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亡国百余年,为何直到如今还有人一代代传承,坚守着清东陵?这些人是自愿守陵还是政府派遣?他们的工资由谁发?又为何如此执着守陵呢?
占地80平方公里,如今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没错,这说的就是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
在这座布局宏伟的皇室陵墓中,沉眠着来自清朝的王宫贵胄161人,包括康乾在内的5位帝王,15个皇后,163位嫔妃,以及三个阿哥和两位公主,俨然一座地下紫禁城。
那么问题来了,偌大一个皇陵,安放着帝王尊体和成千上万珍贵的陪葬品,若是无人看守,盗墓者分分钟就能把它掏空了不可,这该如何是好呢?
其实自打这皇陵建成开始,清政府就已经于此派遣了专门的守陵人。
在清朝尚存的时候,守陵工作都由八旗子弟承担,满清八旗贵族遵循着清廷的要求,除了在朝为官之外,不能随意从事其他职业,包括经商等民间事业,甚至不得特许不能随意离京,而这些失去的自由亦为他们换来了享受朝廷供养一生的权利,于是很多身上无官职的旗人
即便每年拿着朝廷禄银,衣食无忧,也自愿申请成为守陵人,找点儿事儿做打发无聊的时间,再说守陵人也不是白做的,反之这个职业还待遇优厚,甚至可以因此得到晋升机会。
所以,清朝时期的守陵人其实生活并不艰苦,也不像许多电视剧拍的那样,只有获罪者才被贬去守陵,反倒许多八旗子弟自愿守陵,有些人甚至一代代相传,成为了驻扎在东陵的守陵家族,譬如位于遵化西北的马兰峪镇,如今就是清八旗守陵人后代们的聚集地。
清朝时期,八旗子弟为打发时间争做守陵人,可后来大清亡国,战乱不休,守陵人们为什么还要坚守于此呢?
这要分两种情况来说。第一种,部分守陵人仍然秉持着复国的幻想。
公元1912年,也就是民国元年,在袁世凯的威逼之下,溥仪宣布退位,中国正式走向了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时期,一方面革命者们欢呼高歌,纷纷剪下辫子,庆祝这数千年来的封建和压迫终于梦碎,而另一方面,失去了清廷庇佑的旗人们如坐针毡,满清的统治已经走向末路,他们就如同被抛弃的蝼蚁,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新一代的民国政府踩扁在脚下!
怎么办呢?大部分旗人选择四散奔逃,而剩下的小部分,却仍然幻想着彼时被囚禁在紫禁城中的末代皇帝,能再次重振旗鼓,率领八旗铁骑,重登政治殿堂。
于是部分守陵人留了下来,仍然坚守着自个儿老祖宗留给后世仅剩的一片天地,做着那不切实际的复国美梦。
第二种情况,很多守陵人也确实无处可去。满清在华夏文明体系里毕竟是外族,当年二十万清兵入关,所有八旗贵族都定居于京城,可京城之外却还有上亿人口的汉人百姓
他们屈居于满人统治之下,百余年来受尽八旗的压迫
如今大清突然亡国,汉人们重新拿回主权,试问有几个旗人能在这样的社会局势下谋得生存之机,所以许多守陵人就这样留在了遵化东陵,毕竟这里还如一个小社会,周围聚集的都是旗人后代,要谋求生路也相对容易。
大清亡国,一些八旗守陵人因为渴求复国和出于无奈等原因,选择留在了清东陵继续守陵,那他们后来如何了呢?
最开始,民国政府其实曾答应东陵的守陵人们,即便大清如今覆灭了,政府还是会照旧给他们开工资,提供生活补给,这个承诺对许多亡国后毫无出路的旗人而言,犹如一根救命稻草。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事情并不如原先所料想,政府根本没能言出必行,他们还是如被抛弃般没了收入来源,于是为谋求生路,不少守陵人开始选择于附近开荒,干起了自己的营生。
原本这样的生活日子也还过得去,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混乱的民国时期枭雄并起,这些横行霸道、四处敛财的军阀们很快就将目光投向了满载金银财宝的清东陵。
于是在1928年初春,以孙殿英为首的各路军阀,开始在皇陵肆意挖掘枪盗,致使东陵大波陪葬文物被倒卖及损毁,无数国之珍宝流失海外,至今未归。
孙殿英等人犯下的累累罪行,令不少守陵人心灰意冷,选择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但仍然有人留了下来,他们一部分是出于信仰,而另一部分却是因为从中发现了商机,很快一些守陵人们自己也开始监守自盗,做起了倒卖墓中文物的龌龊勾当。
这样的乱象一直持续到新中国建立之初,1949年,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慷慨激昂地宣讲,新中国政府正式成立,也开始进一步重视起了针对皇陵保护的问题,于是偷盗文物的守陵人被肃清,另一部分仍然居住在马兰峪等镇的守陵人继续上岗,承担起了守护清东陵重要职责。
而国家也不会让他们白干,提供相应的编制,成立负责皇陵修复的八旗子弟专家组,设置合理的薪水,推进东陵当地的文化旅游事业,以此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这是大清亡国以来,东陵守陵人第一次尝到被“家国”善待的滋味儿,如今他们仍旧一代代传承,固守着那祖先留下的宏伟皇陵,他们之中一部分人,甚至一生都未走出过东陵一步,而作为他们后代的新一代守陵人,今天也开始活跃于这份事业之中,成为当地的文保人员,或讲解和导游。
回到最初的话题,现在固守于东陵的守陵人都是谁?他们是一群懂得感恩的人,感恩祖先给予了生命,感恩祖国赋予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