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怕是老谋深算如慈禧太后,也未曾想到,盛极一时的清王朝会在她的一手促成下走向灭亡吧。
可她终究是个女人,是个有着封建思想并且对至高无上的权利极为崇尚的女人。她知道自己气数已尽,可爱新觉罗氏的江山却仍在,而这正是她毕生追求的,为此她荒唐地从旁系的宗室子弟中挑选出垂髫小儿溥仪,以稳固皇室的血脉。
而当年幼的溥仪稀里糊涂地迈进紫禁城的那一刻起,他一生的悲剧在历史舞台上正式拉开了帷幕。
1912年,隆裕太后代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诏书,同年,袁世凯在北京任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举意味着君主专制社会彻底结束,而中国由此进入民国时期。时代在这一刻说变就变了,可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却依然在一些人身上根深蒂固。
6岁的溥仪大概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可以管得了小小的紫禁城,却再也管不了外面的世界。有些人一直做着皇帝梦不愿清醒,溥仪是,多罗特·升允更是。
我本插汉一老胡,云龙际会来燕都。
多罗特·升允,字吉普,八旗蒙古镶黄旗人。升允祖上本是蒙古族人,后皇太极收服蒙古,并按照所俘壮丁实力进行编审,将其收入麾下。升允也就阴差阳错地成了满洲旗人,就此跟随先辈扎根北京。
幼时的升允已显露出其忠肝义胆的风骨。10岁时,因聪明伶俐天资过人,被送进宫做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伴读,两人虽年纪相仿,可性子却截然不同。
同治受其母慈禧太后影响,为人胆小懦弱,谨小慎微,而升允则继承了蒙古族的勇士风范,最好见义勇为拔刀相助。
一日,太傅在书房抽查两人功课,轮到同治背《诗经》时,他却六神无主结结巴巴,继而来回走动,于是乎不小心碰倒了慈禧太后心爱的古董花瓶。
同治从小最怕慈禧,慈禧对待同治也一向严厉,一旦犯了错,不是到祠堂罚跪就是不许吃饭。这下可把同治吓坏了,霎时间脸色苍白。
很快慈禧就发觉了此事,唤来同治询问缘由,升允也紧随其后。看着额娘渐渐有发怒的征兆,同治再也顾不上其他,张嘴嫁祸给了最清楚来龙去脉的升允。
看着太子投来的求救目光,升允心中虽恼怒他如此无耻的做法,但念及同治的身份他也没有多说什么,沉默将罪名认了下来。慈禧大怒,一顿板子将升允打的皮开肉绽,可他终是没将事实真相吐露出来。
经过此事不难窥见,升允此人最是看重关系和地位,这恐怕也是他为什么拼死也要复辟清朝的原因之一吧。
王者迹熄匹夫责,吾欲藉此明彝伦
光绪八年,升允考中举人,此后便开始了其漫长一生的从官生涯。光绪二十六年,由陕西按察使升任陕西巡抚。
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体恤民情,百姓人人称赞。同年敌军侵占北京,慈禧与光绪皇帝等人彻夜向西出逃,一路上风餐露宿,舟车劳顿,慈禧心中早已是悲愤交加。
好不容易来到西安,可西安城门下却汇聚了大量难民。战乱年代,这些难民大多是从其他地方逃窜而来,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而慈禧等人虽也体验了一番民间疾苦,可皇室中人却也不显穷酸,自有一番不凡的气度。难民见到慈禧浩浩荡荡的一行人,顿时双眼发光,疯了似地一哄而上。
慈禧哪见过这般阵仗,慌张地命令太监和侍卫拦住他们,饿得皮包骨头般的难民哪里是这些人的对手,眼瞅着就要被乱拳打死。
前来接驾的升允刚好看到了这一幕,随即大力喝止,阻止了悲剧的发生。将慈禧等人安顿好之后,又给城外的难民布粥施米,为人津津乐道。
如果后来溥仪没有退位,升允应该也会成为流芳百世的千古忠臣吧,可他终究还是走错了路。当袁世凯说服隆裕太后让溥仪退位时,升允就曾大力反对,后来亲自率军征战,力求以一己之力重新夺回大清的江山。
升允靠着心中的执念,以区区数百战士,连续攻下数十座城池,直到清帝退位之诏真正被颁下。
大清都亡了,可陕甘总督升允还在率清军攻城,要不是部队兵拒绝作战,升允别无他法,说不定差点就为溥仪打下一片江山了。
呜呼礼乐征伐自天子,春秋之作岂得已
溥仪虽然退位,可升允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复辟清朝的信念。为此他多次拜访以前的同僚,说服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到处结交人脉,寻找志同道合的同盟。
而此时的他已经到了花甲之年,身体也大不如从前,眼看着复辟清朝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升允做出了他此生最愚蠢的一个决定——与日本人合作。
眼瞅着国内各方势力割据混战,升允只好只身前往日本寻求国外力量,丝毫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在养虎为患。
日本很爽快地赠予升允精悍的军队和充足的经费,可还没等他大展拳脚,73岁的升允就在天津租界驾鹤西去,后来的事也不再是他能掌控的住的了。
升允死后的第二年,日本扶持溥仪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日本政府承认该政权的存在,而溥仪也需满足日本的特殊待遇。
又过两年,溥仪再次重温旧梦,改称"皇帝",并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1945年,敌军投降,溥仪被捕,清朝复辟的美梦终是破碎了。
后世说起升允,总不免要耻笑他一句愚忠。可他身为八旗子弟,从小就对皇权至上耳濡目染,他受到的教育也使他对于阶级分化有着极为清楚的认知。
他早就习惯了那样的生存环境和为人处世,他从来只是清朝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终究是用错了地方。
下一篇:南阳卧龙岗:赵藩“攻心审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