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是谁在背后出的主意?又为何选定台湾
迪丽瓦拉
2025-07-09 20:02:22
0

1948年10月,解放战争进入了夺取胜利的关键性阶段。在经历了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可用于前线的兵力仅剩174万人,并且军中士气低落,战斗力也大大下降;相反,人民解放军队伍不断强大,队列人数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发展到了现在的280万人。

两军实力相差悬殊、国民党孤立无援的情况使得国民党不得不放弃“全面防御”的策略,实行“重点防御”。即使是这样,国民党也改变不了政权崩溃的危险处境。

国民党内忧外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遭遇重大困难。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他就像是一头被夹击的困兽,试图为国民党的存亡做最后的挣扎。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开始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战败,军队该往哪里逃。

举棋难定的蒋介石就此问题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会议后,他们做出了撤往台湾这个历史性的决定。是谁在背后给出了这样的主意?蒋介石又为何力排众议采取了他的方案,最终撤退到台湾呢?在此我们将一一探究。在进入正题之前,新进来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既不错过未来精彩内容,又可回顾往期内容。

如若战败,何去何从

1948年底,三大战役接连打响,随着国民党精锐部队在南线战场上败退,其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之下,蒋介石隐隐约约嗅到了失败的味道。但此时的他不甘心与共产党进行谈判。早日结束内战,说不定还能够坐拥半壁江山,但他认为目前局势虽然不利,但也不必过于悲观。他决定背水一战,胜负在天。与此同时,他紧急召开秘密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商讨战败后国民党军队的出路。

接连的阴天让本就心神不宁的蒋介石更加烦躁,周围的任何事物在此时看来都是碍眼的存在。这场仗越来越难打了,蒋介石也知道,是时候面对军队即将战败的这个事实了。但此时的他依旧保有领导人应有的理智,情况越是危急,越是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他清楚地明白,如果此时的他不主动扛起找寻出路这面“大旗”,真的到了战败的那一步,国民党政权就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当务之急就是确定撤退路线。

想明白了这一点,他马上召集自己信得过的亲信召开秘密会议。这场会议进行得异常艰难,所有与会人员都知道这场会议事关重要,所以大家都不敢轻易发言。但总要有人当挺身而出的先行者,在一阵死一般的沉寂之后,终于有人站起来发言。

他说:“我们可以沿川藏线撤退。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地势险要,物产丰富,东有长江三峡,南有横断山脉,利用地形优势,我们可以居高临下进行防守,同时还可以休养生息,寻找合适机会从重庆进攻中原,重夺政权;如果我们在四川没有寻找合适的驻地,我们还可以继续向缅甸方向进发。”听到这个建议,蒋介石不禁皱起了眉头,这样的逃跑路线他再熟悉不过了。

蒋介石不是没有自己研究过这个问题,他把可供选择的路线看了一遍又一遍,他一听就觉得这个路线不可能行得通。沿川藏线走去,除了密林还是密林,再者说了,缅甸有什么?更何况,川藏线还是明朝亡国的路线,对于讲究面面俱到的蒋介石来说,这条路线可以说得上是“晦气”。第一个建议被直接否决。

有了打头阵的人,接着又有人建议说可以撤到海南岛,以海南岛为中心,东南沿海地区为依托,将此作为国民党的最后阵地。这次不等蒋介石反驳,就有人提出问题。海南岛只是一个小岛,耕地资源有限,而且海南岛向来都被认为是落后与贫穷地区的代表,就这样莽撞地进入海南岛,靠什么来养活军队?又拿什么来发展工业?很显然,这个提议也被泼了冷水。

气氛逐渐紧张了起来,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宋美龄见此状况连忙解围说:“总统,我们或许可以考虑去瑞士。”蒋介石对妻子宋美龄的提议也不是很满意,他认为去欧洲是民国名人下野的路,而且在之前他已经“被动”地下了两次野。第一次是在原国民党左派势力、拥有强大军队的冯玉祥以及自己最信赖的臂膀何应钦这三方势力的联合逼迫下,宣布下野;

第二次则是不同时期反对过蒋介石的国民党内部各派聚集到一起,逼迫蒋介石交出政权,蒋介石迫于幕后政治复杂性的压力,只得于无奈之中辞去职位。虽然这两次下野没有给蒋介石带来多大的损失,足智多谋的他甚至把这当作一种机会,每次下野之前都会为自己的东山再起做足准备。

除此之外,瑞士虽然是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地方,但如果去瑞士,蒋介石与自己最看重的军事力量肯定就此别过,因为在瑞士发展自己的军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很显然,妻子的提议也没有说到蒋介石的心坎里去。

这时,蒋介石的脸色极其难看,在场这么多人都没能够给自己一个还说得过去的建议,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看人的眼光,身边的这群人到底值不值得自己如此看重他们!这时候,一位文质彬彬的学者缓缓地开了口:“总统,我想我们可以去台湾……”

高人指点,难题难解

这位学者不是别人,正是人称“陈布雷第二”的张其昀。那么陈布雷又是谁呢?陈布雷本名陈训恩,年轻时便因才华出众、胆识过人而享誉报界。在抗日战争时期更是以笔代枪写出了很激荡人心的不朽文章,为抗日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蒋介石;后来在国民党政权之中担任要职,被人尊称为国民党的“领袖文胆”。

而张其昀则是陈布雷亲自举荐给蒋介石的人才,在陈布雷自杀身亡之后,张其昀就成为了蒋介石的军师。张其昀是蒋介石的宁波老乡,在当时,他只是一位学者,对军事方面的理论并没有太多的研究。但他是一位地理兼历史学家,这样的身份让他能够在此种紧急情况下快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并给出充足的理由。

张其昀被称为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求学期间师从史学大师柳诒徵、地学大师竺可桢,毕业后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主持编撰了高中地理教科书,是当时中国通识的三大教科书之一;之后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担任过浙江大学教授,同时担任文学院长,盛名享誉国内外。1943年,张其昀被美国国务院邀请前往哈佛授课。

时任浙江大学教授的张其昀深受蒋介石的信任,丰富的知识储备让蒋介石一直以来都对他刮目相看。而这次他提出撤退台湾的这一想法更是让蒋介石眼前一亮。作为“东撤论“的主要拥护者,他向蒋介石一一陈述东撤台湾的优势。

战败撤退选台湾,种种优势看得到

首先,台湾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进可攻、退可守。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当时的解放军还没有开始建设空军和海军,不能轻易地过海,所以台湾海峡就成为了难以逾越的“天堑“;对于进攻而言,国民党留存的海军和空军撤退到台湾以后可以利用争取到的有限时间整合兵力,汇聚力量。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处于变化莫测之中,在世界地图上,台湾位于太平洋西侧,属于太平洋西边航道的必经之路,又毗邻美国的远东防御线,所以对美国来说,台湾的地理位置属于极其重要的战略性地理位置,如果共产党进攻到对岸,美国不可能坐视不管。这样看来,退居台湾还有可能等来美国的援助之手,助力他们反攻大陆。

其次,台湾位于北回归线上,属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常年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岛上的物产资源极其丰富,粮食储备可以满足军队的基本生活需求。

接着他强调,台湾已有的工业基础可以让他们省去很多麻烦事。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清政府就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自此台湾与大陆隔离,自然也没有什么经济上的交流。但这么多年以来,台湾在日本的统治之下生存了下来,而且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状态,由此看来,岛内有其相对成熟的经济循环体制,又有日本殖民者留下的工业基础,如果国民党用心经营,岛内经济一定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台湾的民心。半个世纪以来,生活在日本人统治之下的台湾民众一直都缺乏归属感,如果此时国民党政权代表中国来到台湾进行统治,台湾的民众势必会有一种回归祖国的感觉,这是他们渴望已久的。由此,台湾民众就会对国民党生发一种信任甚至于是一种依赖感,这些都有利于国民党统治台湾,维持社会秩序平稳运行。

而且,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没有波及到台湾,此地也没有中共思想的渗透,四面环海呈封闭状态的台湾极少接触来自外界的先进新奇思想,没有新旧思潮的碰撞也就减少了起义反抗的可能性,就算有动乱,国民党也有镇压的能力。所以,台湾就像是一片等待着国民党去开垦的“肥沃土壤”,国民党也希望自己的力量能在这片土壤上遍地开花。

除此之外,他还考虑到军队撤退时间的问题。台湾距离南京比较近,所以可以节省撤退的时间,当然,这肯定不是主要因素。但在当时来说,任何有利于台湾的因素都在为蒋介石做出”撤退台湾“的决定”添砖加瓦“。

听完张其昀的一番述说,蒋介石豁然开朗,连连点头称赞。确实如此,张其昀所说句句属实,他头脑中那不容小觑的各种相关知识让他有勇气且以十足的底气说出自己的想法。他的这番发言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敬佩,那些“西撤论“的拥护者虽然没有完全被说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张其昀的陈述确实无可挑剔。

蒋介石完全同意张其昀的说法。1946年,即台湾回归一周年之际,蒋介石就和妻子宋美龄一同前往台湾“勘探考察”,那里不仅有宜人的风景,而且蒋介石到达之后受到了台湾人民的热烈欢迎,台湾给蒋介石夫妇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

其实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蒋介石心里已有备选地区。解放军擅长陆地战、游击战,在陆战方面,国民党已经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了,大陆又没有哪个地区有天然的屏障可以抵御攻击,所以留在在大陆这种想法基本是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解放军在空军和海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要想利用解放军的这个弱点,国民党只能选择退居海岛。

大的海岛又只有海南岛和台湾岛;海南岛和大陆中间只隔了一条琼州海峡,海峡的最大宽度也只有39.5公里,斗志昂扬的解放军很有可能乘胜追击而渡过海峡攻打驻扎于海南岛的国民党。而台湾岛就不一样了,台湾海峡的宽度可达一百多公里,解放军要想在没有空军和海军的情况下穿越台湾海峡进攻,还是要费很大的功夫的;这样看来,台湾岛是最合适不过的地方了。

清朝取代了明朝之后,勇于拓新的郑成功就在台湾建立了明郑政权,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清政府也拿他没办法,只能任由明郑政府肆意发展。选择了台湾之后,国民党首先可以先将政治、财政、文化中心迁移到台湾,接着是物资的运输以及人才的输送。蒋介石一帮人对台湾的建设仿佛已经胜券在握,将台湾建设成繁盛的军事、经济基地也指日可待,等到合适的时机进行大反攻就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敲定退守台湾这个决定之后,国民党就开始着手为这个计划做准备。蒋介石首先对台湾进行军事部署以及政治格局的建设,他下令修建马祖、金门等军事要塞,同时将自己的亲信陈诚任命为台湾省政府主席;接着他开始向国民党控制下的金融机构发出命令,紧急向台湾运输黄金白银。

在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国民党军队开始迁入台湾,并在台湾定居下来。虽然国民党军队在台湾风生水起,但事实证明“反攻大陆”确实是痴心妄想,唯一值得肯定的是,蒋介石退守台湾后,面对美国的种种诱惑和要挟,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底线。蒋介石在台湾方面的民族精神,不可否认。

本期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了,欢迎新老朋友们在评论区积极点评,留下你独特的见解。如果觉得本期还不错的朋友,可以点一下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之死,是萧何不够朋友、不讲情义吗?不,这恰恰是萧何并不矛盾、前后一致的行...
原创 他... “奋起千钧棒,砸烂耿金章”,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上海街头,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 耿金章,是四人帮“王洪...
原创 东... 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而在每次改朝换代的时候,前朝皇室几乎无一例外均被彻底清洗。 引领这种...
原创 关... 关羽,三国演义中的一位传奇武将,他的生平充满了忠诚与悲剧的故事,至今仍然深受作者和世人的喜爱。其中,...
意大利考古专家:意中世界文化遗... 多名意大利考古专家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意大利和中国应继续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开展合作,帮助两...
原创 南... 南北分治:齐主挈冯淑妃出猎,周主下令两次退兵 既入齐境,周主即下令军中,禁止伐树践禾,违令即斩。进...
原创 1... 1963年12月-1964年2月,周总理受邀访问非洲十国。 就在访问加纳前一个星期,加纳总统恩克鲁...
原创 教...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烟云中,南宋时期儒家学派的巅峰代表——朱熹,可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巨擘。他...
原创 武...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个身份,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绝对够得上智慧超群,无人能及了。 而且...
原创 关... 自白衣渡江后,蜀汉集团不但失去战略要地荆州,连大将军关云长也身首异处,荆州一战不可谓不惨烈。关羽败走...
修旧如故,周公馆重新面向公众开... 今年是周恩来 总理诞辰126周年 周恩来的一生与 上海有着特殊的联结 位于黄浦区思南路73号的 一幢...
原创 一... 一、董卓军事集团的形成 董卓本是陇西豪强,据《后汉书》记载: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性粗猛有谋...
一个人 一个故事 看孔雀河数十... 摄于1974年的库尔勒市人民商场及大十字旧址。左起为人民商场、团结市场、供销社、青年照相馆。孙国际 ...
原创 柏... 在柏林战役爆发时,德国还能够调动数百万的军队。苏联如果不能迅速攻占柏林,希特勒可能会调动更多的部队增...
原创 大... 大唐王朝兴衰近三百年,期间涌现了八位皇后,她们的命运坎坷,几乎无一善终。 在历史长河中,皇后的地位...
南朝鲜已变成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1974年7月28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成都部队某团理论骨干朝气蓬勃 刻苦学习革命理论 宣讲儒法斗争历...
原创 他... 他让红六军团损失过半,因为抗战作出重大贡献,去世后被我军敬重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原创 美... #优质作者榜#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强国,至今为止中国还不能超越其强大。 但随着中国的发展,美国对中国的...
原创 西...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25万大军分两路进攻延安,我军当时在陕北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仅2.6万余人...
原创 志... 抗美援朝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参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其对于我国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在战争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