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7年,白起在秦昭襄王的逼迫下,选择了一条惋惜的路,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然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在此之前,他刚刚赢得了自己一生中最辉煌的战役——长平之战。这场战役是如何爆发的呢?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史料和出土文物,深入探讨长平之战的来龙去脉。
首先,让我们回溯到公元前262年。秦军大举进攻韩国的野王,将其国都与位于今天山西长治的上党郡分割开来。在韩国感到威胁的情况下,他们采取了毒计,祸水东引,将孤立无援的上党郡“送”给了赵国。这导致秦赵两国的百万大军在上党进行了激烈的对垒,打响了长达3年的拉锯战。 然而,战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赵军大败亏输,上党郡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但这并非终局,因为韩国并没有久留手中。通过考古发现的青铜戈,我们发现了两把分别命名为“十七年彘令戈”和“二十二年屯留令戈”的戈。这些兵器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即上党郡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保留在韩国手中,至少直到公元前247年。这与传统历史记载中秦国成功统治上党郡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 长平之战后,秦军休整一年后,再度大举进攻赵国首都邯郸。然而,这次他们面临了更强大的抵抗,魏公子无忌窃符救赵,与楚军一起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此后,赵、楚、魏三国两军组成合纵联盟,攻取了秦国不少土地。考古发现的青铜戈中,韩国的身影也愈发显现,说明韩国成功参与了这次合纵,同时重新夺回了上党郡。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揭示了长平之战后局势的错综复杂,各国你争我夺,形势变幻莫测。 在整个局势中,韩国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他们通过巧妙运用祸水东引之计,成功引导秦赵两国相互消耗,削弱了两个强大的邻国。更令人震惊的是,韩国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重新收复了上党郡。尽管在国力上韩国可能位居七雄之末,但在耍弄阴谋诡计上,韩国却可谓独步一时。然而,历史的车轮是难以阻挡的,公元前247年,秦军卷土重来,重新攻陷了上党郡,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现在,让我们回到白起之死。长平之战后,秦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白起和秦昭襄王之间产生了分歧。白起选择了“装病”,不再担任秦军统帅。没有白起的统领,曾经攻无不克的秦军竟然连战连败,几乎被六国攻入函谷关。秦昭襄王对于白起的“装病”行为感到不满,但却并不知道后来的秦王嬴政将统一六国,因此他认为白起的行为是对秦国的背叛。 然而,白起的死并非秦国的最终失败。长平之战的胜负虽然牵动了整个局势,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秦国成功打垮了最强大的敌人——赵国,为后来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尽管短期内损失了不少土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被视为必经之路。综合考虑长平之战的历史背景和白起的死因,我们发现历史常常是曲折复杂的。每一个决策和行动都在悄然影响着未来的走向。韩国的智谋,秦国的雄图,白起的英勇,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古代历史的画卷,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