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不管是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帝,三宫六院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配置。皇帝当然可以在后宫当中寻找自己真心所爱之人。
但是其余大部分女子都是因为政治利益而被皇帝纳入到后宫的。在清朝的后宫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少从贵族家庭走出来的女性。
即使是妃嫔人数最少的雍正皇帝,他的后宫也是有基础的配置的。清朝后宫也频繁地举行选秀,基本上每隔三年就会有家世富贵的女子走进皇宫当中,与外界彻底隔绝。
清朝与其他朝代选秀制度有着设置上的明显不同,这些不同之处也完全反映了清朝的政治特征。
清朝后宫频繁选秀的原因是什么?清代选秀制度的内容又究竟是什么?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那些决定着女子命运的政治制度。
等级森严,数量有限
在了解清朝选秀制度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清朝皇帝的后宫配置。
一般来说,皇帝都会在自己登基之后面向天下公众册封一个皇后。皇后人选不一定是皇帝最喜欢的女人,但他一定是能够为皇帝的政治统治带来最大利益的女人。
皇帝在决定后宫大小事务的时候,并不能单单从感情出发,也得考虑现实利益问题。
清朝时期的皇后,必须出自正黄旗或者镶黄旗的家族。在八旗制度当中,这两个等级的家族是最为富贵显赫的,皇后背后所代表的母家势力也能够为皇帝在朝廷中带来极大的助力。
一个皇帝在同一时期的皇后有且只能有一个,皇后是无法并行存在的。如果说皇帝的原配皇后因为种种意外而不幸离世,那么皇帝则可以在之后的生涯当中从其他妃嫔里选择一个继后。
比如说乾隆皇帝,他和自己的原配皇后富察氏从小相识,两个人互相扶持,从少年夫妻一路走到情深意笃的帝后阶段。
但是富察皇后因为身体原因和孩子早夭的原因,在陪同乾隆皇帝外出巡查工作的过程当中,不幸离开。
富察皇后去世以后,乾隆皇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立下新的皇后。后来,出于政治统治的考虑,也听取了朝廷当中诸位大臣的建议以后,乾隆皇帝才立了乌拉那拉氏之女为皇后。
一个皇帝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是可以立不同的女人为皇后的。乌拉那拉氏最后自请废后,由此可见,皇后这个位置并不是一直稳固不变的。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一位后宫中的嫔妃所生的儿子如果成了新一任的皇帝,那么这个皇帝便会将自己的亲生母亲册封为皇太后。在母亲去世之后,她也会被新的皇帝追封为先帝的皇后。
在皇后之下,皇贵妃就是最为尊贵的人。一般来说,在一个固定的宫廷体系当中,皇贵妃的人数也只有一个。而且,能够登上皇贵妃这个位置的女人,也一定出自非富即贵的家庭。
皇帝不是傻子,更不是什么恋爱脑。相反,他比任何人都精明,比任何人都精于算计。
所以,能够在皇帝的心中占据一定位置的女人,不一定获得了皇帝足够多的爱和尊重,但一定是收获了皇帝足够多的忌惮的。
比如说年羹尧的妹妹,她一心一意地爱慕着雍正皇帝。可雍正皇帝将她娶进宫中时,并没有多么爱她,只是想借助她来拉拢年羹尧这员大将。
后来年羹尧的妹妹被册封为贵妃,乃至皇贵妃,也都是因为雍正皇帝想要让在前方奔波打仗的年羹尧更加安心。
而当年羹尧落魄之后,他的妹妹也自然难逃牵连。昔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贵妃,在雍正皇帝的刻意打压之下,变成了后宫当中的一枚可有可无的弃子。
在皇贵妃之下,皇宫又设立了贵妃。贵妃的人选一般是两名,两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互相牵制。
同样,能够当上贵妃的女子,也必定出身于清朝贵族家庭。汉族家庭当中出来的女孩儿,是远远没有可能性在后宫当中爬到这么高的位置的。
贵妃之下又是四妃,顾名思义,后宫中的东南西北四座宫殿中分别住着四位妃子。妃底下是嫔,而后依次是贵人,常在,答应,再往下就是后宫当中的诸多小宫女了。
位分越低的位置,人数也就越多。比如说答应常在和贵人,这三个位置并没有规定有限的数量。只要皇帝愿意,他可以任意提拔小宫女到这三个无足轻重的位子上。
而且,等级越低的位置,对女性的出身限制也就越小。比如说答应,清朝后宫当中的答应们有满族女子,也有汉族女子。这些女子当中,有人出自地方小官的家庭,也有人出自包衣奴才的家庭。
而女性要想在位分上晋升,就必须得通过生孩子的方式来实现。如果一名后宫当中的女性能够成功为皇帝生下龙子,那么她就算是为皇室家庭的开枝散叶做了贡献。那么相对应地来说,她就能够在后宫中得到晋升。
这个现象,在每一个朝代的后宫里都有所体现。简单来讲,这就叫做母凭子贵。
而且在清朝后宫当中,晋升必须按照一层一层的规矩,依次往上升,每一次只能升一个等级。但是如果被处罚,那么皇贵妃也有可能在一夕之间被贬为答应。
在等级森严的清朝后宫制度之中,不少女性都深受压迫和剥削。她们身处于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或许自己压根儿意识不到,她们早已经被这个男权社会当成了可以交易的工具。
八旗制度,政治基础
清朝这个独特的选秀制度,其实是在八旗制度的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的。八旗制度,就是清朝政治特有的一个产物。
早在努尔哈赤想要竞争中原霸权之时,他就已经在满族的社会体系当中建立了四旗制度,分别是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和正红旗。
这四种颜色的旗帜都是纯色,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
这一时期清朝贵族的人数相对较少,而能够被纳入体系当中的男性,也必须跟随着大部队一起上战场,建功立业。
可是后来,努尔哈赤渐渐发现,现存的社会制度已经无法全面对社会民众展开管理。
于是,八旗制度也就诞生了。在之前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之上,八旗制度分别增加了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和镶蓝旗。
这四种等级穿插在前面的四种等级当中,也分别承担着开拓疆土的职责。
而且,由于八旗制度当中的人数逐渐增加,所以大家需要承担的职能也在不断扩大。
在战争爆发时,八旗子弟需要带着武器走上战场,为了守护本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与敌人对抗。在闲暇时,他们也必须扛起锄头,做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创造社会生产和劳动价值。
能够被选入八旗制度当中的人,一定是满族人。清朝贵族的民族观念十分深刻,他们在刚刚进入山海关之后,甚至还盲目地排斥一系列与汉人和汉族文化有关的东西。
即使是在建立中原政权之后,与汉族进行文化交流已经是不可抵挡的趋势,他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缓这种趋势。
由此可见,他们对民族之间的界线是非常重视的。对于社会等级问题,他们也非常关注。
这方面的特征,同样适用于选秀制度。能够被皇帝选进宫中的秀女,能够有机会在后宫中一飞冲天的女性,绝对不可以是汉族女子。每三年举办的全国选秀活动当中,只有满族的八旗女性才能够参加。
不过,这一制度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被逐渐废除。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能算废除,只是限制条件被无限放宽。不管是汉族女性还是蒙古族女性,大家都能平等地参与到选秀制度当中。
最早清朝贵族也是不允许满汉通婚的,虽然民间常常发生通婚现象,但是在统治阶层当中,这种现象是被明确禁止的。直到光绪年间,这一制度才被废除。
每一次的大型选秀开始之前,不同民族的女性会分别遵照本民族的指令官的要求,到皇宫不同的地方排队集合,接受下一步的筛选。
那些能够走到皇帝面前的秀女,并不一定得具有多么娇艳的容貌,但一定得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能够为皇帝所用的政治价值。
比如说我们前文提到过的乌拉那拉氏,她其实并不被乾隆皇帝所喜欢,但是她所代表的家族是清朝分量非常重的贵族家庭。所以,她刚一进宫,就被册封了一个相当贵重的封号。后来,她也能够成功当上皇后。
除了以上提到过的八旗制度基础之上的选秀之外,经常还会专门召开内务府选秀。
相比于三年一次的大型全国选秀来说,内务府选秀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举办的频率是一年一次,也并不能获得统治阶级的过多重视。
内务府选秀针对的人群,不再是贵族家庭的女子,而是包衣奴才家庭的女性。
小型选秀,等级较低
包衣奴才相当于是统治阶级和贵族家庭中的世袭的奴才,从第一代开始,往后的世世代代都隶属于贵族家庭。
虽然他们的名字中有奴才两个字,但是这只是相对于贵族家庭的家属而言的。事实上放到整个社会当中来看,包衣奴才的社会地位也是偏高的。包衣奴才家庭出身的女性,有的时候地位比汉族家庭的女性要高得多。
这群人通过内务府选秀进入到后宫之后,一部分人会到皇帝和各宫主子的身边贴身侍候,一部分人会被皇帝看中,成为后宫当中可有可无的答应或者常在。
就算是在后宫当中地位低微,但是这群女性能够成功迈进那道宫门,对于她们的家族来说也足够光荣了。
在整个选秀制度当中,每一位女性都只是家族与皇帝之间的交易工具罢了。
家族当中的男性需要通过女性的婚姻关系来巩固自己在朝廷当中的地位,皇帝也需要与后宫当中的女性的关系为纽带,来拉拢能够为自己所用的势力。
至于这群秀女们的意愿,则从来不在大家的考虑范围之内。她们的命运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而且在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没有丝毫转圜的余地。
结语:
清朝后宫的选秀制度,一方面是在扩充皇室的生殖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在巩固统治阶级个人权益。
皇帝所代表的统治阶级,虽然在整个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在执政过程当中也需要不同力量的支持。而这群女子,刚好可以成为他的工具。
不管是清朝的选秀还是其他朝代的选秀,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女性的个人权益让渡于国家政治权利。
参考资料:
1.《清朝宫廷关系研究》
2.《中国通史》