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面是这样记载的: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乍一看,一句“统内外军事”好像给人造成一种李严掌握了蜀国军权的错觉,先来看看这个中都护是干什么的。
中都护是蜀国的官职,主管全国的军事调度,譬如哪里改增兵布防,哪里的军事需要作出变动,这些都是由李严来负责。
但实际上真正的兵权依然掌握在诸葛亮手中,因为李严并没有对外发动战争的权力。刘备之所以要把军事这一块的重担分给李严,其实主要考虑到的还是分工协作。
毕竟诸葛亮就一个,很多事情他管不了,他是一个掌舵手,但很多管理上的事情还是需要下属去做。而李严确实很有管理的才干,刘备在世的时候还被册封为尚书令。
这个尚书令的权力是很大的,总揽全国大小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由此可见刘备对李严的信任和器重。当然,考虑到李严是益州势力的代表,刘备需要平衡一下双方的职权,不能把所有的大权都交给自己从荆州带来的人。
像刘备入蜀以后,为了迅速站住脚跟,还迎娶了一个寡妇为老婆。这个寡妇来头还不小,她是益州牧刘璋的哥哥刘瑁的妻子,刘瑁早逝,所以她就成了寡妇。
而她的哥哥吴懿又是一直在刘璋手底下当将军的人,所以当时刘备直接娶了她,其实这对稳固人心来说确实是非常巧妙的一种手段。
虽然确实有一种占了人家的房子,还抢了人家的老婆这种嫌疑,但是无疑给蜀中势力透露一种以后大家都是一家人的信号。
当时刘备还是拒绝的,是谁说服他的呢?
就是法正,最后刘备一看没办法了,为了拉拢蜀中势力,只好娶了她,就是以后的吴皇后了。而李严、吴懿、法正这些人都是益州势力的代表,刘备对他们肯定是要加以重用的。
况且他们本身也有能力,刘备托孤时,考虑到李严在蜀中有威望,人际关系,处理事情来更加得心应手,诸葛亮始终只是他从荆州带来的人。
在处理和益州势力的关系上可能不像李严那样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不如让李严来分担一些工作,这其中也是一种合理的安排。
况且把什么工作都交给诸葛亮,那不得累死他。
但到了后期我们可以看到,李严虽然统管内外军事,但还是要听诸葛亮的调度,而且李严虽然主管军事,但是并没有发动战争的权力。
数次北伐,没有一次是他拍板决定的,而且他还不能反对,都是诸葛亮一人说了算。
李严也就是在诸葛亮出去北伐的时候,稳定内部关系,防止造反之类的事情。凭借李严的能力和在蜀中的威望,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北伐时,李严只是给诸葛亮负责押送粮草的官员,虽然事情也很重要,但是无疑能够看出李严和诸葛亮的地位之别,后来因为这件事诸葛亮直接参倒了李严,说废就给废了。
可见,全国的军政大权依然还是掌握在诸葛亮手中的,刘备这么做,只是让李严帮助诸葛亮分担一些工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