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新中国为何选择定都北京?王稼祥的一席话,让毛主席下定决心
迪丽瓦拉
2025-07-12 07:03:19
0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局势越来越明朗化,毛主席不止一次地想起明朝迁都之事。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毛主席已经在考虑建国和定都的问题了。新中国建都何处,直接关系到新政权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大事。

那么,新中国建立之初,究竟为什么会选择定都北京?其中又有怎样的考量和深思熟虑呢?

一、毛主席最早属意的首都——哈尔滨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最开始属意的首都既不是南京,也不是西安、北平等这些历史悠久的古都和大城市。

放弃南京很好理解,因为太靠近长江流域,不利于统治广袤的北方地区,有一些偏安的意味。而西安虽然是著名古都,但从宋朝以后,西安就已经逐渐失去了中心地位,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水平都不适合作为大国之都。1945年8月,苏联红军和东北抗联一举解放了哈尔滨,结束了日本对其长达14年的统治。虽然之后国民党军大举进犯,但在东北民主联军的反击下,哈尔滨成了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而且哈尔滨一直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是我国东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考虑到哈尔滨是当时全国最安全的大城市,而且距离苏联也最近,可以便于取得苏联的支援和帮助,毛主席和中央特批其为“特别市”,也准备在这里宣布建立新中国。

从个人层面来说,毛主席非常欣赏中国地图,在他心目中,中国就像是一只雄鸡,而黑龙江犹如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哈尔滨就是天鹅项下的耀眼珍珠。只不过东北战局发展太快,许多事情超出了原本的计划。随着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疯狂地向东北增兵,抢占交通要道,毛主席也果断决定,中央不再迁往东北。

而随着解放战争的进一步取得胜果,人民军队解放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之际,新中国定都何处又再次成了亟需解决的大事。

二、为何定都北平

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平等著名城市也纷纷在毛主席眼前浮现,最后他还是将目光锁定在了北平。

平津战役时,参与指挥的聂荣臻还曾反复思考着能否争取和平解放北平这一问题,这主要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北平是千年古城,也是历史上的著名古都,让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免遭战火毁坏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尽的责任。其二,聂帅在西柏坡与毛主席接触时,也意识到北平可能会成为未来的首都。

1948年9月8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九月会议,在这次会议期间,毛主席同当时负责一兵团在山西作战的徐向前元帅进行过谈话,在谈话中透露出和平解放北平和定都于此的意愿。毛主席说:“北平最好不要打”,北平不要打的目的是完整保存北平,以做未来人民共和国的国都。

在平津战役期间,毛主席就已经开始着手部署接管北平的工作。当时北平接管工作,主要是彭真和叶剑英在负责。毛主席还专门在西柏坡对两人作出指示,虽然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要将北平作为首都,但叶剑英和彭真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这决不是一次简单的接管任务,其中包含了更多更深层次的考量。

叶剑英元帅也专门对接管干部作了几次形势报告,他明确告诉大家:“北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将来有可能成为新中国首都”。叶帅能预言到北平可能将成为新中国的首都,这既有预见性,也说明当时许多人对北平成为首都是十分看好的。

当然,毛主席最终下决心定都北平也是受到王稼祥同志远见卓识的影响。

三、下决心定都北平

对于建都何处这样一个重大议题,也自然会有更深入的政治考虑。南京是国民党的老巢,是压在广大人民身上的一座巨山。毛主席为此明确说过:“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代表的是江浙资本家,我们把首都建在北京,也是要找到我们的执政基础,那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

1949年1月,毛主席与前来西柏坡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进行了亲切会谈。在谈话中,毛主席主动提出关于建都何处的问题,征询王稼祥的意见,毛主席表示:“全国解放在即,关于建都何处,还没有最终定论,我也想了解一下你的看法”。

毛主席提到这个问题,王稼祥也一下子就严肃起来,他深知这事事关重大,不能有丝毫马虎。稍微梳理下思路后,王稼祥才逐一分析,他首先表示:“从历史上看,建都在南京的政权都非常短命。虽然共产党人不搞迷信这一套,但换个角度来看,南京太靠近沿海,这对于首都来说是不太安全的,在目前的国际局势下,定都于此将会是一个很大缺陷,我们最好不要选在南京”。

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东南沿海很容易受到敌人的空中和海上威胁,这对于新中国政府机关的安全极为不利,仅从这个角度,南京就应该被排除在外。随后,王稼祥又提到西安,他认为西安的问题是太偏西,目前中国的疆域不是秦汉隋唐时代,那时长城就是边境线,而现在长城横卧于中国的腹地,西安不再适合作为国都。

对于这番评论,毛主席十分赞同。紧接着,王稼祥又说到了开封、洛阳等古都。这些地方存在的问题是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而且有黄河水患的问题,这些问题短时间内都难以解决,也不适合作为首都。毛主席笑了笑,问道:“既然如此,那么哪里可以作为首都呢?”“北平”。

首先,北平属于经济发达圈内,地理位置也十分险要,是连接关内与东北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凸显。其次,北平邻近苏联和蒙古,没有战争的担忧。而且,北平虽然离海较近,但渤海是中国内海,又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从战略上看也比较安全。

最后,从民众角度来说,北平从元朝开始就是帝都,人民从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王稼祥分析完北京的优势后,毛主席也深以为然,连声说:“有道理,有道理”。最终,王稼祥的远见卓识促使毛主席和中央决心将都城定于北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隋... 在许多传奇故事中,我们常能看到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形象。她们或许不是故事的主角,但凭借过人的武艺和非凡的...
李世民称帝前,厉害的人物基本都...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备受关注的重要事件。关于李世民成功的原因,多数分析都强调他的军功和军队影响力,...
原创 历... 《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武将形象,其中张飞以其勇猛无畏的性格特点尤为突出。在第四十一回的...
原创 汉... 汉朝:那些被低估的明君们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开创了长达407年的封建统治时代。在这...
原创 曹... 大家好,我是龙傲,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三国历史,我感到非常开心。三国时期充满了扣人心弦的故事和耐人寻...
原创 苏... 宋朝文坛巨匠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笔墨聚焦于周瑜这位东吴名将,而对民间传说中神机妙算的诸葛...
原创 历...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三国时期刘备麾下的五虎大将。这五位猛将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但关于他们的具体排名...
原创 刘... 《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塑造一直是读者热议的话题,其中关于刘备与赵云关系的讨论尤为引人关注。不少读者...
《三国》曹操的“唯才是举”令—... 曹操的“唯才是举”令——对汉代用人传统的革命 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人才争夺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曹操之...
原创 曹... (一)曹植受宠与曹丕的隐忧 公元210年,曹操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任命才华横溢的曹植为邺城留守。这个...
原创 秦... 商鞅变法铸就的帝国:秦朝兴衰启示录 从变法到统一:秦国的崛起之路 在商鞅变法的强力推动下,秦国如同...
原创 司... 历史总是遵循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逐渐形成,各方势力在乱世...
原创 诸... 【改写版】 在三国历史的璀璨星河中,诸葛亮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道德与军事才...
原创 假... 韩信真能靠一己之力征服匈奴吗? 许多人认为,如果由韩信领兵对抗匈奴,汉朝或许能避免和亲的屈辱。但历...
原创 为...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画卷中,封狼居胥被视作武将的最高荣誉,而勒石燕然的传奇却较少被人提及。这两场战役都...
原创 为... 仇恨犹太人的反犹思想,就像一条阴暗的毒蛇,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蜿蜒穿行了数千年。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跨越...
原创 嬴... 秦始皇与汉高祖:两位帝王的命运交织 少年时期的迥异人生 公元前259年,在赵国都城邯郸,一个男婴...
原创 被... 周朝国号的由来与周原密不可分。唐代史学家张守节在《史记·周本纪》的注释中明确指出:因太王(古公亶父)...
原创 汉... 好的,下面是对原文的逐段改写,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细节描述,提高了可读性: --- 意识形态与...
原创 明... 明代初期士大夫群体的政治角色与特征研究 本文聚焦明朝前期的士大夫阶层,从国家权力体系演变的角度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