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华夏大地上,孕育着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五十五个少数民族。
各有各的特色,他们都有着专属于自己的风俗与饮食习惯。
当然,作为人数最多的汉族,同样也有着数不清的灿烂文明,有着各式各样的传统服饰。
最近几年,年轻人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穿着传统的汉服,出现在街头巷尾。
他们展现的也是专属于汉族的风貌,而且因为汉族的文明十分灿烂,各式各样的服饰也彰显出了不同的特点。
大多数人都知道,汉族的起源,来自于汉朝的建立。
但是汉朝却并不是我国的第一个朝代,那么在汉朝之前,对于汉族的人民称呼,又是什么呢?名字有点霸气。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华大地上有着多个国家。
他们虽说国家的称呼不同,各地的百姓生活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归根究底,都是同一个民族。
在相关的影视剧之中,我们会看到,大部分的人称呼自己都是用国家的名称指代,比如秦国的人就称呼为秦人,赵国的人就称呼为赵人。
虽说这样称呼,能够分开每个国家的国民。
但从血统上来说,都是属于同一个民族,所以很多的使臣出使之时,为了表示自己与对方的亲昵,当然会提及双方都是同一个民族。
当时称呼这个名族,用的就是华夏,同属于华夏族。
时至今日,很少会听到有人称呼自己为华夏族,但是却能听到炎黄子孙,华夏血脉的说法,这种说法出现的时间很早,远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
祖宗用华夏来指代,早于秦朝,甚至早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当时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夏朝出现之后,便就有了这样的说法。
甚至于更早的时候,当时有一族血脉叫做华胥氏国,也有可能是华夏两个字最早的来源。
“华”这个字,意在华美富饶,这便说的就是我们的服饰之美。
我们的传统服饰因着身份低微的不同,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这也是礼制的一种体现。
而“夏”这个字,本身说的是我们的礼仪深远,这两个字都代表着我国历史悠久的礼制,也能从中看出我们的历史文化态度。
如今单单从这两个字之中,就能够看出,哪怕是在古代,民族骨子里也散发出了由衷的自豪之感。
也有说法这两个字,来源于大禹。
据说大禹就是出自于夏后氏,后代便自称为夏人,同时大禹的部落位置在华山附近,这才有了华夏二字的结合。
现如今,很多在外的国人,他们或许已经移民,我们称呼他们也是用华侨,华人这类称呼,也是源自于,华夏族这个说法。
华夏二字,比起汉族而言,更显出一种磅礴之感。
很多当时的人认为华夏族的血脉文化,各方面都十分高贵,而且独有的文化礼仪也是旁人学不来的。
就连孔子都对自己华夏一族的身份,相当地看重。可见当时的华夏族,并不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并且有着一定的排外性。
无论当时春秋战国时期,诸国之间有着多少的战争,又有着怎样的摩擦,但当出现外族来犯的时候,态度却是意外地统一。
当时对抗非华夏民族的敌人的时候,哪怕属于不同的诸侯国,也都自称为夏,与敌人相对抗。
由此可看出,华夏民族本身的归属感以及对于传承的看重。
比起汉族,华夏这两个字的气势更足,但汉这一字,同样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细究起来,也有着不逊色于华夏的浪漫。
大家都知道,楚汉相争的故事,当时的项羽不可一世,而刘邦在项羽面前则显得并不起眼。
面对项羽的强势,刘邦也十分无奈。
所以当时萧何曾经建议他不必急于一时,养精蓄锐,以便将来有机会真正的入主中原。
刘邦也听从他的意见,做回他的汉中王,态度放得低,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以待来日。
汉这个字,在古代的时候有着非常浪漫的想象,同样也寄托了刘邦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当时管天上的银河,就叫做“汉”。
这个字虽说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却有着对未来相当美好的憧憬,也代表着刘邦对将来夺取天下的信念。
这种浪漫除了炎黄子孙,其他的民族想要了解起来是十分困难的。
他们并不能理解天上有银河,地上也有汉水的说法,不明白为何天上的东西,在地上也该有对应。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不仅仅是浪漫,也代表着蓬勃远大的理想与信念。
代表着对于国家强盛的期盼。这是外国人无法理解的,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
对于汉族人而言汉这个字,便意味着自己的归属。
后世以此来自称,也是为了当时能够更好地巩固皇权的统治,但也实打实地加深了百姓的统一思想。
天有银河,地有汉水,天文与地理相对应,让汉族这个称呼结合了朴实与浪漫。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无论是华夏还是汉族,都代表着炎黄子孙对于国家强大的自豪之感,也凝结了力量,让民族更加团结。
民族一旦有了一个专属的称谓,便会由衷地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当然也会加深民族信念。
如今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无论华夏抑或是汉族,追根溯源,所有人都来自于同样的祖先,这也让民族的观念深入人心。
这在封建王朝之下,对于巩固皇权,加深统治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对于皇帝而言,这种情况自然也是乐见其成的。
而如今,五十六个民族,虽说各有不同,但都属于这片土地上,有着同样的理想信念,同样在为着未来努力,为了理想信念而奋斗。
民族自豪感,国家归属感,会让国家发展越来越兴盛,让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反过来也更加有利于民族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