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明朝中期官员,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
杨廷和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四川新都,成化十四年的时候,年仅十九岁的杨廷和比他爹先考中进士,并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
不久后,杨廷和便向朝廷告假前去云南娶妻。
成化十六年,杨廷和重新回到朝廷,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
杨廷和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重,善于写作文章,在朝廷很快就有了一定的声望。
弘治二年时,杨廷和被提拔为翰林修撰,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完成任务后被提拔为翰林侍读,后改左春坊左中允,侍皇太子讲读。
弘治十五年时,其所参与编修的《大明会典》很快也完成了,杨廷和被超拜为左春坊大学士,充日讲官。在阐经论政时深为孝宗所看重,多次赐予礼物。
武宗皇帝继位之初,杨廷和曾经作为其在东宫时的老师,得以升任为詹事府少詹事。
正德元年,杨廷和以副总裁的身份参与编修《孝宗实录》,第二年的时候便升为詹事,并入阁为东阁大学士,专掌诰命起草。
期间,杨廷和因为曾经在讲筵上指责宠臣而得罪权宦刘瑾,被改任为南京吏部左侍郎。到了同年五月份时,提拔南京户部尚书。
八月份,得以回到北京,仍回内阁参预机务,改兼文渊阁大学士。
正德三年八月份,刘瑾以《大明会典》中存在一些小差错为由,将负责编修的杨廷和、李东阳等人一起罚下两级俸禄。
两个月后,因为《孝宗实录》修写完成,所以杨廷和得以恢复原来的俸禄。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份,更进一步被提拔为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当时,宦官刘瑾仗着武宗皇帝的宠幸变得十分骄横,而阁臣焦芳、六卿张彩等大臣也抛弃原则,主动依附刘瑾。杨廷和与首辅李东阳势单力薄,无法同其抗衡,只能勉强从中委曲求全,而后稍作补救。
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打着反对刘瑾的旗号,发动叛乱。在此期间,杨廷和负责起草赦免反罪的诏书,同时上书请求提拔边将仇钺,以此来瓦解贼党的势力。
后来,仇钺果然用计谋活捉了朱寘鐇。与此同时,与刘瑾素来有矛盾的宦官张永揭发其罪行,最终刘瑾遭到武宗皇帝的诛杀。而杨廷和也因功被加授为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
到了同年十月份时,流民刘六、刘七等发动起义,受命前去征讨的将领马中锡,没能够立下战功,杨廷和便请求将马中锡逮捕下狱,由陆完来接任,请求斩杀受贿纵敌的参将桑玉,征调各路边防部队讨伐河南的赵鐩起义军。
武宗皇帝照做了,到了正德七年的时候,这场浩大的农民起义终于被平定了,杨廷和因功被加为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
正德七年时,内阁首辅李东阳辞职回乡,杨廷和得以接任为新一任的内阁首辅。
在杨廷和执掌内阁的时候,武宗皇帝长期不视朝政,钟情于跑到大同、宣府、延绥等边塞地区游玩。对此,杨廷和多次苦心劝谏,但武宗皇帝就是听不进去。杨廷和也不会像那些头铁言官一样,不停地上奏章,坚持自己的建议。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杨廷和这个内阁首辅当的有点郁郁寡欢,多次上奏以生病为由请求告老还乡,但武宗皇帝都没有同意。
不久后,宦官谷大用、魏彬、张雄及其义子钱宁、江彬等人各种恣意妄为,杨廷和虽然无法将其有所制裁,但也没有被其所压服,所以稍稍自安其位。
正德十四年,御史萧淮告发宁王朱宸濠谋反,杨廷和就此上书请求仿效宣德年间赵王朱高燧谋反的旧例,先派遣亲近大臣带前往告诫,并收回其卫队。
武宗皇帝同意了,结果派出去的使者,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宁王便正式造反了。
武宗皇帝准备亲自带兵征讨,杨廷和等人竭力劝阻。之后,武宗皇帝居然自称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负责统率京军和各路边防军南下征讨。同时命令杨廷和驻军防护。
武宗皇帝南下之后,忽然脑洞大开,两次更改元旦的日期。杨廷和在京城把持朝政,性格沉稳的他将大小政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深得朝野上下佩服。期间,他前后数十次上疏请求武宗皇帝回京,但武宗皇帝都不理睬。
后来,武宗皇帝准备回京后,途经通州又突然停了下来,此时武宗皇帝已经身患重病,急令杨廷和等前往通州听命,然后在行宫里杀了朱宸濠之后,方才回到京城。
到了第二年正月时,武宗皇帝在郊祀时吐血,被人马上拉回宫中,到了三月份的时候便病死了。
当时武宗皇帝没有留下任何子嗣,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求立武宗从弟、兴献王朱祐杬的长子朱厚熜继承大统。这个建议得到了武宗生母张太后的同意,并由其发了一个遗诏,正式迎候朱厚熜自兴王府所在地安陆府,来到京城继承皇位。
接着杨廷和根据张太后拟发的一个遗诏,命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尚书王宪挑选各营兵马,分布在皇城的四门、京城的九门及南北等地各个要害地带;废除皇家商店和军门办事官校;裁撤、解散豹房和教坊等供武宗皇帝玩乐的地方;各地进献给武宗皇帝玩乐的女子也一一送回;京城里不必要的工程一一停止等等。
杨廷和所力主推行的这些措施,得到了满朝文武的欢迎。在武宗皇帝去世,到嘉靖皇帝继位之前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都是杨廷和在总理朝政。
嘉靖皇帝继位之后,将杨廷和加封为左柱国。嘉靖皇帝本人也多次召见他谈话,对其慰劳有加。杨廷和也因此更加努力地做事,提拔诸多正直的官员。
有官员因此不满,表示杨廷和在朝中过于独断,而杨廷和却认为嘉靖皇帝虽然年轻,但天性灵明,所以他自信可以辅佐世宗致天下于太平,因而事事都有所劝谏。而对于杨廷和的劝谏,嘉靖皇帝也多所同意。
然而,君臣之间的和睦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随着大礼议事件的到来,杨廷和因为坚持要让嘉靖皇帝尊称孝宗皇帝为皇考,而尊称生父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忤逆了嘉靖皇帝的想法。
而且在这段时期里,杨廷和先后四次把嘉靖皇帝的亲笔批示密封退回,导致嘉靖皇帝愤愤不平。身边的人也常常对嘉靖皇帝说,杨廷和这些举动太过于放肆了,失掉做臣子的礼仪。
谏官史道、曹嘉就此上书弹劾杨廷和,嘉靖皇帝虽然表面上将此二人稍作贬谪,以此来抚慰杨廷和,但其内心中早就对杨廷和很是不满了。
自此之后,杨廷和也多次上书请求退休,态度一次比一次坚决。后来,又因为兴献王称皇考与否一事与嘉靖皇帝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杨廷和在奏章中透露自己的不平之气。
到了嘉靖三年正月份的时候,嘉靖皇帝终于同意杨廷和辞职回乡的请求。杨廷和退出政坛后,嘉靖皇帝开始想要把孝宗皇帝由“皇考”,改为“皇伯考”。
因为这事,杨廷和的儿子、翰林修撰杨慎带领诸多大臣在左顺门外哭谏。杨慎本人因此而遭受杖责,被贬往了云南。
嘉靖七年时,《明伦大典》修成,嘉靖皇帝重新议定诸臣之罪,把杨廷和定为了罪魁,并下令将其削职为民。
杨廷和于嘉靖八年六月份病逝,享年,七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