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金刀龟背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兴自神农之世。”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
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从那最初的“以物易物”到后面的“货币流通”这中间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演变,无疑是符合哲学的原理。但是在发展的背后我们获得了什么又丢失了什么?
只要有货币有交易就总会有人利欲熏心被金钱蒙蔽双眼。于是便有了贪腐行为如今的法治社会,对于贪腐行为,我们政策上严惩不贷的苍蝇老虎一起打,民主社会的言论自由,更是打压着那些妄肆贪腐的分子。要知道,贪腐不是现代社会新时期的产物在封建社会中这种现象更是猖獗
纵观历代励精图治的明君,在国家的治理上都有着自己的一套针对贪腐问题。不得不提令人拍案叫绝的明太朱元璋
其实,并不复杂,明朝初创时期,由于新皇上为,皇帝要开始统一新的货币,包括发行量以及货币的样式。朱元璋在铸造货币的时候,为了迅速恢复经济,所以发行的货币量也很大,宝源局是铸造货币的地方,所有的货币都放在一个宝源局来铸造,自己命人监管,这种方法,不管是在精力上还是铸造的效率上都不太现实。
所以还是要把铸造铜币的任务委派到各个地方上去,这样一来不但加快了货币发行的效率,也可以分摊精力。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有些地方铸造出来的铜币,偷工减料在质感上和样板的铜币有着很大的差别。
要么铜币里灌注了大量的铁,要么就是有其他的材质鱼目混珠的填充进去。朱元璋心里很清楚,这是铸造货币的地方宝源局里层层贪污公款的结果,才导致呈现出来的货币质量参差不齐。
这样的问题在明朝之前一直都是存在的现象。所有铸造出来的货币外观一样,根本无法查出来是哪个宝源局所铸造。历代皇帝们也很清楚是官员贪腐的结果,虽然面对此现象头大,但是由于没有好的对策方案,所以也只能睁一睁眼闭一只眼。
但是朱元璋作为对于贪腐行为零容忍。怎么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于是下命令在各地方的宝源局让他们在铸造出来的铜币上都要统一注明一个字——该省份的简称。比如说山东的宝源局铸造出来铜币就要标注“鲁”、河南的宝源局铸造出来的铜币就要标注“豫”。以此类推,每个地方的宝源局都要标注出处。
这个政策一实施,彻底的解决了官员们在铸造货币上的贪腐行为。因为每个地方铸造出来的货币都注明了出处,想要在市场上鱼目混珠的通行,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官员们在想私吞铸币的公款也是不现实的了。
02草根皇帝的贫苦出身
不得不佩服明太祖朱元璋反贪的决心,切实有效地解决了这个另历代皇帝都头疼的问题。我们不禁深究,为什么明太祖朱元对于官员的贪污行为如此痛恨呢?这背后也是有原因的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一介布衣出身的草根皇帝,自是深受了人间疾苦。他出生于最底层的贫寒百姓家庭,由于天公不作美,一场旱灾和蝗虫的灾害,让他的父母以及大哥纷纷饿死。国家对于这系列的天灾,对百姓是有开仓振梁进行救济的。
只是官员的层层的剥削与贪腐,到了最底层的百姓手里,早已见不到任何救助的粮食。
所以对于官员们的贪腐行为,朱元璋看在了眼里,亲人的去世更加剧了他的痛恨。在父母和大哥去世之后,家里便只剩了朱元璋和二哥以及嫂子和侄儿。当时的天灾情况之下,民不聊生,为了活命,不得被迫的和二哥以及嫂子侄儿分开。
就这样,朱元璋进了皇觉寺,剃度成为了寺里的僧童,不仅受着老和尚的斥责,每天还要烧饭洗衣、打扫上香等等做着一系列寺里的差事。可是在旱灾的影响下,寺里也受到了影响,由于得不到施舍,无奈之下,17岁的朱元璋开始云游四方、托钵流浪。
在三年的流浪乞讨生活中,朱元璋游历到各处,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与此同时自己也在深深的疾苦着。
这段时间眼又恰逢元末起义,朱元璋开始加入了红巾军,并凭借着自身的骁勇善战呢、聪明才智,很快得到赏识,步步高升。终于在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姓推崇为吴王,于1368年,朱元璋一统江南,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
所以对于深知百姓疾苦的明太祖朱元璋能够深受百姓的拥护深得民心最后建立大明一举称帝这样的一系列开挂都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不忘初心,致力于造福百姓,颁布的一系列看似严苛的反贪制度,都是为了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这样的一代好皇帝,又怎能不值得我们后代敬仰呢?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代治国有方的明君,也依然是有着巨大的争议。有人说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好的领导人,但却不是一个好人。因为他性格多疑,错杀很多无辜。但是不管怎么样朱元璋执政时期颁发了很多治国有方的政策,而且很多治国方针在清朝时期继续得以受用。
兴也苦,亡也苦,毕竟青史总是这样的令人无奈。
小结:
当今社会的我们,在金钱上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货币开始映入人们的生活中,而制假现象也越来越淡出我们的视野。我们好像对金钱本身的观念越来越模糊了,反而金钱背后那些明码标注好价格的欲望,越来越躁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我们弄丢了自己的初衷弄丢了最开始以物换物的初衷。最开始我们可能拿着一只鸡出去明确的知道想要换回来两斤肉。但是现在,我们除了对金钱的欲望之外,有时候竟然不知道拿着钱该去买些什么。
不管怎么样都是社会演变,意识形态发展的结果。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坚守最初的本质成为一个快乐的自己
参考文献《汉书.食货志》《明史》《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