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国古代,皇帝是整个社会之中最为尊贵之人,同时,
皇权也是最不容挑衅的权力。
虽然在封建社会时期为了防止朝堂腐败黑暗,皇帝昏庸无能,故而产生了监察系统和言官系统,但实际上这些组织和官员依然是为皇帝服务。
即使是魏征,可以在朝堂之上当面斥责李世民的不对,可是当他死后的墓碑依然被李世民给掀了,虽然最后又被立了回去,
我们也可以看出皇帝贵为天子,其所作所为不一定会念着旧情,反而是将皇权放在首位。
连被称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都有反复无常的时候,其他君主自然也是如此。
中国古代过河拆桥的帝王不在少数,刘邦、赵匡胤、朱元璋都算是如此。
但是要论心狠手辣的程度,恐怕还是朱元璋略胜一筹。
“心狠手辣”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直接推翻了元朝统治并且完成了中原的统一。
他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其一生都在为大明以及老朱家的皇权而奋斗。
为此,朝中许多曾经协助他打下大明江山的人才,成为他加强皇权的牺牲品。
单胡惟庸案,持续的时间就长达十多年。
即使胡惟庸坟头草都能长好几茬了,他还能以李善长伙同胡惟庸图谋不轨将其处死,前后处死之人共三万多。
除此之外,还有
“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
,通过这些案件,陪着朱元璋建功立业的功臣们几乎被斩杀殆尽,能得善终的少之又少。
这些不仅体现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更表明在皇权面前,所有的人和事物或者感情都得为之让步。
朱元璋为了皇家的尊严和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将“残忍”二字一遍遍在朝堂之上书写。
因此,当他重新回到黄觉寺的时候,寺里的方丈深知这位天子可不是一个“温柔”的人,面对朱元璋事事小心,可还是迎来了一个难题,朱元璋问:朕要跪下吗?
朱元璋与黄觉寺
朱元璋在加强皇权上面的手段残忍无比,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一个皇帝,他都是十分成功。
毕竟,
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草根民众摇身一变成为开国皇帝的,中国封建历史上也就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
朱元璋小的时候,家庭非常贫穷,在元朝的统治之下甚至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只能按数字取名为朱重八或者朱八八。
更为悲惨的是,从元末开始中国历史就迎来了“小冰河期”,天灾人祸极为频繁。朱元璋刚成年,就开始闹饥荒,父母双亡,家中的其他人为了生存而各奔东西。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投入黄觉寺出家为僧,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被饿死。
黄觉寺的方丈见朱元璋面貌不凡,便将他纳入了寺中。但是,即使是享受人们供奉的佛门,到了饥荒年代,生存都无能为力,又何谈为了自己的信仰上贡呢?黄觉寺越来越难以维持寺庙中僧人的生计,
最终在方丈的主持之下,各弟子们纷纷被遣出山门化缘。
于是,朱元璋开始了自己的乞讨生活,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是最为艰难的时刻,同时也是他最珍贵的财富。
几年之后,朱元璋再次回到黄觉寺。但没过多长时间,朱元璋就被自己的好友“坑”成了红巾军,他也就此离开寺庙成为反元大军的一员,并且在红巾军中展露出自己的能力。
朝为放牛郎,夕坐天子堂。曾经的朱重八已经变成了朱元璋,他开始大刀阔斧地对这个新兴的封建王朝进行改革,在这其中,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杀人无数。
人越到晚年越容易回顾过去,也更容易惦记过去所做之事,朱元璋也不例外。于是,他想起了曾经所待的寺庙,想要寻求内心的清净。
黄觉寺一问,方丈机智作答
朱元璋第三次踏入黄觉寺门口之时,身份的转变和心境的变化让他颇为感慨。曾经的他两次踏入黄觉寺,都是为了求生,唯有这一次,他终于能够无所顾忌地看着眼前的这尊佛像。
如今的他,普天之下,有什么东西不是他的呢?唯有心安,是他向佛祖寻求。然而,正当他准备诚心礼佛的时候,一个问题横亘在了面前。
礼佛自然要拜佛,可皇上贵为天下之主,又有谁担得起皇上的下跪呢?
更何况此人还是朱元璋,是那个为了加强皇权牵连无数人获罪、废除丞相制度的皇帝。
朱元璋内心自然是不想跪的,但是众目睽睽之下,自己若是不跪,岂不是对佛祖不尊敬?于是,机智的朱元璋果断将问题抛给了庙里的方丈。
“朕要跪下吗?”
一声“朕”,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朱元璋是在问方丈,天子该不该向佛祖下跪。
方丈听完,自然懂得朱元璋的意思。即使曾经有共处之情,如今面对的也不过是喜怒无常的天子,天子之威,自然不容挑衅。
方丈答道:
“见在佛不败过去佛。”
短短八个字,既提高了朱元璋的地位,又化解了朱元璋的为难,同时更是巧妙地解除了寺庙的危机。
毕竟,一旦答得不好,龙颜大怒,整个黄觉寺都危险万分。可以说,方丈的巧妙回答,周全了寺庙里的所有人。
朱元璋听完果然龙心大悦,给了方丈及黄觉寺丰厚的奖励,大笑而归。
尾声
在封建社会之中,皇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天子们为了加强皇权,可以舍弃任何东西,别说是功臣,就连自己的亲族都可以残杀。
“权”之一字,分量太重了,里面所包含的,是天下所有人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