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昌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相比,湘南起义的名声要小得多,但是这场由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发展而来,由朱老总领导的起义走出来的开国将帅的含金量却是很高的,在1955年大授衔时出现了3位元帅,2位大将,7位上将,9位中将,7位少将,其中年龄最大的就是朱老总了,当时42岁,年龄最小的是杨绍良,当时年仅9岁。
1、元帅和大将
三位元帅分别是朱德、陈毅和林彪,战争年代朱老总一直是我军的总司令,1955年大授衔时位列元帅第一名,陈毅是新四军和第三野战军的领导,大授衔时位列元帅第6位;林彪是115师和第四野战军的领导,授衔时位列元帅第3位而且是元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陈毅元帅
2位大将分别是粟裕和黄克诚,粟裕在南昌起义时仅仅是警卫班的班长,到解放战争时他已经是三野副司令员,指挥三野的实际作战,1955年大授衔时位列大将第一位。黄克诚是我军中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一位将领,也是一位优秀的指战员,1955年大授衔时位列大将第三位。
2、上将
7位上将分别是萧克、邓华、朱良才、杨至成、杨得志、赵尔陆、李涛。
萧克的资历颇深,红军时期担任过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等职,与贺龙元帅是连襟。抗战时期担任过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与贺龙、关向应等人一起创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四野第一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位列上将第一位。
萧克上将
喜爱的朋友们可以看看这本书来了解萧克上将的一生
邓华是我军中军政双优的代表人物,他本是政工干部出身,红军时期担任过红1师和红2师的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被任命为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后来随着八路军的发展又担任过晋察冀军区第5军分区和第4军分区的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邓华到东北任职,担任过东野7纵司令员、第44军军长,第15兵团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邓华入朝参战,先后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参谋长、代司令员、司令员,协助彭老总指挥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回国后于1955年担任沈阳军区第一任司令员,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邓华上将
朱良才将军也是我军一位优秀的政工将军,毛主席称赞他是“军中之良才”。红军时期曾担任过红5军团34师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政治部主任等职,抗战时期担任过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秘书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协助叶剑英组建了华北军政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担任北京军区政委并于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值得一提的是,他写的《朱德的扁担》和《一根灯芯》入选了全国中小学的语文课本。
朱良才上将
杨至成将军是我军著名的后勤工作者,然而与大名鼎鼎的“三杨”相比,名气却要小得多。红军时期,杨至成白手起家,依靠人民群众建立起一批后勤工厂,曾担任过总供给部部长,长征路上他保证了红军的后勤供应。抗战爆发后,杨至成担任军委总供给部部长,1938年远赴苏联就医,1946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杨至成在东北工作,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委、东野军需部部长,为东野部队提供了物资保障。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至成上将
杨得志上将是我军有名的战将,红军时期担任过红2师师长,抗战爆发后担任115师343旅685团团长,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担任过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19兵团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又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1955年4月被任命为济南军区首任司令员,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得志上将
赵尔陆将军也是我军一位优秀的将领,南昌起义后跟随朱老总参加了湘南起义,红军时期担任过红一军团供给部部长,曾领导制定红1军团的供给标准和供给工作制度。抗战爆发后,担任八路军总供给部副部长,为八路军各部队作战提供较为充足的物资。后来又担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冀晋军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华北军区和四野任职。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二机部和一机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赵尔陆上将
李涛将军在红军时期担任过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红9军团政治部主任和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等职,抗战爆发后,李涛曾在国民党军中做统战工作,1941年,回延安后,李涛任中共中央军委后勤部经济建设部部长、军委秘书长、作战部副部长兼第2局局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李涛担任军委作战部部长兼第1局局长,是毛主席和军委其他领导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高级参谋和得力助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李涛上将
除了上述参加湘南起义的元帅、大将和上将以外,还有9位中将和7位少将。他们分别是中将谭冠三(时年27岁)、谭家述(时年19岁)、王紫峰(时年23岁)、萧新槐(时年21岁)、欧阳毅(时年18岁)、赵镕(时年29岁)、唐天际(时年24岁)、曹里怀(时年19岁)、聂鹤亭(时年23岁);少将王云霖(时年18岁)、张树才(时年14岁)、刘显宜(时年25岁)、郑效峰(时年12岁)、资凤(时年33岁)、熊梦飞(时年16岁)、杨绍良(时年9岁)。所有开国将帅的平均年龄也才22岁。
除了上述所说的开国将帅以外,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被授予军衔,像陈光、耿飚、伍云甫、张际春、李奇中、何长工等人。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过早地为革命牺牲,如王尔琢、伍中豪、胡少海、洪超、曾日三、王展程等人,他们都是红军的师、军级别的主将,作战勇猛,有的是文武全才,可惜过早牺牲了。假如他们能够活到新中国时期,肯定也会步入开国将帅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