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观看《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唐代道教的发展。唐太宗推崇道教,武则天崇佛抑道。在他统治时期,道教达到了鼎盛。唐玄宗剧照
改编自马伯荣的原著,《长安十二时辰》完美再现了唐代大道士的生活风景,展现出浓厚的宗教氛围。其中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大秦景教)、夷教、摩尼教(明教)。里面,道士贯穿整个故事,主角李泌头戴芙蓉冠,道士手持拂尘,李北的师父何至正也是道士,皇帝唐玄宗和杨玉环也是道士。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道教在唐代如此受推崇和兴盛呢?
我们看一下唐朝皇帝统治时期道教的发展:唐朝李渊和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皇帝李渊最初采取了崇尚道教的宗教政策并镇压佛教。来自唐朝。
《全唐》中记载,李渊的《先老后释》规定了重要场合三教的先后顺序。由此可见,唐高祖在官方国家中明确确立了三教秩序:先道教,后儒教,最后佛教。对于佛教、道观的数量规定,李渊还下旨规定“京师留寺三所,天下各省各留一所”。然而,当时道观的数量远少于佛教寺庙的数量,而这条法令实际上阻碍了佛教的发展,却帮助了道教的发展。
李渊对道教的捍卫由李世民继承,李世民即位后,在《命道士序》中重申了捍卫道教、压制佛教的基本方针。他在《和尚》中不仅明确规定道教优先于佛教,而且比较了佛教和道教的优缺点。李世民认为道教可以返璞归真,为民族带来正义,而佛教只能解释因果。由此,李世民再次确认道教创始人老子是唐朝皇室后裔。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信仰道教,但仍然限制道教的发展,为唐朝服务。朝廷在加强对道教的控制和管理的同时,促进了道教的发展。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期间,唐高宗李治不仅秉承郑观遗志,推行既定的护道抑佛政策,而且在唐高宗李治的统治下,也推行了自己的佛教政策。唐代赐号。高宗积极提高道教地位,将道教管理纳入宗政寺的管理,可见当时道士在宗政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仅如此,唐高宗还在明代的科举考试和科举考试中考过老子。
唐高宗在《唐会要》中云:“明代考老子第二条,金代考第三条。”“公举人人都应该有知识,有见识。”据记载,他颁布了一道法令:“你必须有知识和知识。”
可见,这两道圣旨不仅提升了道教教义的地位,在家庭之外得到普及,而且为推行“无为而治”的政治政策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老子的思想是政治的钥匙。
武则天时期实行崇佛镇道的宗教政策。有两个原因。首先,武则天多年来一直觊觎皇位。有人用道教的老子天尊来反对武则天的主张。武则天要想称帝,就必须削弱道教的地位,不尊重道教,从而进攻李朝。
其次,武则天要想当皇帝,必须先神化自己。佛教僧尼也捍卫道教,对压制佛教的政策感到不满。唐初的武则天自然是用佛教来包装自己的。由于武则天积极弘扬佛教,实际上抑制了道教的发展,导致佛教占有比道教更高的地位。
不过,武则天在位初期并没有简单地排斥道教,而是效仿唐高祖,崇拜“先天皇后”。此时的她,将老君与献太后结合在一起。永昌年间,为了树立“太后”形象,废除了“轩辕皇”,只尊崇“先天太后”。优于李、唐。建国后,武则天将李唐崇道抑佛的政策彻底改变为崇佛抑道的政策。
《资治通鉴》记载:“佛教开启了革命阶段,超越了道教”。
这一时期,佛教相对道教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因为佛教在武则天篡位时得到了巨大的贡献和支持,但为了进一步压制道教的发展,武则天“老子”的科目被取消。刑事考试。这次运动是对李唐王朝的挑战,表明武帝为了满足自己的政治需要而采取崇佛镇道的政策。
与此同时,武则天还纠集道士参与宫廷斗争。武则天晚年还吸引了当时道教的主流教派茅山派。对于佛教与道教的关系,武则天晚年迷恋道教的长生不老魔法。也就是说,武则天无论崇佛还是镇压道教,都是出于政治的需要。
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时期,唐中宗重新掌权后,初唐道教又复兴了尊长拜道的风俗,并恢复了地位。宗教一直受到尊重,一直受到尊重,直到唐朝末年。唐中宗实行佛道和解政策,颁布禁汉典籍以平息佛道冲突,还鼓励佛道教徒共同参加宗教活动。它。也说明唐中宗是佛道融合的。
唐睿宗既信仰佛教,也信仰道教,但相比之下,他更信仰道教。唐睿宗把道家的治己治国思想作为治国的基础,唐睿宗投入大量资金发展佛教和道教。
《旧唐书》记载,唐代睿宗为其公主建道观,并云:“进贤寺、玉真寺两寺,为睿宗耗费巨资所建”。 「已建成。」他们不但修建道观,激怒朝廷和百姓,而且还增加了僧尼、道士、女官的数量,增加了国家的负担。关于佛教和道教哪个在先的问题,唐朝睿宗规定,在正式场合,僧人、尼姑、道士和戴冠的妇女可以并排行走,顺序不分先后。可见,唐睿宗在武则天后期就采取了佛教、道教的做法。
唐玄宗时期,唐中宗、睿宗崇佛道的政策发生变化,高祖、太宗采取崇道抑佛的政策。唐朝大力推行。其目的很明确。他们继续借用道家圣人老子来神化“王权神圣”的思想,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来安民、安定国家。国家。更重要的是,消除武则天信仰佛教和道教影响所带来的问题。
正如《长安十二时辰》中所评价的那样,唐玄宗是一位彻底的道教皇帝,他对轩辕皇帝的崇拜达到了顶峰,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也促进了轩辕皇帝的建立和发展。太清宫老子崇拜制度的形成。
唐玄宗不仅将道教思想运用到国家治理中,还建立了道科考试制度,选拔唐代道教活动的人员,并在中央政府系统中设立崇宣办负责管理。道教的事情。
《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五年,道僧女官附于宗政寺,僧尼令宗政寺巡视学堂。”
这项措施是由天皇采取的。唐玄宗绝对承认道教是皇室的一个教派,甚至道士也享有无论世俗制度如何触犯法律都会受到惩罚的特权。唐玄宗虽然全力支持道教,但同时也信仰佛教,压制道教和佛教特别是佛教的发展。
唐末皇帝的道教政策从唐朝的盛世中逐渐衰落,但唐玄宗之后的十四位皇帝在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都尊崇道观。各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历代皇帝都逐渐恢复,而且当道教过于强大时,这些皇帝也采取措施收紧对道教的控制。例如,唐朝德宗通过限制道观数量来镇压道教,唐文宗则严厉惩罚危害封建制度的道士。
道教对皇家也带来了负面的伤害,晚唐十四帝中,迷信道教的神仙方药者想长生不老的人为数不少,他们为了长命百岁,宠信道士,不惜耗费巨大人力、财力、物力炼制金丹,但最终被丹药所害,如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等人都服用丹药,有人因此过早衰亡。
值得一提的是,唐武宗崇道抑佛政策走到了极端,他下令毁佛像,拆寺庙,逼迫僧尼还俗,寺院财产充公。当然,武宗废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肯定与道士的鼓动有一定关系。
总之,从唐高祖李渊起到唐朝灭亡,历代帝王都尊崇道教,即使在尊崇佛教的武则天时期,道教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唐玄宗时期,崇道在唐朝达到了最高峰,而到了唐武宗时期,为了崇道抑佛却走向了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