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国号的由来与周原密不可分。唐代史学家张守节在《史记·周本纪》的注释中明确指出:因太王(古公亶父)所居周原,故号曰周。这种以地名为国号的做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分普遍。据《史记》记载,古公亶父原本率领的部族名为豳,生活在豳地(今陕西旬邑一带)。后来为躲避戎狄侵扰,他们举族南迁至岐山脚下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史称亶父迁岐。在这片沃土上,古公亶父将部族名改为周,并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政策,使这个流亡部族迅速强盛起来。
但这里存在一个历史谜团:如此富庶的周原地区,为何会无人占据?古公亶父为何能轻松在此立足?随着甲骨文的发现,这个谜团逐渐揭开,原来周这个国号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历史真相。
关于周字的起源,甲骨文中的周字形象地描绘了田地里密集种植的庄稼,显然与农耕密切相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周解释为密也,意为紧密、稠密。现代学者则发现,周字的形态还像纵横交错的方格,可能源自雕刻纹饰,这或许是最早的雕刻象征。综合来看,周字最初可能表示农作物排列紧密,后来才引申出周密、完备等含义。
据《史记》记载,古公亶父是在商王武乙时期迁至周原后改国号为周的。但甲骨文显示,早在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50-前1192年),就已经有关于周的记载。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剪周、敦伐周等记载,说明当时商朝与周国关系紧张。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武丁时期的周国与古公亶父建立的周国是同一个政权吗?
考古发现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商朝时期确实存在两个周国。宋代学者罗泌在《路史》中提到,黄帝后裔曾在岐山建立郮国,这个位于周原的政权可能就是早期的周国。而古簋上的铭文周生作楷妘媅媵簋显示,早期的周国族徽与后来的姬周不同,说明当时周地生活着妘姓族群。可以推测,在古公亶父的姬姓周政权之前,这里曾存在一个妘姓周国。
那么姬周是如何取代妘周的呢?很可能是通过武力征服。古公亶父可能趁妘周与商朝交恶之际,率部攻灭了妘周政权。这样就能解释为何一个流亡部族能在短时间内崛起:他们实际上是吞并了原有的周国势力。所谓的迁岐很可能是一场军事征服,古公亶父通过消灭妘周,继承了周的国号及其领地,为日后推翻商朝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周朝国号周的由来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它不仅源于地理名称,更承载着两个周国政权更迭的历史。从妘周到姬周,从商朝的敌对势力到最终取而代之,这段历史展现了周人崛起的艰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