华清处理解决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并且不断为海军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得新中国的海军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
刘华清在海军的工作表现,受到中央军委首长和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
1987年,已经71岁高龄的刘华清已经做好了退休的准备,但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受到了邓小平的三次力荐。四、三次大力推荐
1987年11月18日,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收到军委通知,前往邓小平的住处开会。
参加此次小型会议的还有杨尚昆、洪学智等人,全体人员就位后,邓小平开门见山地指着刘华清和洪学智两人说道:“军委决定,调你们两个来,担任军委副秘书长。”
此前,在邓小平的建议下,各级领导干部已经逐渐趋于年轻化,刘华清此时已经有了退休的打算,但他没有想到还会得到新的任命。
邓小平看出了刘华清的疑惑,“之所你叫你来军委工作,是因为军队需要搞现代化,这个你最熟悉。调你来就是抓装备,抓现代化。”
正如邓小平当时所说的那样,他任命刘华清为军委副秘书长,并不是看在两人之间多年的感情,而是看中了刘华清的能力。
图丨刘华清与邓小平握手
得到老首长的认可,刘华清十分激动,不由得百感交集,同时也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绝不辜负党和人民以及上级领导对自己的厚望。
就这样,刘华清第三次离开海军,前往更高的位置参与更重要的决定,继续谱写戎马生涯的新辉煌。
在担任军委副秘书长期间,为了解决海空军空中远程作战问题,他组织力量开始进行空中加油机的自主研制工作,并且还三次亲赴西沙进行调研,为建设永兴岛机场出谋划策。
在面对武器装备改革的重大关键技术难点时,刘华清秉着绝不拖延、勇于负责的态度大胆拍板,为我国加快武器装备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主动提出辞去了中央军委主席职务,与此同时,他还提名刘华清担任军委副主席等人事方案。
11月6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刘华清参加了当天的会议开幕式,期间全会印发了邓小平9月4日与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李鹏等人的谈话要点。
而这要点中的一项中心内容便是“提名刘华清为军委副主席。”
当初被任命为军委副秘书长时,刘华清已经感到非常意外,这一次直接被提名为军委副主席,更是出乎了他的预料。
刘华清后来向邓小平办公室打电话,还是担心自己难以胜任,希望邓小平能够另选他人,但是办公室却给了他这样的回复:“邓主席已经定了,不会改变。”
图丨刘华清与邓小平
对于这次提名,邓小平后来解释道:“刘华清身体好,知识面比较宽,解放后一直搞国防工业、搞科技装备,在苏联还学习了好几年。他懂科学,搞卫星、导弹都参加过,是荣臻同志的主要助手。选这么个人当军委副主席恐怕比只看资格好。”
11月9日下午,全会通过了邓小平的提名,刘华清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这是刘华清受到邓小平的第二次推荐。
进入军委工作后,他开始为军队建设的“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出谋划策,并且制定了《军队建设计划纲要》。
令刘华清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升职之路”还没有结束。
中共十四大召开之前,邓小平向中央政治局写了一封建议信,他对新一届军委领导班子有这样的设想:“建议刘华清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进入政治局。”
如果此建议能够被同意,那将意味着刘华清进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决策层。
对于邓小平的建议,中央政治局完全同意,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刘华清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进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协助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此时的刘华清已经76岁高龄,在之后的工作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没有辜负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重托,也没有辜负全国人民和全军指战员的期望,他为党、国家和军队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结语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闭幕后,刘华清出色地完成了继往开来的革命使命,光荣地退出了军委领导岗位。
图丨“三航”时代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刘华清能够屡次得到邓小平的重用?
我想,正是因为刘华清满腔正气,一身清白,对党的事业耿耿忠心,所以才会在关键时刻得到邓小平,以及党和国家的重用。
而且事实证明,刘华清没有辜负人们对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