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吉林的一对兄妹在中央领导人的带领下,来到了朝鲜。
他们得到的消息是:父亲多年之前的老战友想见他们一面,可是直到见面他们才知道,这个“老战友”竟然是当时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
随着谈话的深入,这对兄妹脑海中那个模糊的父亲形象,也逐渐高大起来……
没想到,父亲竟是朝鲜人尽皆知的大英雄。
那,这对兄妹的父亲到底是谁,他跟金日成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乱世的父辈缘分
1905年,日军占领朝鲜半岛,五年后,日军正式将朝鲜国土作为殖民地。生活在日军统治下的朝鲜人,如同在地狱中求一个活路。
他们不被允许说韩语,所有的优质生活物资都首要供给日本。此时朝鲜的底层人民可以说是“苟且偷生”,然而每个时代都会有引领潮流、勇于反抗的仁人志士。
但这些人在日军无处不在的打压和围剿下,有的命丧黄泉,有的如同行尸走肉般活着。
只有少数的幸运儿通过边境线偷渡到其他国家,企图卧薪尝胆,待势力壮大后,再回去夺回国土,恢复幸福生活。
金亨稷就是这群幸运儿之一。他带着家人和儿子金日成经历了数十年的逃难生活后,终于决定暂时定居在东北。
金亨稷在朝鲜时,是一名醉心中国书法的乡村医生。
于是见到街道两旁遒劲的中文匾额,一问之下才知道这条街上的书法都是出自附近有名的绅士,张万程。
两人开始以文会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金亨稷一家人却遇到了困难。由于他们是朝鲜人,当时的抚松县并不敢私自收留这一家人。
恰逢此时张万程染上了极其严重的风寒,遍访名医都不见效。金亨稷听闻此事后,生性善良的他主动来到张家问诊,仅仅凭借几味中草药,就让张万程转危为安。
此事过后,两家主人便有了过命的交情。常常聚在一起讨论药典和书法,两人的关系更近一层。就连金亨稷家的落户问题,也在张万程对抚松县负责人的游说下,完美解决了。
张万程感叹于金亨稷的医术高超,也靠着他的家世,为金筹措资金和人脉。不久之后,便在抚顺又开起了一家医院,名为“抚林医院”。
如兄如父
金亨稷一家就这么顺利地在抚松县落了户,也有了赖以谋生的手段。于是儿子金日成也理所当然地在当地的“抚松县立优级小学”读书。
在这里,他遇到了那个日后要被他牢记一生的“恩人”——张万程的小儿子张蔚华
金日成是以插班生的名义进入这个班级的,两人见面时金日成刚刚14岁,张蔚华还比他要小一岁。
进入新环境的金日成朋友不多,但在父辈的影响下,张蔚华十分信任这个仅仅大他一岁的“哥哥”,干什么都要黏在一起。甚至那些关于“共产党”“图存救亡”的伟大思想,最早也是由这个兄长,灌输给他的。
1927年夏天,金日成准备听从父命去吉林市毓文中学求学。而张蔚华则因为家中富庶,在父亲的安排下前往沈阳读国高。
两人一见面,年幼的张蔚华就哭的一把鼻滴一把泪,他不舍得学业将他们分开,甚至提出“由自己出钱,两人一起前往沈阳求学”的建议。
虽然金日成也十分珍惜这段感情,但是他此去并不只是为了学业,而是为了寻找当地的“中国共产党”。
张蔚华此时还不理解选择“当共产党”都要面对什么样的困难。
于是当他听到兄长的坚持选择的时候,只说“我只想和你一起,无论升学还是当共产党,都在一起。即使坐监狱、蹲大牢我也不怕。”
但张父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还是理性地劝儿子先去坚持完成学业。张蔚华只能眼含热泪,将金日成送往抚松城外。随后,两人便各奔前程。
万里追“兄”
1927年春天,15岁的金日成已经在吉林参加了革命组织,成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同盟会”中的一员。
不久后,他又加入了吉林的“朝鲜共产主义青年同盟”。
到了1928年冬天,金日成已经在学校中秘密发展朝鲜进步爱国志士组织,也参加了反帝同盟会。
这天,当他正在课堂上听课的时候,门卫告诉他校外有名从长白山赶来的小青年找他。
金日成怀着忐忑的心情,终于见到了那个记忆中的身影,正是张蔚华。两人见面之后,就来了个熊抱。当双方心情平静后,金日成才问起张此行前来的目的。
而张蔚华十分狡黠地一笑,然后拿出腰间别着的手枪。告诉金日成:他把父亲的护身手枪偷出来,专门来找金日成投奔革命。
金日成心下吃惊,这个“富家子弟”可是张家人的命根子。况且他从小被保护得太好,此时心思还不成熟。
投身革命还不是最理性的做法,但是他又感动于张蔚华不顾艰辛来寻找他的“恩情”,于是就收下了那一副手枪。
然后将张蔚华派往最近的榆树屯。以教书先生的身份为掩饰,暂时接触一下地下工作。并且有了教书先生这个身份,对张蔚华来说也不失为一种保护。
果然,没过几天。张蔚华的哥哥张蔚中就带了几个家兵来吉林寻他了。而见到弟弟依旧安全之后,才准备带兵离开。因为他的不辞而别,此前张家人一直以为他被贼人捉了去。
最后,在哥哥和金日成的劝说下,张蔚华终于同意回去继续好好上学。两人约定,等张蔚华中学毕业之后,就可以来到金日成的部队,投身革命。
除此之外,金日成还告诉张蔚华,他可以在学校中逐步组织共青同盟,方便开展地下组织。
火车巧遇,命悬一线
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人的再次相遇已经是两年后了。而金日成做梦也没想到,当年那个略显稚嫩的张蔚华,竟然成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1930年8月11日,被军阀逮捕的金日成在被释放后,来到了吉林,准备联系附近的朝鲜抗日救国革命军。
但没想到的是,吉林地区的军警开始了严密的戒严。只要想离开吉林,都要经过搜身。
可是金日成还随身带着和革命人士们联系的机要文件。一旦被发现,所有人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于是他只能到距离吉林10公里处的一个小站登车,可是刚一登车,他就发现车厢内还有军警和敌特分子在对旅客进行逐个盘查。
正当金日成茫然无措地站在原地无处躲藏的时候,人群中突然伸出一个手将他拖入了一等车厢。
此时在车厢中反复搜查的军警,面对一等车厢的豪绅贵胄,自然不敢上手盘缠。
而当金日成看清“救命恩人”是谁的时候,他还是不敢相信。
两年前分别时约定“好好念书”的张蔚华,怎么会在这趟火车上出现。
如今的张蔚华穿着贵气,如同豪门的贵公子,两年不见,愈发挺拔的身姿和严肃的姿态,看上去也成熟了不少。
但当张蔚华面对金日成,又很快恢复了弟弟的调皮模样,将分离两年间的努力和抗争和盘托出。
原来1929年秋天,张蔚华听闻金日成被逮捕之后,便已经来到了吉林,准备搭救,可是一番查探下毫无消息。
于是张蔚华只能选择先去沈阳读书,没想到在这趟火车上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面容发,还能伸手搭救一把。
当火车到站,两人正在为如何走出车站忧心的时候。张蔚华的父亲带着七八十个保镖家丁,在车站声势浩大地接走了两人。
火速反应,全面支援
1930年,金日成带兵在五家子附近展开武装斗争时,受制于当时的战争条件,士兵们的武器装备都极其有限。
张蔚华知道这件事情后,直接购买了40支枪,送给了金日成的部队。
这对当时缺粮少枪的金日成军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一样的存在。然而还是有诸多的朝鲜军员不相信张蔚华。
但是在张蔚华的“热心”和“无私”下,其他人渐渐地也放下了戒心。
更让这些人感动的是,张蔚华为金日成的军队输送枪械的事情还不止发生过一次,而是四次。
除了第一次送的一支手枪,被金日成视作礼物保护得很好,剩下三次,每次都输送将近40余副枪支。
这些都被投入到了战场上,为金日成的抗日运动提供了极大的助推力。
此外,张蔚华在娶妻生子后,在家乡开办了杂货铺、兄弟照相馆、兄弟书局、医院等,他以这些商铺为掩护,暗地里为共产党的情报流通和物资运输出过不少力。
包括宣传手册、马列主义读物、相关文件的运输,甚至他还通过上流社会的关系网,为我军获得了不少重要情报。
当然,金日成也在深陷战场困局的时候,因物资短缺向张蔚华寻求过帮助。
张蔚华也本着革命战友互相帮助的基本思想,依靠他的物流网,迅速的突破重围,将物资送到了金日成的军队中。
用生命保护战友
1937年秋天,金日成派出联络员下山与友人张蔚华取得联系。可联络人员却带回来一条致命的消息:张蔚华名下的所有产业全部关停,他也不知所踪。
金日成心中当即警铃大作,可是所有查探都没有换回丝毫的消息。
直到几天之后,金日成才知道其中缘由。原来张蔚华被叛徒郑学海出卖,日本宪兵队当即派兵抓捕了他,在经过几天的严刑拷打之后,又将他放了出来。
回到家的张蔚华自知时日无多,也深刻的明白日军绝不可能简单的放过他。
于是当即写了绝笔信:
敌军正派特务,侦查司令部所在地,请速迁司令部要紧。——张蔚华绝笔。
写完信的张蔚华转身进了照相馆,将一大瓶升汞水喝下,当即毒发身亡。他面对无可反抗的强权,选择了抛弃生的希望,来保护护好战友的安全。
多年情谊的延续
张蔚华的这种做法,让金日成在深受感动的同时也深感痛心,无奈斯人已逝,无论再多的补救,也换不回那样宝贵的生命。
在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日成虽然成为了朝鲜的领导人,但他无时不在怀念那个从小与他结下深厚情谊的中国人,张蔚华。
于是金日成当即下令,将张蔚华的事迹记录在朝鲜的抗日革命史上,他为朝鲜做了那么多,理应被人们以“英雄”之名牢记。
之后,金日成又通过朝鲜考察团,寻找到了张蔚华的后人。并于1985年邀请张蔚华的儿子和女儿去访问朝鲜。
当他们抵达朝鲜的时候,围观群众拿着鲜花簇拥着,这足以显示朝鲜人民有多么欢迎他们的到来。
而金日成则以标准的普通话说“欢迎你们”。这让张蔚华的儿女受宠若惊,继而金日成又张开双臂,三人紧紧相拥。
金日成以见家人的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素来不喝酒的他还在当天的宴席上喝了三杯酒。
后来,金日成又表示:要以自己的名义为张蔚华立一座碑,并且还亲自写了题词。这座碑正好在张蔚华殉难的55周年时,送到了张蔚华子女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