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济南城外解放军重兵云集,
即将展开一场对济南这座大型城市的攻坚战
。解放军此次集结32万大军,声势浩大,气势如虹。但事实上,此次战役除了要攻破城高墙厚、国民党军重兵防守的济南以外,还要防止邱清泉和黄百韬两个兵团来援,任务艰巨,风险也大。
粟裕身为此次战役的指挥者,肩上的担子很重。此战开始之前,他已经记不清自己与军委就进攻济南的方案探讨过多少次了,却仍不敢有半分松懈,因为此战的影响颇大,只许胜不许败。
直到发起攻城的前夕,粟裕还始终对军队各个环节时刻关注,生怕有任何疏漏。然而,
粟裕给许世友发电报,询问攻城的准备情况时,却迟迟没能等到许世友的复电。
济南战役的战场主要有两处,一个是攻城,一个是阻援,许世友是攻城总指挥,粟裕在大战前夕得不到他的回复,自然是不能安心。粟裕虽然着急,却还是选择静观其变,但一直等到凌晨两点多,依然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粟裕终于忍不住了,询问作战参谋这是什么情况?
很快,作战参谋与前线指挥所取得了联系,这才了解到许世友迟迟未复电的真正原因,
竟然是喝醉了酒,目前正在睡觉,叫了也叫不醒,就连眼睛都醉得睁不开了。
粟裕得知该情况以后,有些疑惑,因为许世友喜欢饮酒这件事,在军中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但
许世友酒量很大,而且从来都不会饮酒误事
,攻打济南的大战前夕,他为何会饮酒过量呢?
但大战之前,不管有什么理由,也不能如此贪杯啊!粟裕立刻拨通了前线兵团政委谭震林,向他了解情况。指挥所里的人见状,全都替许世友捏了一把汗,粟裕的脾气虽然没有许世友那么大,但这次他显然是有要发怒的迹象。
没想到的是,
粟裕与谭震林通话以后,众人担心的情况并未发生,他反而哈哈大笑起来。
挂断电话以后,也没有再提及此事,只是下令让值班人员留下,其他人全都回去休息。
时任华野副参谋长的张震见状,连忙上前询问粟裕怎么回事儿,粟裕的脸上明显已经没了焦急之色,坚定地回答张震,
“前线没什么情况,攻打济南这场仗赢定了!”
粟裕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令指挥所里的人面面相觑,不解其中原委。
其实,这件事的背后,有着毛主席的一番良苦用心。
毛主席点将
1948年7月,随着华野攻克兖州,山东的形势一片大好,
济南基本已经成为一座孤城
。王耀武率领重兵困守济南,虽然困兽犹斗,却已经难改济南必然失守的趋势。何时打济南?如何打济南?诸如此类问题,逐渐被提上了日程。
在粟裕看来,济南已经是瓮中之鳖,取与不取其实就是时间的问题,不如以少量兵力监视济南守军的动向,就可以集中华野全部兵力先战徐州。等华野利用徐州为诱饵,吸引邱清泉、黄百韬等兵团来援,
趁机歼灭国民党军部分主力,再攻济南不迟。
但中央军委的想法与粟裕有所不同,认为应该先攻克济南,解除济南守军对华野山东兵团的牵制,再集结华野全部主力,进攻徐州之敌。粟裕接到军委的电报以后,开始反复思量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却始终未能得出一个肯定的结果。
战局瞬息万变,留给粟裕思考的时间不多,中央迟迟没能等到粟裕的复电,十分着急。仅仅两日时间内,便连发了七封电报催问粟裕最后的意见。为了尽快给中央答复,粟裕紧急召开了一次华野前委扩大会议,最终决定,
按照中央的意思先打济南。
之所以攻打济南和徐州的先后顺序有争议,其实与济南战役的特殊情况有关系。当时的济南虽然已是瓮中之鳖不假,但济南城高墙厚,修建了许多坚固的工事,又有王耀武率领十余万大军驻防。
解放军攻克济南虽然只是时间的问题,但这个“时间”到底需要多久,其实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济南的城防坚固,又有机场与外界联系,可以通过空军获得补给。最重要的是,在徐州有邱清泉、黄百韬兵团驻守,一旦济南发生战事,他们的机动部队随时可以驰援济南。
如此一来,想要打赢济南战役,就出现了三种情况。
第一
,以远超济南守军的兵力猛攻济南,以少部分兵力阻止徐州方面的援军,为主力部队争取攻打济南的时间;
第二
,以少量兵力监视济南守军的动向,对济南守军进行牵制,而将重心放在打援上,尽可能多的消灭徐州援军的有生力量;
第三
,集结华野全部兵力到济南城,任凭徐州的敌军来援,双方在济南来一场定胜负的决战,胜者不仅可以占据济南城,整个山东地区和徐州地区也都可以随时揽入囊中。
我们先来看第三种方案,一旦华野集结全部主力进攻济南,就会演变成双方主力部队的决战。当时我军可以集结的兵力是32万左右,而敌军的主力大概在28万左右,其中济南城内守军11万多,徐州可以支援济南的机动部队大概有17万。
以当时的局势来看,我军在山东战场已经占尽优势,只要拿下济南孤城就可以全面控制山东,
实在是没有必要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
。所以,这第三种方案自然不在中央和粟裕的考虑范围之内,并没有任何争议。
粟裕用兵,善于用奇,专打神仙仗。兵行险着、出奇制胜,是粟裕用兵的一个特点。所以,他在济南问题上,更偏重于第二种方案,即牵制济南守军,进行围城打援,将重心放在“打援”上。
而毛主席看问题一向是高瞻远瞩,既有稳扎稳打的稳重,也有兵行奇招的魄力,但他最终采用的方案,都是根据局势作出的最佳决断。在先攻克济南城还是围城打援这件事上,毛主席的看法显然更加深远,他认为以当时的局势来看,
先攻克济南更好。
其一,如果调集华野主力先进攻徐州敌军,只以少数兵力监视济南,很可能会形成济南出兵驰援徐州,依然可能形成另外一种“决战”局面,不是明智之举;
其二,打徐州远离我军根据地,一旦形成僵持,对我军不利;
其三,集中华野主力打徐州,如果战局顺利,速战速决,方可达到此次出兵的目的。若是未能迅速击溃徐州之敌,则济南的11万余敌军,将成为此战之变数,如同卧榻之侧的猛虎,可能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处境。
所以,中央的决定是先攻打济南,这在众多的方案之中,无疑是一个最佳方案。而且,攻打济南既未采取集中主力进攻的方式,也未采取围城打援。而是由毛主席亲自拍板,
点将许世友率领山东兵团,独立承担攻打济南的重任。
许世友因为此前攻打兖州期间,导致腿上的旧伤复发,毛主席点将许世友率兵攻打济南时,许世友正在艾山汤养病。中央军委直接越过华野司令部,直接通知许世友赶赴济南前线指挥作战,这种情况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先例。
许世友虽然腿伤尚未痊愈,得知毛主席亲自点将以后,十分兴奋,不顾当时天色已黑,立刻呼唤妻子:“快,快,赶紧帮我收拾衣服。毛主席点了我的将,让我去打济南!快,马上走!”许世友带上简单的随身衣物,
乘坐吉普车星夜出发,直奔泰安兵团司令部而去。
毛主席此次亲自点将,足可见对许世友的重视。除了对许世友军事指挥能力的认可以外,其实毛主席还有更深一层的想法。此次济南战役,他除了点将许世友之外,还点将了另外一位将军,他便是王建安。
王建安与许世友并称“山东双雄”,两人在山东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王建安与许世友的脾气都属于那种如同烈火之人,经常因为指挥作战时有不同的想法而发生争执,拍桌子、瞪眼睛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虽然他们两人都是对事不对人,发生争执也是为了争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来,再加上两人在早年间曾有过矛盾,所以关系一直有些紧张。尽管有时候参会时能见面,两人也不说话,不对视。要说两人关系不好吧,偏偏他们在军中的地位差不多,
军旅生涯之中又渊源颇深。
山东双雄
王建安是湖北省黄安县人,父母都是穷苦农民,在地主的剥削之下,他自幼家境贫苦,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以乞讨为生。长大以后给地主放牛,赚取一些口粮补贴家用。14岁那年,王建安再也不愿意忍受地主对他的打骂,便一怒之下烧了地主家住宅,到武汉投军去了。
王建安本身就是苦出身,自幼就理解百姓的疾苦,本以为参军可以改变现状。却没想到,他在武汉投军以后,发现旧军队十分腐败,
因为不愿意沾染旧军队中的恶习,他毅然离开旧军队
,重返老家后自己拉起一支队伍,后来接受党的指挥,参加了黄麻起义。
许世友则是
湖北省麻城县人,幼年的处境也很差,因为家里贫穷,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许世友父母不得已之下,在他8岁那年将他送入少林寺当杂役。原本此举只是为了让他能够有口饭吃,但许世友自幼要强上进,在少林寺期间刻苦学武,练就一身好武艺。
在一次返乡探母期间,小财主欺辱他的堂弟,正好被许世友撞见。许世友重情重义,路见不平一声吼,凭借自己在少林寺练就的武艺,打算教训一下这个小财主,没想到小财主竟然死了。
许世友只好踏上逃亡之路,结果在途中又遭遇土匪抢劫。许世友自然不会向土匪低头,遂与土匪进行搏斗,由于他的武艺精湛,土匪竟然也没能打过他,许世友为了避免更多的人被土匪抢劫,便将土匪给杀了。
随后,许世友投身军队,成为北洋军队的一员。后来北伐军攻克武昌,北洋军起义后,他又跟着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担任连长。
许世友一心参军报国
,却没想到蒋介石一门心思想的都是一己私利,从不以国家大局为重,竟然背叛革命,对昔日的战友高举屠刀。
许世友心怀天下百姓,参军也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在认清了蒋介石的为人以后,自然不会继续与之为伍。许世友借招兵的名义重返大别山,为那里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所吸引,遂加入到农民义勇队,被推选为大队长,
随后同样参加了黄麻起义。
也就是说,早在1927年,两人就已经在一起进行革命了。不过两人当时并不在同一个连队,却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他们凭借优秀的军事素质和不畏牺牲的精神,在屡次战斗中都能脱颖而出,很快就从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团级干部。
1932年,王建安已经成为红10师30团的政委,而许世友则红12师34团团长,两人一文一武,以同样的速度晋升,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缘分。后来,
许世友调任红四军军长,终于与时任红四军政委的王建安走到一起,成为军政搭档。
许世友与王建安这对组合究竟有多厉害,自从他们成为搭档以后,红四军在他们的率领下,战斗力不断提升,迅速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红四军当时的名气很响,尤其以善打硬仗、恶仗著称,立下了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以后,许世友和王建安都来到山东任职,许世友升任胶东军区司令,而王建安则升任鲁中军区司令。两人虽然不再是搭档,却同在山东战场驰骋,由于两人在山东全都闯出了名堂,打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名气,这才会被称为
“山东双雄”。
此后,华野组建的时候,王建安和许世友的部队分别被编为华野八纵和九纵,成为华野的主力部队,王建安和许世友也都成为陈毅麾下的爱将。两人率领各自的部队,在参与莱芜、孟良崮等硬仗时,从未丢过脸,再难打的仗只要交给他们俩,就一定能够取胜。
从战场上的表现来看,王建安与许世友之间配合默契,他们的队伍也都作风强硬,不畏强敌,风格十分相似。但两人却谁也不肯率先低头握手言和,即便他们在山东军区经常见面,也始终没有改变互相不言语的状况。
陈毅了解二人的情况,也有心缓和他们的关系,却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机会
。陈毅知道,若是对这两个人动强,不仅不会促进二人的关系,可能还会起到反作用。无可奈何之下,陈毅也只能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没想到陈毅一直没等到的这个时机,让毛主席率先给找到了。
毛主席点将王建安时,王建安当时已不在华野,而是在华北部队任一兵团副司令员。当初调他去华北部队,是希望他能够在山西战场发挥作用。但济南战役迫在眉睫,急需将才,
毛主席才又决定将王建安调回华野,参与指挥进攻济南。
此次调王建安回华野,毛主席打算让他担任山东兵团的副司令员,也就是再次与许世友做搭档。只不过,王建安从参军开始,与许世友的经历很相似,此前与他搭档,也都是军政搭档,与这次的上下级关系有很大不同。
王建安与许世友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有点微妙,如今让王建安给许世友当副手,
毛主席担心他会有思想包袱,便决定叫王建安来一趟西柏坡,当面与他沟通
。得知毛主席要见自己,刚刚抵达石家庄的王建安,尚未见到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报到,就先一步去见了毛主席。
王建安与毛主席见面后,百感交集,他们自从上次延安一别,距今已经有11年没有相见了。此次见面,王建安十分激动,但王建安真正见到毛主席时,心中又升起了颇多的感慨,因为毛主席终日操劳国事、军事,身体透支严重,与当年在延安见面时,
面色憔悴了许多。
毛主席简单寒暄过后,就开始切入正题。毛主席将山东战场目前的严峻形势讲给王建安听。又告诉王建安,此次攻克济南只许胜不许败,因为这是我军一次重要的大城市攻坚战,对山东的局势影响深远。
随后,毛主席话锋一转,他对王建安说道,许世友在胶东部队威望很高,而你在鲁中、鲁南很有名气,若你能与许世友联手,那必然会势不可挡。
最后,
让王建安不要再去找聂荣臻报到了
,此次谈话以后,就直接前往山东,回华野担任山东兵团的副司令员,协助许世友打好进攻济南的战役。话题进展到这里,王建安已经明白了几分毛主席的用意,
当毛主席询问他是否愿意协助许世友时,他坚定地回答:
“请主席放心,我一定协助许世友同志打好这一仗!”
许世友得知自己的副手是王建安以后,也坚定的表明了态度,自己一定会和王建安齐心协力,打好济南这一仗。但两人真正开始进入山东兵团开始工作时,却还是出现了一点小波折。
当时山东兵团大概有14万兵力,粟裕则率领华野主力18万沿津浦线打击徐州方面的援军。从这样的安排来看,如此安排明显是要
“双管齐下”
,既要攻克济南城,又要借机打援,重创徐州驰援济南之敌。
粟裕率领18万大军对战徐州驰援的17万大军,势均力敌,但我军擅长运动战,经常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尚且能够取得胜利,在这种兵力稍有优势的情况下,自然更不会让敌军占了上风。
但攻城部队兵力仅有14万,面对守在济南城中的11万守军,加上城内的一些地方武装力量,两者之间的兵力其实差距不大。不同的是,敌军有城高墙厚的济南城为屏障,又有诸多坚固的工事为倚仗,
山东兵团想要顺利攻下济南城,兵力显得有些不足。
许世友看了济南战役的兵力安排以后,对于打援部队的兵力多达18万之多有些不解,希望能够调过来一些部队,补充到攻城部队之中。但王建安的工作方式则更倾向于无条件执行命令,中央如何安排就如何执行,与许世友的想法有些出入,
两人的意见再次不统一起来。
在战争年代,指挥作战时期有不同意见太正常了,只有各抒己见,最终才能商讨出最佳的作战方案。况且,王建安也是严格执行命令,并没有错。许世友心中有“疙瘩”,自然不会当成无事发生,便
直接找到粟裕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许世友质疑粟裕的战术有问题,这不是第一次,早在孟良崮之战时,许世友就曾经质疑过他的耍龙灯战术,这都属于正常的探讨范畴。
毛主席得知许世友提出质疑,并且与王建安又产生了不同意见时,及时发来一封电报为许世友解惑。
毛主席在电报中明确说明了济南战役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许世友,打援和攻城同样重要,敌人从徐州驰援济南的援兵数量庞大,若是打援部队数量不足,将达不到打援的效果。并希望许世友能对山东兵团有信心,
这是中央的决定,华野必须严格执行。
尽释前嫌
许世友看了毛主席的电报,明白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也理解了王建安严格执行命令是以大局为重,决不牵扯任何私心。许世友决定在大战之前,彻底解决二人之间多年来的嫌隙,遂摆下一桌酒席,邀请王建安畅饮。
许世友的酒量惊人,直接拿出了两瓶高粱酒,
他们面前一人摆一瓶
。许世友率先敬酒,也不拿酒杯也不拿碗,直接抓起酒瓶就举了起来。许世友潇洒地对王建安说,此次喝酒,是他们从延安分开后第一次,从此以后,
以前的所有事情都过去了,谁都不再提了。
说完,许世友仰起脖子,就拿着手中的酒瓶子往嘴里倒,一口气全给喝完了。王建安见状,也不含糊,同样来了一个“一口闷”。放下酒瓶子以后,王建安意犹未尽,豪迈地对许世友说:
“等攻克济南,咱们还来一次仰脖喝!”
两人本来就经历相似,能力相当,就连脾气都很像,又有多年的战友情,只是因为一点小误会才一直没有成为密友。如今喝了一顿酒,冰释前嫌,两人多年来压抑的情绪全都释放出来,自然就多喝了几杯,直至酩酊大醉。
粟裕从谭震林处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知晓两人关系的粟裕,
自然也就明白了这是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以两次点将的方式促成了这次“将相和”
。一次大醉,促成“山东双雄”通力合作,其直接结果自然是
“虎啸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所以,粟裕才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称攻打济南这一仗是赢定了。事实上也正如粟裕所料,两位虎将联手以后,敌军重兵把守的济南城,仅仅8天时间就被山东兵团攻克,令王耀武在战前吹嘘的“外围防线就够他们啃三个月”沦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