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44年清朝入关至1796年白莲教起义爆发,已有150年的稳定发展。但到了嘉庆时期,清朝的衰落不可避免。嘉庆帝努力通过励精图治扭转颓势,但水平有限,最终无法改变大势。清朝的衰落,与其他朝代一样,始于土地问题。
前期清朝大力鼓励土地开垦,推广农耕技术,修建水利工程,使全国土地面积达到10亿亩,位居古代之首。亩产量更是达到310斤,创古代最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口急剧增长。康熙年间,全国人口达到1.5亿,乾隆末期更飙升至3.1亿。人口激增导致人均土地面积减少,康熙年间人均耕地面积超过7亩,但到1812年仅有2亩多。土地兼并加剧,许多农民破产,社会矛盾尖锐。乾隆末期已有农民起义,如山东的王伦起义和川陕楚的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起义于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直到1804年才平息。清朝为此花费了2亿两白银,相当于5年的财政收入,使清朝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嘉庆南巡治理黄河也屡屡碰壁。康熙治理黄河70年稳定,但乾隆末年黄河再次泛滥。1796年六月发生的黄河决口成为嘉庆极为关注的问题。尽管他下令治理,由于财政不足和地方腐败,治理效果不佳。黄河决口在该时期达16次,泛滥区域不仅无法征税,还需大规模赈灾,进一步加重社会矛盾和财政负担。每次治理黄河都需耗费数千万两白银,几乎是一年的财政收入。加之清朝每年支出约1700万两白银用于军费,导致国库日益亏空。1790年,国库存银达8000万两,到1796年降至5658万两,1814年仅有1240万两。嘉庆帝为解决财政问题实行节俭,禁止地方向中央进贡,减少出巡活动,禁止修建行宫等。然而,单靠节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嘉庆帝试图整顿吏治,平反一些直言官员。但对腐败的打击远不及雍正帝那般彻底。嘉庆高坐朝堂,倾向主观判断,使得官员不敢直言。嘉庆帝欲塑造仁君形象,却最终成为庸君。他试图通过节俭和打击腐败来解决问题,但这只是暂时的应对,无法改变清代中衰的趋势。嘉庆朝,农民起义仍然时有发生。他的政治手段缺乏魄力,对比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嘉庆帝更显得无法应对社会变革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