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国民间有句俗语——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然而,毛泽东主席却违背常规,一本《三国演义》他足足看了70多年,且“常看常新”,每次阅读后都能有所收获。
毛主席曾不止一次用《三国演义》里的典故来领军打仗,或治理国家,告诫年轻干部戒骄戒躁。
1952年11月,毛泽东参观河南安阳殷墟时,他对随行人员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无独有偶,文学大家郭沫若在1959年1月25日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为曹操“翻案”。
同年2月中下旬,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翦伯赞在《光明日报》副刊《史学》上发表《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
那么,毛泽东主席到底从《三国演义》中学到哪些有用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否会给我们后人带来启发帮助?
图|古本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是我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
毛泽东一生阅尽天下书籍,若论起来哪本书是他老人家的最爱?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毛泽东从13岁时第一次阅读三国,到人生结束,这本书他翻来覆去足足读了70载。
1893年,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就爱看书。13岁时,毛泽东第一次读到《三国演义》,匆匆翻阅一遍后,立马对其爱不释手。
通读完一遍三国后,毛泽东还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小伙伴们听。没过多久,父亲毛贻昌把毛泽东送到韶山井湾里,拜自家堂兄毛宇居为师。
在毛宇居开设的私塾里,毛泽东系统地学习了“四书五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言文词汇。
在毛泽东看来,“四书五经”枯燥无味,《三国演义》故事生动吸引。有一次,堂兄毛宇居发现毛泽东居然在课堂上偷读《三国演义》。
他很失望,告诫毛泽东多读正书,《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千万不可对之入迷。
总之,少年时代的毛泽东详细阅读了数遍《三国演义》,四大名著其余的三部他也有所涉猎。
1910年,毛泽东前往县城的东山学堂念书,除了一套换洗衣服外,他特意带了两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后来参加革命后,毛泽东还会经常抽时间反复阅读《三国演义》。
1928年,井冈山斗争拉开大幕,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发展武装力量,坚持游击战争。
他认为,三国时期的刘备把诸葛亮比作水,把自己比作鱼,说明诸葛亮非常重要;共产党人把群众比作水,只有把根扎在群众中,才能打胜仗,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玄德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曾去过当地土豪家里看看有没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这就反映出毛主席对《三国演义》的兴趣,即使是在戎马倥偬的环境也丝毫不减。
战士们找来找去,终于帮助毛泽东得到了一套《三国演义》,他当时激动地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哪。”
古田会议召开前夕,红军中存在一些旧军队的作风,比如打骂士兵、上级领导一言堂。
毛泽东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发现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无奈,更体会到领导和下属关系纷争与融合的重要性。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指导实际工作中经常援引《三国演义》里的话。
图|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1932年,毛泽东军事指挥权被剥夺后,有人经常借此批判毛泽东“怀念封建糟粕”、“照书本打仗”。他依旧坚持自我,不放弃任何机会阅读《左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等中国古代传奇小说,从中汲取到有用的知识。
遵义会议前后,党内出现严重“左”倾错误,博古、李德等人独断专权,以外行指挥内行,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与反动派进行硬拼。
其结果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红军主力损失惨重。鉴于此,党中央决定恢复毛泽东原有职务,负责指挥中央红军日后的一切军事行动。
不过,此时的党内却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传出,原中共沈阳市委书记何克全同志在遵义会议上公开说道:“毛泽东,你的那些东西不见得高明,无非就是《三国演义》加上《孙子兵法》。”
毛主席不急不忙,笑着回答道:“《三国演义》才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其实并没有看过《孙子兵法》。”
不得不说,何克全同志是一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他再也不想中央红军陷入“外行指挥内行的怪圈”中。
为此,他才会突然向毛泽东发难,指出毛主席用小说里的打仗套路指挥红军。 其实何克权当时不了解,毛泽东领兵打仗从不拘泥于细节,他爱读古书,不掉书袋。
在第二次反“围剿”战斗时,毛泽东与彭德怀两个人跋山涉水,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勘察白云山地形,返回部队后才制定详细的战略战术。
在毛泽东看来,战术打法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更要切合实际,在实际战争中创立新战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才能率领红军在战争中获得胜利。
为什么毛主席会说《三国演义》是自己读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原因倒不复杂,《三国演义》虽然只是一本小说,可这本书囊括了丰富的战争知识。
毛主席有选择性地阅读《三国演义》,将书里的具体知识与实际经验联合在一起,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再把这套理论运用到实际战争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用来指导战争,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因为爱读《三国演义》,毛主席让警卫员去找书,还引发了误会。
警卫员文化知识不高,听到毛主席说“找三国”误以为是“三锅”,从炊事班借了三口大黑锅,哼哧哼哧地抬到了毛主席的跟前,引得在场众人哈哈大笑。
1936年,毛主席顺利抵达陕北延安后,他亲自接见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及:“我最爱看的就是中国古代传奇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尤爱《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对抗大三期二大队学员讲话中说道:“建议大家都要多看看《三国演义》等故事。”
十年内战时期,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屡次攻击毛主席的军事路线。毛主席却巧妙地使用诸如《三国演义》《孙子兵法》这些古代小说和军事教科书,当作现代战术和战略的雏形,把这些古书读活用活,在实践中展现出新效果。
譬如1936年初,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讲道:双方强弱不同,弱者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
同时列举了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三次经典战役。
1942年,毛主席向全党发出号召:干部工作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图|长征时期,不忘学习的毛泽东
延安和山西、河北、河南解放区都先后响应毛主席号召,相继出版了《三国演义》。
在毛主席的影响下,当时中国共产党许多领导同志都爱上了《三国演义》,就连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会抽出时间看几篇《三国演义》中的文章,以此来提高工作能力。
就此说来,《三国演义》虽然只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作者罗贯中先生根据史书记载,借用了多场发生于真实中的经典战事,加以后来人的角度进行详解,这就使得《三国演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军事战术指南。
毛主席将其视为精神寄托。他的许多军事思想都受到《三国演义》与正史《三国志》的影响。从实践中感悟古人智慧总结失败经验,因时而变、随事而至,既谋篇布局,还能从高处统揽全局,绝不纸上谈兵。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毛主席就是靠着中国古人总结的战术经验智慧,立足根本,最终带领全中国人民赢得解放。二、毛主席从三国中发现的更多细节
前面一段文章简单介绍过毛主席从《三国演义》中的实际战例获得的启发。
除此之外,他老人家还从《三国演义》中深刻了解到组织关系、选用人才时的注意事项,包括战争与人的关系。
《三国演义》开篇就提到了“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毛主席对这段话深表赞同。
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剧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尚处“萌芽期”,需努力发展生产力,未雨绸缪,开展地方武装,积极开辟革命根据地。
此时的毛主席他不仅看到了国内的形势危急,还看到了敌我关系之间的相互转化。
1936年底,毛主席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演讲时说道:“一个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要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
后来毛主席进行额外补充,他强调经验重要性,作为指挥员不仅要知道关于战争的政治、经济、地理、气候,还要了解部队情况,统揽全局,善于发现规律,提出新的战术打法,不能一胡干蛮干。
这就是毛主席经典的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言论。
1937年,毛主席撰写《实践论》,引用《三国演义》里的一段典故,所谓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让全体干部要多思考,开动脑筋;绝不能吃老本,依样画葫芦。
图|认真批阅文件时的毛泽东
毛主席还提出了读《三国演义》要看里面的组织关系。譬如刘备取西川,入成都后,与当地文臣武将一起建立蜀国。
他对身边人这么说:“看三国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还要看外交和组织关系。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都是北方人,到了四川与地方干部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这证明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外来人想要去往异乡做好工作,必须要和当地干部搞好团结,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在如何对待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问题上,党内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主张从政治上、军事上立即全面反击。
毛泽东说:“皖南新四军军部被歼———这是蒋介石杀我们的一刀,这一刀杀得很深。许多人看了这种情形,都非常气愤,就以为抗日没有希望了,国民党都是坏人,都应该反对。
我们必须指出,气愤是完全正当的,哪有看到这种严重情形而不气愤的呢?但是抗日仍然是有希望的,国民党里面也不都是坏人。对于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
毛泽东援引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实际案例。
蜀军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
借古比今,毛主席认为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大局为重的上策”,很快统一了全党同志对皖南事变的认识。
1944年10月,在延安中央党校做报告时,毛主席谈到了“干部整风”问题,援引张飞古城相会,怀疑二哥关羽的事迹。
关羽形式上投降曹操,被封为汉寿亭侯,杀了颜良、文丑。但关羽始终没有背叛刘备,投降曹操只是权宜之计。引用这个典故,毛主席强调了党内一些干部历史问题上要保持严肃性、原则性,太过火是要不得的。
图|刘备三顾茅庐
至1944年11月初,“干部整风”运动就此结束。这一时期,毛主席还强调了:知识分子用手中的“笔杆子”与战士们的“枪杆子”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他是这么说的:学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他们满腔热血、豪情万丈,敢于反抗、反压迫。
但只有热血不能够做到无坚不摧,因为学生们没有青龙偃月刀、赤兔马,更没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
“笔杆子”只能做思想政治战斗,能产生凝聚人心的影响,还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可是这却远远不够,必须要把“笔杆子”和“枪杆子”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945年,全面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主席再次谈到了:一个阶级革命要胜利没有知识分子是不可能的,三国里的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有高级知识分子坐镇。
没有这些人,这帮武将根本形成不了气候,也就不会出现后来三足鼎立。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继续向全党全社会推荐《三国演义》。1953年5月,毛主席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再一次借用了《三国演义》的典故。
曹操率大军南下攻打东吴,周瑜只是个“共青团员”,根本不服众。后来孙权力排众议,结果周瑜率领东吴打了胜仗。
毛主席这番话就是说给在场众位年轻干部听的,要这些年轻人堪当大任,勇于走向前线,表明了毛主席用人不拘小节,善于破格提拔。
1958年,毛主席乘坐专列巡视祖国大江南北。有一天,他对张治中和罗瑞卿说道:吕蒙出身行伍,没有文化,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劝告,勤学苦读后成为东吴的统帅。
现在我们党内高级军官90%以上都是出身行伍,参加革命后才学习文化,他们必须要读《三国志·吕蒙传》。
1959年4月,毛主席在四省一市省市委书记思想工作会上,提到了赤壁之战时程普40多岁,周瑜20多岁。后起之秀周瑜成为东吴大都督,所立下的功劳有目共睹。
诸葛亮也是27岁成名,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我们党内也要破格用人,甚至大胆提拔。
1964年至1965年,毛泽东在两次谈话中分别强调了必须提拔青年干部,再一次把诸葛亮、孙权、周瑜作为正面典型。
图|学而不厌的毛泽东三、为曹操“翻案”
毛主席历来主张对曹操给予客观评价,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毛主席认为曹操“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全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曹操文韬武略俱全、气概磅礴,这是毛主席十分欣赏的一方面。譬如,曹操所著的《龟虽寿》《短歌行》即使流传千年,仍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皇皇巨作。
毛主席曾称赞曹操: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一名真男子。
当然,曹操毕竟是封建王朝中割据一方的旧军阀,毛主席对他也有过批评。
他认为曹操打过张鲁后,应该继续打四川。司马懿等人建议曹操乘胜追击,他却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又反悔。
主席以此为例,批评曹操刚愎自用,做事畏手畏脚,不能采纳手下谋臣的建议。
此外,毛主席还批评曹操不严于律己,私生活方面有失检点,每逢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除官爵。
这样难免会让底下人心感不忿,无法使出全力投入战争中。
1957年,毛主席访问莫斯科期间,他邀请胡乔木、郭沫若和十几名工作人员一起吃饭时讨论了三国。
毛主席若有所思地回忆道:“在1952年视察河南南阳时,参观了殷墟,对随行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接着,毛主席与胡乔木、郭沫若谈到了三国历史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诸多战例。
谈到热烈处,毛主席忽然问翻译李越然:“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
李越然一时回答不出来,毛主席笑着说道:“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古时候打仗没有火箭、原子弹,冷兵器打起来死人也不少。”
说完,毛主席面向郭沫若,向他提问:“东汉末年,汉桓帝统治时期,中国有多少人口?”
郭沫若回答:“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应该有5,600万。”
毛主席摆了摆手:“现在还统计不全,那个时候能统计全吗?就算是5,600万,到了三国混战,中国还剩下多少人口?”
郭沫若若有所思地答道:“史书记载黄河流域户口骤减,十不存一,三国合计人口大约不超过700万,白骨蔽平原,出门无所见。”
郭沫若这番话一出,在场众人均神色肃然,不由得感叹战争年代百姓们十不存一,不仅衣不蔽体,更有可能随时丢掉性命。
良久,主席深深叹了口气:“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了多少人?比一比三国时期又死了多少人?原子弹和关云长的大刀,究竟哪个杀的人多?
打仗这东西实在把人害苦了,我们应该防止它。打不起来再好不过,但是越怕也不行,我们要着重反对它,但不能怕它,这就是辩证法。”
谈话快要结束时,毛主席嘱咐这十几名工作人员:“《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书至少要先读三遍。”
图|曹操(剧照)
根据这一指示精神,郭沫若在1959年初发表数篇文章为曹操“翻案”。
毛主席一生书求无数,晚年由于眼睛不好,他的枕头下还压着一套《三国演义》。
1976年,毛主席身体每况愈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牵挂着台湾问题,借用《三国演义》里的一句话“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表达对两岸关系的重视。结语
毛泽东指挥战争长达二十四年,十年内战,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三年抗美援朝战争
他一生酷爱阅读《三国演义》,熟练运用《三国演义》里的内容、人物和智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此传播自己深刻的思想。
《三国演义》不是无用的小说,毛主席着重研究里面的战争和战法,以及附带的组织、矛盾和特点,对其进行科学的参考与运用。
不得不感叹,毛主席已经把书给读活了,甚至把书里的内容又用给活了,这已经达到了另一个境界。
从以上毛主席关于《三国演义》的谈话来看,他已将这本书的内容,联系自己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巧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公正客观分析。
采《三国演义》所长,分析其失败经验,为人民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