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继位后也需接受再继续教育,即经筵与日讲。经筵,又称“讲筵”、“经幄”,最初指各学术讲座。在正统初年,规定每月二、十二、二十二进行讲授《四书》、《五经》,但这种教学形式更像宣读,缺乏互动交流。然而,它强调了朝廷对儒家思想的尊重,作为对外宣示的一种仪式。
经筵虽有局限,但日讲则弥补了其不足。日讲内容除了经典著作外,还涉及典籍如《贞观政要》、《通鉴纲目》等,为了帮助皇帝更好理解儒学,并从历史中汲取治国之道。这种形式是对皇帝学习的补充,尤其对于喜爱学习的帝王,如隆庆帝,甚至设置了午讲。 然而,明代皇帝对学习的态度不尽相同。有些皇帝并未重视学习,如正德皇帝一开始经筵宣讲九日后便自行暂免,忽视朝政和学习活动。这造成了制度的灵活性和皇帝个人意志的影响。有时皇帝读错字被当面指责,如张居正对万历帝的情形,但讲官对待皇帝这位学生,往往难以拿捏。景帝时,讲官被皇帝轻视,甚至扔钱给他们争抢,显示了对教学的不重视。 尽管教学制度相对完善,实际执行中皇帝的主观意愿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学制度的弊端在于,皇帝是学生,但他们掌握了决定是否开讲的权力,导致了师生关系和教学质量的不稳定。这些教学制度体现了明代皇帝对学习的态度和对治国的意愿,但也凸显了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和对师生关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