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风靡两宋的建盏,历经元代洗礼之后,在明朝最终走向了没落,随着散茶法的深入,因点茶法而生的建盏在明朝人的眼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大众对建盏的认知开始断层。
例如,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曹昭著述的《格古要论》称建盏“体极厚,俗甚!”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在其所著的《茶谱》中对建盏也十分不以为然,朱权认为:“茶瓯,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纹兔毫为奇。今淦窑所出者与建盏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饶瓷为上,注茶则清白可爱。”这时候的建盏还没罢贡,依然属于宫中御用之物,但是已经有朝臣、皇子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是属于明代早期对建盏的观点,与宋代相比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到了明代中期,人们对建盏的认知急剧下滑。生于嘉靖三年的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直接判定“建安乌泥窑品最下”。屠隆于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成书的《考槃余事》认为:“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该书作者完全否认了蔡襄的审美价值观。万历年间刊印的许次纾著《茶疏》则认为:“茶瓯古取建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最晚的评论是明万历四十四年谢肇淛《五杂俎》对建盏的批评:“蔡君谟云,‘茶色白,故宜于黑盏,以建安所造者为上。’此说余殊不解,茶色自宜带绿,岂有纯白者?即以白茶注之黑盏,亦浑然一色耳,何由辨其浓淡?今景德镇所造小坛盏,仿大醮坛为之者,白而坚厚,最宜注茶。建安黑窑间有藏者,时作红碧色,但免俗尔,未当于用也。”时光不过百年光景,宋代人狂热喜爱的建盏,在明代茶家看来,建盏不宜泡茶法!
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明代所用茶盏已由黑釉盏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白、青瓷茶盏造型美观,比例匀称,料精式雅,更适合撮泡法。明朝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开始获得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