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功不可没。要不是项伯,那刘邦早就被项羽杀害,也不会有后来的汉朝,更不会有后来的汉高祖。
而项羽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亲叔叔竟然会站在敌人那边,多次去帮助自己的敌人。不然的话项羽早就可以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中,自己也不会兵败亥下,乌江自刎。
在历史上,项伯先后4次站在项羽的对立面去帮助刘邦。不得不说刘邦真的是福大命大,因为只要有其中一次项伯是坚定的站在项羽阵营,那刘邦面临的就将是失败。那么下面就来看看,项伯是在哪4次救下刘邦性命的。
第一次,鸿门宴之前
如果不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牵制住秦军主力,那仅凭刘邦的实力怎么可能攻入关中,第一个占领咸阳。这种捡漏行为,也难怪项羽不希望将关中之地让给刘邦,让他担任关中王。
这个时候项羽阵营内的很多人都意识到,刘邦不是池中之物,应该趁羽翼尚未丰满之际,尽早除掉这一威胁。于是在范增的建议下,项羽便屯兵霸上,并准备在第二天对刘邦发动战争。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刘邦,兵力不过10万,而项羽却拥有着近40万大军。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再加上项羽举世无双的战力,灭掉刘邦是轻轻松松。但没有想到的是,作为项羽的亲叔叔项伯,在知道这一计划后,不帮着项羽进行战前准备也就算了,反而还骑着快马跑到了刘邦的军营里。
当然了,项伯的本意并不是救刘邦,而是想救张良,因为他俩是好朋友,据说项伯曾经杀了人,在被官府追捕的时候张良帮了他大忙,因此项伯一直以来都对张良十分感激,不然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来刘邦的军营给张良通风报信。
项伯是希望张良赶紧逃走,省的第二天战死沙场。但张良对刘邦是忠心耿耿,反而带着项伯去找刘邦,并把项伯刚刚劝说他的话都告诉给了刘邦。
这可把刘邦给吓得,赶紧喝酒吃肉的要跟项伯搞好关系,甚至还跟刘邦结成了儿女亲家。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项羽军营道歉。
而项伯呢,回到项羽的军营后就立马找到项羽,并跟项羽说了一大堆关于刘邦的好话,还用道义来劝说项羽。
可以说要是没有项伯的通风报信,那么项羽的军队第二天就会包围刘邦并发动战争,刘邦也会兵败被杀。
第二次,鸿门宴上
第二天,刘邦真的来到项羽的军营,去当面向项羽道歉。在刘邦的巧言令色下,项羽很快就放松对刘邦的戒备,还设下酒宴,邀请刘邦共同享乐。
酒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便感觉到不对劲,他意识到项羽肯定是改变了主意,不准备对刘邦下手。于是他便找来项庄,也就是项羽的堂弟,让项庄假借舞剑助兴的名头,在宴会上伺机杀死刘邦。
结果倒好,项伯不帮着自家人也就算了,反而自己也借着舞剑助兴的名头,跟他的侄儿项庄斗了起来,硬是不让项庄刺杀刘邦。明明是项羽的亲叔叔,在这一刻却变成刘邦的贴身保镖,这不得不说是令人无语。
如果不是项伯,那刘邦就会被项庄杀死在宴会上。因此从这一角度上看,项伯又救了刘邦一命。
第三次,项伯劝说项羽,将汉中之地分封给了刘邦
鸿门宴后,项羽便分封诸侯,将偌大的天下分给灭秦的诸位诸侯们。虽说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杀掉刘邦,但内心也对刘邦起了提防之心,于是他便将蜀地分封给了刘邦,意图将刘邦困死在山川里。
如果刘邦只占据蜀地,那他今后还真的无法进军关中,逐鹿中原,因为在蜀地和关中的中间,是汉中。同样的,汉中也是地势险要之地,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守住汉中,那就能死死地将刘邦困死在蜀地。
张良也知道这个道理,于是他就找到项伯,希望项伯能劝说项羽,将汉中之地也分封给刘邦。看着好朋友的苦苦哀求,还有面前的一大堆金银珠宝,项伯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在他的多次劝说下,本来耳根子就软的项羽,还真的就把汉中之地给了刘邦。
而这才给了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机会。
第四次,劝说项羽归还刘邦的父亲和家眷
彭城之战中,刘邦损失惨重,不仅折兵损将,就连自己的父亲和老婆都被项羽给俘虏了。
对项羽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好事,虽然刘邦心狠无赖,但再怎么说那也是自己的父亲,自己的老婆,项羽的这一做法多少也能影响到刘邦。
结果项伯又出现了,他劝说项羽道,刘邦就是一个亡命之徒,如果真的杀掉刘邦的父亲和老婆,那就真的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再加上项羽和刘邦是结拜兄弟,因此应该将刘邦的父亲、老婆归还给刘邦。
而项羽,不知道发什么疯,竟然又一次的答应项伯,还真的将刘邦的父亲和老婆,归还给了刘邦。
按照正常人的想法,早在鸿门宴之前,当项羽得知项伯将行动计划告知张良和刘邦的时候,就应该提防项伯。不至于杀掉项伯,但也应该让项伯远离权力中心,避免让项伯参与军政大事。
结果项羽不仅没有疏远项伯,反而还对项伯言听计从,这也难怪西楚霸王最终落了个不肯过江东的结局。
而项伯的行为也令人无法理解。如果他真的只是想保住好朋友张良的性命,那明明可以向项羽请求,在两军交战的时候留下张良一命,或者在鸿门宴上保住张良。
但项伯就是不这么做,到最后反而还成为刘邦的卧底,这行为,站在项氏家族的角度上看,真可谓是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