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定鼎天下后,为什么宁愿重用胡惟庸也不愿意重用刘伯温?
迪丽瓦拉
2025-07-10 14:03:56
0

前言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成为了新的皇帝。

为了嘉奖那些在建立新王朝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便开始对那些开国功臣们论功行赏,其中自然包括刘伯温和胡惟庸。

其中,刘伯温被封为伯爵,并担任御史中丞和太史令等要职。而胡惟庸则是升任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

大家都知道,刘伯温在朱元璋的统一战争中屡献奇策、化险为夷,堪称智囊团,但他的爵位却仅限于伯爵,这让人感到有些不解。

更让人费解的是,刘伯温的官职比胡惟庸还要低。

那么,当时发生了什么,竟让朱元璋宁愿用胡惟庸,也不愿意用刘伯温这个贤臣呢?刘伯温与胡惟庸

在说那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看看,刘伯温和胡惟庸在朱元璋建功立业期间的贡献。

刘伯温,一个备受赞誉的历史人物,他的才华和智慧在民间广为流传。

有句谚语这样形容他:“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作为继诸葛亮之后的一位杰出人物,刘伯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元璋当年为了请他出山,可谓是费了大劲,历经重重困难。

尽管朱元璋曾两次派遣胡大海和李善长邀请刘伯温,但都被他拒绝了。但朱元璋有种不请刘伯温出山誓不罢休的劲头。

后来,在刘伯温好友刘炎的劝说下,刘伯温终于决定加入朱元璋的队伍。

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以及后来的明朝建立过程中,刘伯温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精准地分析了敌人的性格和策略,为朱元璋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尤其是在与陈友谅、张士诚三足鼎立之时,刘伯温看穿了张士诚的谨慎和短视,以及陈友谅的狡猾和自大。

他主张朱元璋安抚张士诚,集中力量对付陈友谅。正是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得原本实力较弱的朱元璋得以崭露头角,最终建立了明朝。

刘伯温是1360年被朱元璋请出山的,而胡惟庸呢,是在1355年,主动投靠的朱元璋。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当初朱元璋攻打和州时,他选择投奔并被朱元璋任命为元帅府奏差。虽然很早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但他的前期职务并不显要,似乎是朱元璋对他的考察和磨练。

从1355年投奔朱元璋到1367年回到南京,除了最初两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州县任职。

但在朱元璋称帝后,胡惟庸突然跃升为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这一升迁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甚至超过了为朱元璋建功立业出谋划策的刘伯温。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胡惟庸的快速升迁呢?朱元璋重胡轻刘的原因

朱元璋重用胡惟庸轻视刘伯温的原因,第一个就是胡惟庸的人脉,而胡惟庸人脉中最厉害的一个就是李善长。

在朱元璋称帝后论功行赏时,有六个人被封为了公爵(爵位排行:公,候,伯,子,男),这六人之中就有李善长。

当时因为郭子兴心胸狭隘,朱元璋便带着众多将领离开濠州,南下定远,当时朱元璋的身边都是武将,一群大老粗,没有一个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的人。

在朱元璋攻下滁州后,有个人来投靠朱元璋,这个人就是李善长。在那时,对于朱元璋来说,李善长可谓是个“香饽饽”。

用一句话可以说出李善长对朱元璋的重要:没有李善长的后勤管理,就没有朱元璋安稳的生活。

而胡惟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看到了李善长对朱元璋的重要性,所以紧紧的抱住了这个大腿。

李善长自然是接受了胡惟庸的示好,这并不仅仅因为胡惟庸表现得足够谦卑,而是因为胡惟庸确实具备出众的才能。

李善长已经年迈,他明白自己总有一天会退休。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和安全,他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而胡惟庸正具备这样的潜力,因此李善长决定好好培养他。

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才能也了如指掌,但他同样清楚,胡惟庸与李善长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其次就是性格问题,刘伯温和胡惟庸在性格和处事方式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刘伯温性格直率刚毅,不擅长与人交际,他的决策果断坚决。

这种性格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视为优点,但在朱元璋看来,这也可能引发其他大臣的反感和抵触。

而胡惟庸更懂得处理人际关系,他善于观察和揣摩别人的言行,更适合维护官员之间的关系。

所以相比之下,胡惟庸更有优势。

刘伯温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和谐。尽管刘伯温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没有隔阂。

刘伯温的性格直率,往往直言不讳,不会掩饰自己的观点。这种坦率的性格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让朱元璋感到不舒服或下不来台。

作为一国之君,朱元璋更希望听到顺耳的话,而不是直接指出他的错误或不足。

相比之下,胡惟庸更懂得如何揣摩朱元璋的心思。他能够准确地把握朱元璋的心理和情绪,适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言行,以迎合朱元璋的喜好和期望。

他用他那“甜言蜜语”,成功使朱元璋对他产生了好感和信任,进而得到了重用和提拔。在朱元璋看来,胡惟庸对他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也更容易被自己掌控。

因此,在选择重用哪位官员时,朱元璋更倾向于信任胡惟庸而不是刘伯温。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倾向愈发明显。

胡惟庸在官场上的地位逐渐稳固,并掌握了更大的权力。而刘伯温则逐渐被边缘化,影响力逐渐减弱。结语

尽管刘伯温在明太祖的开国大业中功不可没,不仅助力明太祖,也让自己名垂青史,然而,他却在建国后并未得到明太祖的重用,反而成为明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反观胡惟庸,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并不突出,却能在朱元璋称帝后平步青云,成为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令人不胜唏嘘。

而朱元璋的这种用人策略,也体现出了他作为皇帝的智慧和谨慎,同时也揭示了古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又... 最近,清华才子马翔宇实名举报苏州商务局局长祝某贪腐的事件,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简直就是...
原创 蒋... 前言: 国共双方重庆谈判,蒋介石无意间写下的八个字,却泄露出重庆谈判最大的内幕。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原创 战... 在抗战时期,张自忠将军以铁血的气魄演绎了鲁迅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七七事变后,他留...
原创 西...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媒体在采访时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时,总喜欢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意图让周总理在回...
六亿州尽舜尧气吞山河 六亿州尽舜尧气吞山河
原创 韦... 1958年1月6日,毛主席抵达广西南宁,准备主持在南宁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23日离开,毛主席在南宁一...
原创 与... 黄巾起义,发生于东汉晚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全国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它与前二次农民起义,即秦末陈胜与...
知情人丨非洲动物大迁徙,带你直... 每年7至10月,在非洲那辽阔的草原上,成千上万的野生动物们为了能填饱肚子,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提出发,...
原创 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特殊的地方和事件,它们或让人心生敬畏,或让人深感震撼。而功德林,便是其中的一处...
原创 先... 苏州虎丘山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越绝书》《吴地记》记载,吴王阖闾去世后下葬在阊门外虎丘,阖闾的...
原创 南... 说起两宋,很多人认为两宋的灭亡充满黑色幽默: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宋宋徽宗当初贪便宜,勾结金国夹击辽国。结...
原创 三... 关于三国时期各位谋士的排名,大家可能看过不少说法,这是由于排名参照的标准或者侧重点不同,会产生不一样...
原创 若... 若中美关系断裂,在美华人将会是什么命运?日本用历史给出答案 中美关系,作为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一...
原创 湖... 旧时郴州有俗话叫“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因为从中原经湘江南下的客货船只到郴州后,就无法继续往前航...
原创 不...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其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
原创 故... 故宫这座历经600年风雨的历史见证者,说起来是一个特别庄严神秘的地方,也是我国著名的景观,吸引着无数...
原创 超... “本文章已经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认证,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编转载抄袭,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现在,每个国...
原创 此... 中国地域广阔,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不仅承载着现代化的元素,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
原创 分... 全文共2111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说起汉朝的皇帝,很多人会想到汉朝的汉高祖刘邦,文韬武略的汉武帝。...
原创 他... 如果聊到明朝的皇帝,可能很多人不会有太好的印象,因为正如网上所说,明朝的皇帝多奇葩,且大多数都是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