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曾国藩是一位备受争议的重臣,因其在平定太平天国中的残酷手段而得到了一个颇为可怕的绰号——“曾剃刀”。清朝时的文人姚永朴对曾国藩的评价为:“公出办军事,有梗令者,诛之不贷,时称为曾剃头。”这个绰号的由来可谓深具血腥和压抑的历史背景。
曾国藩的“曾剃刀”绰号,主要源自他对太平军和南京城百姓的残酷屠杀。在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后,曾国藩的势力可谓水涨船高,甚至可以媲美当时的皇帝赵匡胤。他的麾下涌现出了30多位封疆大吏,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备受争议的李鸿章。曾国藩凭借在太平天国平定中的出色表现,被清廷封为一等侯爵,这是当时汉族官员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曾国藩的声名在晚清时期和后世都难以忽视。
然而,曾国藩的威势之下,是否有人对他心生畏惧呢?1864年,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病故,年仅16岁的洪天贵福即位。湘军于当年7月23日攻破南京城,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混战。在这场战斗中,湘军成功擒获了太平军的将领李秀成,曾国藩本人也亲临南京城。曾国藩对于俘虏李秀成颇为满意,他要求李秀成在狱中写供词,记录自己在太平天国中的经历。而李秀成则在这九天的时间里,详细叙述了自己在太平天国中的经历,总字数达到五万。
在李秀成的自述中,他为了避免自己的部下遭到曾国藩的屠戮,对曾国藩和曾国荃两人进行了赞美,希望他们能宽待自己的部下,“不计是王是将,不计何处之人,求停刀勿杀,赦其死罪,给票给资,放其他行。”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解读为李秀成试图安抚曾国藩,避免对太平军的残酷迫害。然而,曾国藩看到这份自述后却感到极度的恐惧,他删除了一部分内容,并要求重新誊写两份修改后的版本,而真正的原稿则一直保留在曾国藩的家中。
直到1963年,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在台湾世界书局将李秀成的自述原稿影印本公之于众,题为《李秀成亲供手迹》,总字数为3万3千。在这份原稿中,曾国藩的恐惧和对权力的掌握可见一斑。对于李秀成本人而言,曾国藩在看过他的自述后,立即将其处死。至于具体原因,目前流传较广的观点是,李秀成在自述中模糊地劝说曾国藩谋反,这对于当时的曾国藩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无论是在晚清时期还是在后世,都充满了争议和传奇色彩。他的绰号“曾剃刀”代表着他在平定太平天国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对权谋的高超掌握。这段历史,既是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动荡的缩影,也是曾国藩这位历史人物的精彩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